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长恨歌》丰富的叙述中,由“小历史”与个体的生命体验、“民间社会”与个体的生命伦理、“日常生活”与个体的生命意义等所构成的生命关学及其叙事伦理尤值得关注,它们使《长恨歌》成为汉语叙事的“典范”和文学史链条上不可替代的“孤本”。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叙事伦理学的角度看,台湾作家白先勇在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中,以其悲悯情怀"执着地品尝人生况味",把叙事的触角伸展到人物命运的内核,触摸到人物生命内层的脉动和心灵深处的战栗;以对人性最富敏感和深邃的理解力,表现了内在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展示了人性范畴内的生命内容,从而建构了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方式,创造了一种文学道德--人性之美、生命叙事.  相似文献   

3.
叙事伦理是衡量小说精神指向的重要维度,也是作家个人价值观的表达方式。1980年代后出现的先锋小说更新了当代文学的集体伦理,使之转向表达个人生命体验的个体伦理。先锋小说通过对传统历史、欲望、命运观的重构,呈现出作家内心的真实世界,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叙事伦理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考述了知识分子的“历史”,在对碎片般的历史的追述与审视中,他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叙述策略,打破了以往的说书传统,寻求多元话语的对话,激活并重建了小说与现实和历史的联系。在小说的讲述上,《花腔》打破了只有一个叙事主体的革命的叙事,采用了多元主体的伦理的叙事,展示出个人命运在历史中的无奈,对传统价值观念及个人生命的终极价值作出了尖锐的质疑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存在的瞬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生命的一种独特的感悟,它强调了生命的某些时刻对人生的重要价值。意识流小说作为一种心灵叙事,它能透过生活的表面直接深入到人物心灵的幽暗区域,揭示隐秘深处的真实,准确表达“存在的瞬间”人物的情感反应。以“叹息”与“呢喃”作为生命的陪伴,用爱的心语和独白抱慰生命的惊惶,从人物面临死亡时不同的感觉中表达对生命的想象。作家就是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命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自刘小枫提出叙事伦理以降,就掀起了一股叙事伦理研究热潮。对叙事伦理的态度有“同盟派”和“敌对派”之分。对叙事伦理的拥护和推广过分夸大了其作用,对叙事伦理的批判和补充固然有一定洞见,但鲜有学者关注叙事伦理可能引发的负面社会影响。因此,在对个体生命感觉和生活尊重的同时,也要提防可能引发的社会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文学实践中主流权力话语通过几次重要的文学批评运动批判其所认定的“小资产阶级、小市民文学趣味”,希图通过文学实践塑造新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只是这种依据理念而不是现实的努力其结果并不理想,其中,在涉及到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的个人情感与个人生活时,作者往往被指责具有“小资产阶级、小市民文学趣味”而受到批判。就此可以看出争论双方的分歧:文学讲述的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在的个体命运。很明显当代文学叙事伦理中,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对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压抑,及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偏失是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塑造中的一大困境。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务虚笔记中》的叙事伦理主要体现在它独特的伦理对话性。本文通过对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体态三个层面中的对话因素的分析,指出通过不同的对话方式建立起的自由、平等的对话秩序是该书言说个体生命感觉,追问个体伦理价值,以及关怀人类终极命运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以一种平实的、朴素的叙述语调讲述女人个体存在的内在事件、生活的琐屑之事,形成关于女人叙事的伦理基础;其叙事伦理主要包涵三方面的内容:呵护现代生活秩序中脆弱的个体的身体感觉、肯定女人对幸福、快乐的现实追求以及建立一种小说叙事的模糊性伦理观。因而"她"的时间和空间能够拒绝流行的概念的夹带,整饬属己的生存经纬,作为生命实体的女人得到了某种更接近原貌的书写。  相似文献   

