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博览     
「散文式新闻」的提法更准确徐占焜在《散文式新闻漫谈》一文中认为:「散文式新闻」较之「散文化新闻」提法更准确。它是指在新闻中要以新闻文体本身的特点、规律为主,运用散文笔法,增加散文色彩。运用散文的优势来克服僵化的新闻八股。它是有主有次的。而「散文化新闻」的提法则不够准确,「化」的意思一般解释为「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这就容易理解为把新闻「转变」成散文,把新闻化成散文。  相似文献   

2.
姜海燕 《新闻三昧》2000,(11):44-45
所谓“散文式”新闻,就是提倡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向散文式方向发展,要求“新闻要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努力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尽量使用白描手法,结构要像散文那样富于变化,语言要像散文那样生动凝练……”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在立意、意境方面作一探索式的诠释。散文式新闻贵在立意.以意取胜。所谓立意、即一篇新闻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也称为主题思想,它是新闻的主体和核心。立意是新闻记者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式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有的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对这个问题,笔者谈点初浅的看法。一、新闻“散文式”的历史由来已久。关于新闻“散文式”写作,在我国新闻界其实起步很早,历史也由来已久。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们就已读到这方面的范例。如《横渡长江情景》:“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无数只大小船只“像箭似的向南…  相似文献   

4.
1981年前后,穆青同志提出,新闻写作要打破新华体那种比较呆板、比较枯燥的方式,要用一种新闻散文化的方式来表现。 新闻作品散文化,或者说使用散文写作的某些手法写作新闻作品,不仅可以把新闻写活,更重要的是这样写,可以把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所期望的效果。而这一点,正是新闻走向散文化的原因所在。那么,"新闻散文化"或"散文式新闻"都具有哪些特点,如何把握呢?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社会和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新闻的写作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尢其是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可以说散文式新闻的有益探索,为新闻界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并日益彰显其内在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探讨散文式新闻的审美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好散文式新闻的写作方法,准确理解其新闻性和文学性相互融合、渗透的特征。散文式新闻的审美特征有:"自由"是散文式新闻内在的最本质的审美特征;情感愉悦的审美体验;形象生动,趣味性浓,是散文式新闻最典型的外显审美特征;清新明快是散文风格和新闻特征相融合而产生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周静 《新闻窗》2009,(2):38-39
如今,新闻界的同仁们一直在尝试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打破常规公式和一定新闻格式的写作风气。突破了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之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渐渐随之改变了。一篇篇角度新颖、语言生动的“散文笔法”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就散文式新闻而言,  相似文献   

8.
早在1982年,穆青同志在《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中就谈到“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在西方新闻界,新闻报道的形式也在向自由的散文式方向发展,如“新新闻主义”的出现及发展。用这种方式写成的报道读起来很像散文,而又非散文,它要求所写的报道对象绝对真实。  相似文献   

9.
“新闻散文化”,并非是笔者发明的新鲜词儿。早在几年前,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南振中先生,就曾提出关于新闻“向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的设想。近两年来,新闻“向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逐渐被新闻工作者和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且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被称之为“流动的韵律”。笔者作为这股“流动的韵律”中的实践者,也深深体验到了新闻散文化的可行性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经济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通病是“死”材料、“死”数字、“死”程式、“死”面孔,枯燥无味,很少有生气。我们看到,从文风的角度出发,一些跳出数字堆的,能生动活泼地再现经济生活的新闻最受读者欢迎。用散文的笔法写经济新闻。随州报1986年12月7日发表的《北缘线上桔花香》,一开头就用散文的笔调写道:“柑桔,它象一个爱挑剔男朋友的少女,超过了它的宽容限度是不肯随意出嫁的。世界上80%的柑桔分布在北纬18——34度的亚热带地区。唐县镇群玉村2600多株柑桔却‘嫁’在北纬32度的危险边缘上,稍有怠慢,它就有‘离婚’的可能,或者不愿‘生儿育女’”。把一个农民如何探索南桔北移的动人情景写得生动形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开始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和拓展性.穆青曾在1982年明确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的明快的形式."自此,"新闻散文化"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近年来,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艺术视角更广、表现手法更丰富的散文式新闻已逐渐被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和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2.
所谓散文式新闻,就是运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报道。这种新闻吸收了散文的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比较新的新闻写作形式。近年来,一  相似文献   

