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惠风”写春风和畅,展示魏晋文人陶醉于自然之美、超然物外的清雅心境。此次师生活动从引导学生追溯“惠风”一词的源头入手,展开对中国古典诗文中“春风”意象的深入理解,师生共同感知“惠风和畅”流露的魏晋风度,在素淡的山水自然之景中,品读生命本真价值。学习过程打破以翻译为主、单篇解读的古诗文教学传统,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典诗文教学新实践。  相似文献   

2.
作为唐宋诗文中常之吟咏意象的嫦娥,唐宋文人由最初对其窃药奔月、得仙不死的本事之咏,扩展为对其拥有仙方、掌管仙篆的仙品之咏,进而又通过凡俗化、人情化的改造和重塑.使嫦娥呈现出热烈而多情的女仙面貌,完成了对嫦娥的形象之咏.嫦娥意象在唐宋文人笔端由仙而凡的展演轨迹,正可视作世俗生活中文人多彩的内心世界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在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魏晋,人们的生命十分脆弱,充溢在魏晋诗文中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文学解放思潮影响下,魏晋士子文人对生命进行思考,不同时期的文人用不同的方式寻找生命出处。建安时期文人用建功立业来使生命得到永恒,正始文人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率性而为寻求精神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作为唐宋诗文中常见之吟咏意象的嫦娥,唐宋文人由最初对其窃药奔月、得仙不死的本事之咏,扩展为对其拥有仙方、掌管仙策的仙品之咏,进而又通过凡俗化、人情化的改遣和重塑,使嫦娥呈现出热烈而多情的女仙面貌,完成了对嫦娥的形象之咏。嫦娥意象在唐宋文人笔端由仙而凡的展演轨迹,正可视作世俗生活中文人多彩的内心世界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经典的意象,是无数失意文人的梦想,是文人解除失意痛苦的内心渴望,这就是“渔父”。渔父是集智者、逍遥者、超脱者于一身的隐士化身,是中国身在儒家心在道家的文人之精神寄托。中国文学“渔父”这一意象经过了《诗经》、姜子牙、《庄子》《楚辞》这样一个由实到虚逐渐升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我国男性文人偏爱以女性意象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情形在曹植诗文中就很突出。我们发现曹植诗文中的女性意象多隐喻自身境况和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朝诗歌中的感兴意象表现为两种类型,这就是即目写心的感兴意象与临空构景的感兴意象。感兴意象来自诗人在非自觉意识中主体情感与物象的异质同构,意象生成的无意识投射使感兴意象具有深隐曲婉、多义而开放的审美空间。感兴意象一般在空间的组合中结构意象,空间性增加了诗歌意象的视觉特征和绘画性。魏晋诗风向南朝诗风转变的突出标志就是诗歌意象从音乐性向绘画性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朝诗歌中的感兴意象表现为两种类型,这就是即目写心的感兴意象与临空构景的感兴意象。感兴意象来自诗人在非自觉意识中主体情感与物象的异质同构,意象生成的无意识投射使感兴意象具有深隐曲婉、多义而开放的审美空间。感兴意象一般在空间的组合中结构意象,空间性增加了诗歌意象的视觉特征和绘画性。魏晋诗风向南朝诗风转变的突出标志就是诗歌意象从音乐性向绘画性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女性经济地位低下是弃妇现象存在的物质层面。弃妇诗是针对弃妇现象的文学创作,由男性作家的弃妇诗形成的弃妇意象则表达了一种性化了的附庸意识,它潜在的隐喻了古代男性知识分子对皇权的人身依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文坛上,弃妇诗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汉魏时期,面对十分普遍的弃妇现象,文人们用诗赋去感受弃妇们的哀怨和痛苦,表达对她们的同情与关注。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能揭示出在封建礼教逐渐严酷的汉魏时期,文人强调男尊女卑、欣赏妇女的顺从等创作心理和妇女观。  相似文献   