10.
《黄金时代》重构了现实之外的彼岸世界,通过对笼罩在生活表象上的意识形态的剥离,凸显出道德雾霭中罪与性的本质,深刻地阐释了人性内涵;无论在整体结构和局部细节方面,小说都有反讽体系的建构,使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在叙事中得到完满表达;作品还特别注重叙事速度、语义轻重方面的调控,获致了较强的节奏韵律感,这一切较为完整地体现了王小波小说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11.
曾艳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65-167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未来工程,也是基础工程。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模式的探讨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选择适当的道德教育模式,才能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道德叙事模式是中西方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它遵循实事求是的道德教育原则,以故事的形式对未成人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使新时期的道德教育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2.
教师伦理具有基于人的共性伦理、立足群体的群性伦理和面向个体的个性伦理三重属性。共性伦理是基于"人"的基本伦理属性,强调教师作为"人"的基本伦理;群性伦理是立足教师群体的群性伦理属性,强调作为"教师"的群体性规范伦理;个性伦理则是面向教师个体德性的个体伦理属性,核心在于形成教师个体德性的高位伦理。澄清教师伦理的三重属性,旨在全面认识教师伦理并据此给予教师伦理的不同期许与合理要求,促使教师伦理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3.
以"新写实"姿态存在并具有一定先锋意识的作家方方,其书写的家庭亲情的人性撕咬,无疑颠破了传统伦理的道德规约。直面叙事伦理的荒原性叙事法则,方方书写的是一个个被肢解得体无完肤的人性恶和伦理失范的故事。从先锋意识这一切入口,对方方笔下的伦理失范叙事作一整体的观照。  相似文献   

14.
《吴越春秋》作为东汉时期一部著名的杂史著作,其死亡叙事取得了较高成就。它折射了崇尚人生命的社会属性而轻忽其生物属性的生命观,体现了忠、孝、节、义的伦理观。《吴越春秋》的死亡叙事有助于具体饱满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对增强作品叙事的生动性、有机性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左传》之预言叙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好预言,预言多为巫卜和史官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高级成员。预言分两大类:直觉的经验的预言主要是根据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来判定吉凶祸福;技术的知识的预言主要是借助专门的工具,运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卜筮、梦占、星占等来推测兴衰成败。预言在《左传》中最明显的功用是安排情节结构、构筑悬念以及政治伦理的训诫诱导。以此形成的预言叙述模式对后之历史叙述和虚构叙述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个体自由伦理叙事的视角考察新生代的创作,可以发现他们创作中的相通之处。个体自由伦理叙事是个人化的、自由的,从人民伦理的大叙事中解脱出来的、表露个体感受的,并带有叛逆性和民间化倾向的叙事策略。但新生代创作中某些方面的不足.导致其反叛力度的缺失、艺术品味的降低。不过,观照新生代的新作,由此所体现的个体自由伦理叙事的倾向,还是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17.
李洱的《花腔》以葛任的人生经历切入革命历史,深刻地表现了个体真实的生命历程与历史叙述话语之间的错位,显示了个体在复杂乖谬的历史情境中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生存难题和精神困境。作品用一种对话性的叙述策略重构了革命历史,消解了革命的崇高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文学景观中,新生代作家以个人化写作的叙事方式,表现他们对于小说与“存在”关系的理解。他们以在边缘处叙述的写作姿态,固定式内聚焦的视角,在强烈的带有个体经验与个体记忆的主观化色彩浓厚的故事中,从特定角度对当下社会和当下个体的生命真实和存在真实进行了多方位的描述和表现,言说了自我对现实的思考,完成了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镇贫民——许三观喜怒哀乐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一代中国贫民在那个艰辛年代的缩影。作者以一个卖血故事对一个普通人的生命“长度”进行了展示和叙说,通过其用鲜血换来家庭与爱情,用鲜血为生命增加色彩与信念以及用鲜血让生命与爱延续的富有深层意蕴的故事叙述,表现出作者对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历程思索,体现出一种关注生命的艰辛而执着的存在状态,深怀悲悯与赞叹的浓郁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