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贾平凹是当代著名的寻根乡土作家,其创作特色之一就是变异修辞的运用,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语言研究价值。贾平凹作品中的语法层面的变异主要体现为语义关系的超常组合、语法结构上的矛盾表达变异和词类的活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贾平凹创作大量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贾平凹小说创作风格、叙事前后略有发展变化,但综合考察其主要作品,可以看出贾平凹小说在叙事方面体现出三对范畴的对立:一是神秘主义叙事和人文主义叙事的对立,二是城乡二元视角的对立,三是意象化叙事与情节叙事的对立。贾平凹小说的叙事特色体现了他徘徊挣扎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精神探索和文化保守主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3.
疾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经验,贾平凹长年受疾病的困扰,疾病丰富了他的生命体验,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贾平凹在小说《怀念狼》、《病相报告》运用疾病的意象表现人性的弱点,其作品中的头痛病、乙肝、精神疾病有着丰富的道德修辞和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4.
短篇小说《制造声音》是贾平凹草创期的作品,也是其作品中不太著名的一篇,然而它以其思想的深邃性、人物的典型性和艺术手法的独特性,震撼着读者,昭示着后人。它像时代的一面镜子,照出了生活中的悲悲喜喜,林林总总。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的作品中,动植物常被神秘地象征化与拟人化。通过动植物特殊的叙事手法构造人物角色,推动故事情节。作者是在用动植物比喻人,或善或恶,或奸或诈,动植物和人物叙事互动交织,用动植物教化和感动读者。本人试图在贾平凹《山本》中找出动植物神秘叙事轨迹,阐释其构造人物特色和主题思想两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先生在其地域散文创作中,主要是藉地域文化去解悟人生,进而求得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与灵魂的安妥,从而在最后建构另一种清新脱俗的人生境界。与此同时,地域文化意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贾平凹地域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贾平凹先生地域散文的创作境界,尤其是他文章创作的整体气韵与创作意识,均蕴含和闪现着一股股浓浓的地域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7.
《秦腔》这部文学作品投入了贾平凹大量的心血,他敢于面对现实并对乡土有着炽热、强烈的情感,真实而又深入的描写了农村日常实际生活面貌,体现了农村社会的不同形态,蕴藏这我国当代丰富的文化世界精神。因此,问了进一步探究贾平凹《秦腔》中文化世界,本文首先根据秦腔的定义及其内涵对秦腔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并基于此,通过神秘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三方面,详细论述了《秦腔》中所包含的具体文化内容以及在作品中的表现。旨在更加深入全面的认知我国当代文学与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转型期,贾平凹的目光一直紧盯着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变革对农村和城市的冲击,并将自己对于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思考熔铸进小说中.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也在经历着更新换代.在贾平凹的《废都》《高老庄》《秦腔》《高兴》4部作品中的发声体——埙、琴、腔、箫,见证了传统农村文化对现代都市环境的消极抵触,表现为或是墙头埙音,或是散乱胡琴,或是咿呀秦腔,或是悠悠箫声.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小说璀璨的百花园里,陕西这块园地显得格外的耀眼,它以其作家的大气,作品的厚度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但同为陕西作家,由于个性、气质、生活经历,成长环境,小说传统承袭关系及文化根基的不同,在寻找自己的创作优势和位置方面也有显著不同。 贾平凹与路遥,同为陕西中青年作家,同时来自农村。路遥出生于陕西清涧县王家堡村,这是一个极为恶劣最为贫穷的陕北小山村,父母均为目不识丁的农民;贾平凹则出生在商州一个小山村贫穷的教师家庭,商州界于陕南关中之间,贾平凹有着文秀温雅的南国气质,也具备关中人的厚道。两人求学时都经历过痛苦的心理历程。尽管如此,他们的创作,在历史角色选择,风格流派表现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废都》、《白夜》、《土门》和《高兴》中的四个进城者:庄之蝶、夜郎、成义(特殊的进城者)和刘高兴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托弗洛伊德的"创作动力说",进入作家精神世界,对作家创作心理进行探析。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发现贾平凹90年代的创作心理表现出持久的苦闷、失落和漂泊。贾平凹塑造的一系列"进城者"形象正是作者在作品中的精神替代。四个人物形象的发展脉络,也体现了作家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入城市的知识分子在思想和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散文殊态异姿,特色鲜明。人物素描旨在深入开掘人性中的美学矿藏,且善于采用多维视角展示主人公复杂的性格底蕴。国内外记游描摹自然风光,评说纷繁世像,不乏深邃的历史意识。整体观之,各类佳篇均能体现坚实的哲学根柢,高雅的精神向度及脱俗的语言风貌,具备较高的认知价值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陆贾《新语》是汉初易学发展的重要开端。陆贾继承和发展《周易》的“天地人一体”观,并以“仁”、“义”为最高范畴来阐述其政治学说,显示了其以“仁”、“义”说易的特点,客观上发展了易学。他在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的过程中,显示了其说易重义理的特点,首开汉初学者重义理以说易的风气。陆贾《新语》虽然不是易学专著,但对易学问题有不少论述,客观上促进了汉代易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惯用"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人生.他笔下的女性可以看作两种文化的代码.以<浮躁>中的小水为代表的"传统"女性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废都>中唐宛儿为代表的女性则体现了他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和批判.从贾平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他创作的文化心态及作家对重塑国民性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梦与文学的糅合是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景观。卡夫卡的小说实现了梦与现实的融合,而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梦则是复调的对照;文章以卡夫卡《城堡》与昆德拉《慢》为例,通过对梦的解析,对两位大师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作以比较,探讨其内涵。  相似文献   