13.
好导语就像好导游一样,激发你继续欣赏风景的欲望。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新闻导语应该有所变化。新闻导语写作有很多方法。导语散文式。导语写作散文化要求记者调动全部感官进行思维过滤和创造,  相似文献   

14.
历史进入新时期,新闻创作也进入多元互补的时代,它表现为各种文体间的交叉渗透,即各种文体都在向自身以外的品种吸收新的艺术元素,新鲜血液而完成自身的蜕变,其中散对新闻创作的影响尤为强烈,散文倾倾向正在成为新时期新闻写作的一个潮流,在这个潮流中,报纸副刊充当了“排头兵”和“试验田”的角色,新闻作品散文化,或者说作用散文写作的某些手法写作新闻作品,不仅可以把新闻写活,更重要的是这样写,可以把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从而达到记者期望达到的社会效果。而这一点,正是新闻界提倡新闻作品散文化的目的所在,纵观其表现手法,大致有三:要用生动的形象说话,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要有自由活泼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提倡散文式新闻,是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已引起了新闻界和广大读者的兴趣和重视。早在1963年,穆青同志就提出过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他说:“我国有很好的散文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传统,充分吸取散文写作中的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彻底解放思想,敢于创造,新闻写作就一定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然而,这个关系到新闻改革与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16.
新闻事业在改革.新闻的写法也在创新。穆青同志在1982年就谈到“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实际上新闻散文化的形式,我们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已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并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近年来,在西方新闻界,新闻报道的形式也在向自由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如美国出现了“新新闻主  相似文献   

17.
博览     
‘吃透两头’的缺陷‘吃透两头’,即‘吃透’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上头’,又‘吃透’本地区实际的‘下头’。这是六十年代出现的十分简明而又形象生动的提法。但是,近几年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到这个提法有一个缺陷,就是它排除了对各种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学习,排除了对国外、地区外的情况和经验,也就是横向信息的了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吃透两头’这个提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闭关锁国,轻视知识,忽视商品交换,以及管理体制中过分强调纵向联系,忽视横向联系的反映。现在,我们不应再使用这个提法。《摘自北京日报》读者来信——取之不尽的信息源吉林《新闻研究》第二期刊登张希圣的‘读者来信——取之不尽的信息源’,文章说:读者来信是‘政治气候的晴雨表’,是一个取之不尽、  相似文献   

18.
新闻散文化写作手法的运用可以让新闻生动可读。新闻与散文是两种不同文体,有区剐也有联系,这种联系让新闻可以将散文的写作手法引进。从新闻的立意、情感、语言、结构等方面,都有将散文成功引入新闻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散文式通讯,或者说用散文笔法写的通讯,是近几年新闻改革中颇为引入瞩目,且实践成果较丰厚的一个新闻品种。穆青同志是散文式通讯的积极倡导者和富有成效的实践者。1982年1月17日他在同新华社四川分社负责人谈话中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不应规格化,不应当为新闻报道设置清规戒律。”(西方)“新闻报道的形式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向散文的方向,向不那么规格化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增加自由活泼的散文形式,改变那种沉重的  相似文献   

20.
古人曾论作文“能废前法者乃为雄”。现今,新闻界正在提倡新闻写作要向自由的、松散的,不那么规格的散文形式发展。这种采用散文式结构的新闻写作技法,为有志于革新的记者,从实际出发,不拘成法,勇于创新,写出别具一格的好新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散文式新闻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运笔如风,不拘成法;所谓“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看起来变幻无定,其实有一根意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