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谭帆先生的专著《中国小说评点研究》(2001年4月版)。这是一部全面研究古代小说评点的论著。全书“上编”为总体研究,阐释了小说评点的“源流”“形态”“类型”与“价值”,“下编”为“编年叙录”,梳理了两百二十余种小说评点本的概貌,可谓融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于一体。这里选录的一段是关于对小说评点整体评价的,作者认为,评点在小说领域不仅仅是一种批评,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涉及了小说的文本改订、小说的传播出版和小说的理论构建等多种领域,故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也应取一种多元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主要形态,而小说评点中蕴涵的理论思想是古代小说理论的重要部分。金圣叹在《水浒传》的评点中体现的思想、形成的体例、创设的文法及别具一格的评点风格都对有清一代的评点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金圣叹小说评点对于后世产生的影响进行考察,这是正确评价金圣叹小说评点行为和深入阐释金圣叹小说理论的必要前提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具有多重功能,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又具有对小说功能进行评价的责任,因此,中国小说评点派诸家对古代小说的功能问题多有议论,且不乏真知灼见。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是古代小说的两种重要功能,对此,古代小说批评者们作出了种种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文言小说和小说评点的分别界定,对文言小说评点定义如下:文言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批评的主要样式,它的评点对象是我国古代以文言创作的、与白话小说相对而吉的小说,其形式主要序跋类、评注类和符号类三大类,功能是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刘应登批注《世说新语》,既进行词语、典故、史实、人物的训实,又涉及小说人物性格、情节设置、艺术表现的评点。虽然由于刘应登对小说文体的特性并没有表现出非常清醒的认识,他还不能有意识地从小说文体这个角度切入进行批注,因而对《世说新语》小说特征的认识不免有限,但其批注却在很多方面启发了稍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艺术的创始人刘辰翁。刘应登对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贡献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最为通行的小说刊本是评点本,评点可以促进小说的传播。出于商业目的,书坊主利用评点的传播功能刊刻注有评点的小说,小说评点也就成了小说销售的促销工具和商业手段,具有了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心灵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模式之一———评点在唐宋时期成型并应用于诗文,至明清时期评点戏剧、小说蔚然成风。清初的金圣叹对评点的形式进行了完善,他评点的《水浒传》与之后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都是评点史上的经典。这种小说评点的心灵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带有个人话语色彩的评点立足于文本,以文本赏鉴、阐释和评点者主观体悟为主,兼顾读者感受,重视与读者的心灵交流。  相似文献   

8.
小说评点熔批评、欣赏及理论于一炉,它在中国学批评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小说理论的一份宝贵遗产。本从小说评点的形态、小说评点的特征以及其理论意义和价值,作了初步探讨。这对建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小说美学,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学理论,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明清小说评点的商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 ,最为通行的小说刊本是评点本 ,评点可以促进小说的传播。出于商业目的 ,书坊主利用评点的传播功能刊刻注有评点的小说 ,小说评点也就成了小说销售的促销工具和商业手段 ,具有了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 ,最为通行的小说刊本是评点本 ,评点可以促进小说的传播。出于商业目的 ,书坊主利用评点的传播功能刊刻注有评点的小说 ,小说评点也就成了小说销售的促销工具和商业手段 ,具有了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文献管理与服务是一对矛盾关系,也是事物的辩证统一。本文就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分类排架与字顺等排架、复本与品种、面对大众化的信息服务与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探讨其辩证关系,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2.
韩国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强调德育的重要性。韩剧充分体现了韩国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弘扬,其中包括儒家伦理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了解韩国的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乞大是契丹的另一种音译,在这里指称中国。《老乞大》是古代朝鲜的一个汉语会话教科书。《老乞大》正文全部是汉字。在正文下加以朝鲜文注音和释义便成为《老乞大谚解》。中外研究古代汉语语言和古代朝鲜语语言的学者早已注意到这部书,而在史学界似乎还不太注意到它。其实《老乞大》生动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留下了不少形象性的资料,从历史学或古代民俗学的角度加以考察,对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面貌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中韩两国自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甚深。在诗歌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对韩国诗歌的创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韩国诗的形式、内容、技巧等深受中国诗的影响。中韩两国诗学的承传踪迹是余光中、郑芝溶二人"乡愁"意识生发的背景,他们同有"失国"感,但在精神层面上的感受却又有不同,前者是"有国不能归",后者是被异族殖民的"亡国"。因此,二人的"乡愁"主题中"寻根"与"无根"是他们的精神源点,但二者在"失国"的精神状态中对乡愁的表达和乡土的想象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在《乡愁》作品中通过意象实验、语言运用以及诗情内蕴的营造,来表现出"乐观"与"悲伤"两种相异的诗学风格,是他们乡愁诗的气质和基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韩国学者金贞培在其《韩国民族的文化和起源》一书中关于因燕国境内多为貊族 ,从而认定卫满及燕满亡民为“朝鲜人系统”的观点展开论述。本文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许多古代民族不断分化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 ,并成为这其他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因而将貊族完全认为“朝鲜人系统”是错误的。无论卫满和燕满是不是貊族 ,他们都是中国人 ;卫满朝鲜的成份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由发生、发展而至昌盛的时期,正是洛学的兴起和传承时期,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发展过程在时间上的不谋而合,使洛学传承与古代通俗小说的创作倾向发生了特定的联系.通过对洛学传承的中兴期、叛逆期和复兴期的文化精神折射于明代通俗小说的考察和研究,明确了古代通俗小说创作倾向与洛学传承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影响,归纳和总结了洛学与小说发展、与小说思想发展有关的规律,揭示了儒家文化传统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和"《圣经》韩译"分别在内容和语言层面对韩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圣经》的思想内容迅速融入韩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在"新小说"中体现出来。"《圣经》韩译"促使韩国逐渐形成本民族自身的语言文字体系,并促进了以"言文一致"为目标的"国语国文运动"顺利地开展。而在中国,基督教同样经历了传播和"汉译"的过程,却难以获得知识分子和大众的心理认同,这与中韩两国不同的宗教信仰基础、儒学影响程度及心理接受机制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明代禁毁小说的文化伦理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明一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也是古典小说理论发展的一个奠基阶段,然而对于古代小说的禁毁同样开始于这个时期。明代禁毁小说的背后,不仅隐藏着直接的政治经济的原因,也有潜在的文化伦理方面的诉求和冲突。  相似文献   

19.
明万历年间广东将领陈璘,在援朝抗倭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与朝鲜名将李舜臣在战斗中结成深厚友谊,赢得了朝鲜军民举国的爱戴。陈璘自少年从军,几乎参加了两广地区所有的平叛战争,身先士卒,每战必胜,对于两广地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援朝抗倭战争中谱写了他一生中最辉煌业绩。陈璘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应该说他是一位有高度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正直军人和真正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20.
《奉使图》是由清朝四次出使朝鲜的使臣阿克敦组织编绘的朝鲜实录图,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部描绘古代中国使臣出使朝鲜的图录。为研究18世纪前期中朝间政治、外交关系、文化交流及朝鲜古代社会史提供了图文并茂的史料,同时,它还是一部优秀的书画艺术和诗歌文学作品,对清朝中后期的书画与诗歌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