15.
众多研究者对贾雨村的艺术形象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红楼梦》所反映的主要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上流社会生活,贾雨村处在相对稳定的康乾盛世时期,其时经世致用思想得到大力提倡,私欲的合理性得到肯定,“人欲之各得”的社会价值取向得到承认。贾雨村不可能脱离这个时代的社会价值取向而独立存在,因此,应将他还原至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其主流价值观念中分析其艺术形象。贾雨村对人生报有积极态度并通过主流价值观念认可的努力方式博取功名,才干优长且思想卓尔超群,隐忍宦海并富有谋略。之所以众多研究者没有看到贾雨村形象的积极性,主要是因为研究者与艺术形象本身所处社会本质的不同和研究者未能摆脱悲剧情节对自己的情感惯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贾雨村的"经世实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二度“起复”出仕为标界 ,贾雨村由纯正洒脱的读书人 ,质变为诡诈权变的禄蠹。在并入封建官吏的黑网之前 ,贾雨村不失为彼时具有“崇实黜虚”时代精神的儒林俊才 ,从他身上可以看出明清之际“经世实学”者的影子。  相似文献   

17.
艺术大师林风眠,毕生以“调和中西”为艺术导向,在绘画内容和形式上做了不懈探索。从前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因素特别是“立体派”对他的影响,以及他自身通过结合民间美术得到的绘画形式的创新实践,而在后期的戏曲题材的作品中,他的绘画语言中对东方符号的尝试有了新的突破,他将自己具有鲜明中国人特质的东方情愫注入其中,东方符号生动了,而画家的绘画语言也在延续之中产生了流变。  相似文献   

18.
南宋中后期的严仁是一位具有较高水准的词作家。但现存的关于他的资料较少,于史无传,仅能凭借已掌握的零星资料来梳理这位词人的生平创作背景。并且通过对《全宋词》中仅存的其30首词进行分门别类地归整,进而再以其中的名篇佳作为突破口,就其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进行深度的剖析,以此来更好地解读这位词作家。  相似文献   

19.
贾谊的公文体现了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标志着汉初公文的最高成就.从贾谊公文写作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其一,公文写作担负着“经国之大业”的历史重任,它的社会作用是那些抒发个人情感的诗赋所不能比拟的;其二,要使公文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公文写作主体必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出色的政治家;其三,贾谊公文的文学性、议论性只是公文写作的一个历史现象,不能据此将其误读为“文学散文”或“政论文”,现代公文不能盲目地模拟其公文的“文学化”手法及其论证手法  相似文献   

20.
毛奇龄早年流亡道路,创作诗文,声名早著,诗文词创作和议论有自己的特色,在清初文坛有一定地位,考察其文学活动与文学成就,是考究清初文坛状况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