11.
阮籍是魏晋易代之际的诗人,他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其组诗中有体系庞大,纷繁复杂的意象系统。这类意象多从《诗经》、《离骚》、建安文人诗、魏晋游仙诗中汲取营养,再经过阮籍独特的艺术加工与创新,才得以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文人化、个性化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谢脁在宋代逐渐变成一个被称引的符号——山水诗人和宣城太守吏隐形象。一些谢脁生活或者吟咏过的地方在宋代已经积淀为独到的风景,如澄江亭、绮霞阁、列岫亭等。宋人对谢脁的接受主要是山水诗人的角色。本时期不像唐人对谢朓诗歌"清"之大力称赞模拟,而是从诗句称引中不断翻新,力求另辟蹊径。宋人对谢朓吏隐人生态度的接受较唐人更直白更成熟,人们看到了远离尘嚣的清净与自然,忽略了吏隐之吏,多强调吏隐之隐。在唐宋诗人眩目地光芒下,谢脁之所以还受人关注,首先是李白对他的推崇促进了人们的接受,而且陶渊明在宋代的接受高潮也推助了谢脁的接受,二者的诗歌创作和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有一致的地方。梅尧臣、杨万里等时人对谢脁的推崇,对其在宋代的接受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林逋隐居孤山,以咏梅著称于世,遂有所谓"梅妻鹤子"之说。但林逋咏梅八首律诗中,所写多称"小梅"、"孤根"、"一枝"。同时文人造访其所,所见也以松竹为主,由此可见其隐所植梅不多。整个北宋时期孤山梅花分布也极有限。所谓"梅妻鹤子"说也不见于宋人著作,是后世的想象之辞。  相似文献   

14.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同时它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阴阳五行说对魏晋游仙诗在内容、结构、艺术手法、风格上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由于它对魏晋文学理论的影响间接地影响了游仙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作为两宋之交著名的女词人,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其词作中多处提及"酒"这一物象。但面对同样的"酒",词人却写下了表现不同情怀的词作,这跟词人自身的人生经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通过从诗酒文化中"人"的境界,来阐释李清照词中"酒"意象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马衡 《培训与研究》2010,27(1):11-13
《何西阿书》位于十二卷小先知书之首。该卷书首次明确用夫妻关系喻指神人关系,在悖逆的选民中,以上帝的爱拯救子民。在文本结构上,采用环形推进式,与内容的深化和情感的增强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代乐府诗,是乐府诗史上值得注意的一座艺术高标。这一时期的乐府诗,虽然具有两宋乐府诗的某些因子成份,但重要的却是"以唐人为旨归"后的一种成果展示。金代诗人之于乐府诗的创作,不仅继承了杜甫"忧黎元"、白居易"补时阙"的创作宗旨,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芒的新乐府诗,并且还以对歌行类乐府的雅好,而使得七言歌行在当时成为了一种创作时尚。两宋乐府因与音乐脱离了关系,而为一种仅供人们阅读的案头文学,金代乐府诗则使这种案头文学又回归到了"原生态"时期,即其大都可配乐而唱。这种回归,显然是乐府诗史上的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18.
在表现"俄罗斯"主题的诗作中,伟大诗人勃洛克赋以祖国"妻子"或"爱人"等意象,它们是诗人笔下"永恒的女性"形象的延伸,被用来表达祖国俄罗斯在诗人心目中的完美和神圣的情愫。勃洛克反映"俄罗斯"主题的诗作往往追溯国家的既往历史,同时对其未来又充满着希冀与期望,在这些诗作的字里行间,表达出了诗人对祖国深挚的爱。  相似文献   

19.
表示"追逐、追赶"这一义位,先秦主要用单音词"追"、"逐"来表示,"追"、"逐"在用法上存在一些差异。西汉时,"追"在文献中数量大增,且用法灵活,口语中"追"已经开始了对"逐"的替换。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最晚南朝梁时,口语中常用词"追"实现了对"逐"的替换。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阐释《西极天马歌》《鸟孙公主歌》为西域屯垦戍边诗的萌芽;二是论述隋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的特征,认为隋代杨素的《出塞》(其二)为亲历西域之作,从而突破了魏晋六朝同类作品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