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李琰 《今传媒》2012,(8):32-3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许多司法案件在网络舆论的强烈关注下,迅速演变成轰动全国的热点问题。媒介审判也在网络时代呈现出新的发展和变异。本文主要探究了网络时代媒介审判产生的原因,并从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媒介自律,以及促进网络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三个方面提出了有效防止网络"媒介审判"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庆华 《传媒》2012,(7):65-66
近年来,网络舆论的发展势头凶猛,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秩序与舆论格局。传统媒体的主流表达能力被弱化,一些网上的不实言论和极端情绪被放大、扩散。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政府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隔阂与反差。打通官方和民间的"两个舆论场",促进二者沟通并良性对话,减少社会舆论对抗,成为在新媒体格局下,党报创新的关键点。《安阳日报》开辟的《民生网事》栏目,是报网互动专版,它与电子政府网联姻,以"网络问政"为重点,是政府与网民对接的平台。把办  相似文献   

3.
赵洪潭  吴月娥 《新闻界》2012,(11):38-40,51
"网络水军"的大量潜伏,使网络议程被"蓄意"设置,网络舆论被"人为"操控,网络营造的"媒介环境"已经严重偏离了"客观环境"。本文拟从网络水军操控舆论的网络环境和具体路径入手,探析虚假舆论的形成过程与客观舆论的引导策略。本文认为:政府应尝试推行"后台"实名制规范信息发布、网络媒体应设置内部"把关人"过滤不良信息、网民应提高媒介素养自我把关,三体联动齐力杜绝虚假舆论。  相似文献   

4.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技术改变了过去社会精英垄断信息传播权的现象,赋予了普通网民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能力,使得他们自由表达和提出主张成为了可能。本文从赋权理论出发,以"昆山龙哥"事件所引发的网络热议为例,分析此事件舆论背后折射出的新媒介技术赋权下网络舆论表达及公众参与行为。主张政府要引导网民合理地进行舆论表达,多方一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最终实现社会的共建共治。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正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面对新形势,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温州都市报>积极探索报网互动传播机制,主动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更好地引导一方舆论.2009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建设"温都论坛"(www.wzdsb.net)以来,不断从实际出发,全力构建以报纸与网络互动为主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把以往新闻简单的单向传递,变为多向传播互动方式,形成舆论统一、步调一致的引导合力,对读者、网民的社会舆论引导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孙龙飞 《新闻世界》2014,(9):139-140
在之前的很长时间里,玉林的"狗肉节"并不被外界所知。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对"狗肉节"的声讨中,新媒体平台对舆论的产生和发酵产生了重要影响,反观当下,多数网民在网络这一新媒体环境中的媒介素养却有待提高。本文以玉林"狗肉节"事件在网络中的舆论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网民在其中的媒介表现,并对如何提高网民的新媒介素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生态是指以网络各类媒介为载体。传播各种信息所形成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态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网络为广大网民营造了一个几乎不受约束的网络舆论环境。“人人都有麦克风”,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信息的发布者。广大网民可以平等、自由、公开地参与到网络舆论当中。  相似文献   

8.
袁娜 《新闻爱好者》2011,(13):72-73
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对司法部门公开、公正地判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舆论与司法互动通常是首先由网络及时曝光案件概况,网民鉴定还原事实真相,形成网络舆论,再由网络舆论界定案件性质,对案件实行"干预",最后网络舆论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案件审判进入公开、公正的阶段。网络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是推动社会民主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9.
如今,报网互动已经成为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媒介融合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报纸和网络的互动改变了传受双方单一的互动模式,受众参与度提高。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也从中获益,提高了影响力,拓展了媒介传播的效果。本文从受众角度着手,通过对受众自己人心理效应的分析,提出报网互动的发展策略,希望能促进报网互动的更好融合。  相似文献   

10.
报网互动,是通过互动实现报纸和网络两种媒介传播效果的最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渐发展成熟的报网互动运营模式进行梳理,分析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报网互动模式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并在操作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对报网互动的最终发展目标进行探讨,分析报网互动的运营模式,思考报网互动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邓玉娇案"看网络舆论参与下的议题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论坛日益成为反映公共舆论的重要途径.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南方都市报>有关"邓玉娇案"的相关报道和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的相关主帖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传统媒体和网络舆论议题的互动是双向的,但整体而言是以"共鸣效果"为主.当事件进展有悖于网民意愿时,网民们便试图通过舆论呼声改变事件进程.此时,传统媒体会更对该议题进行强化报道,担负起公共议题设置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蔡汉珞  梁锋 《新闻前哨》2011,(10):22-24
本文在对网络舆论和法院审判关系作了一定探讨,认为网络舆论对法院审判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破坏性的风险如容易发生舆论审判,并提出通过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促进法院审判工作的对策: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培养网民的自主型网德意识,形成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网络传播环境;建立健全法院审判工作信息发布机制、形成培养专业意见领袖,帮助网民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建设法官队伍提高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上的网民情绪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本文从网民情绪和网络舆论的概念入手,阐述网民情绪的形成机制,浅析网民情绪与网络舆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网民情绪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别是增加网络舆论的煽动性和感染力、提高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速网络舆论的生成和衰退。  相似文献   

14.
蓝云 《中国记者》2013,(7):22-23
奥一网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新闻互动社区网站,是广东网络问政核心互动平台。本文是作者有关奥一网网络问政的探索历程,如何理解网络问政内涵,以及关于网络问政和"两个舆论场"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5.
刘政序 《今传媒》2013,(4):39-40
“碎片化”是当前社会信息传播语境的形象性描述,近年来成为了社会学和传播学的研究重点.传统媒介的话语权威和信息传播效果逐渐降低,传播实力逐渐失势于新兴媒介,网民的多元意见散布于互联网环境中,引起广泛的信息互动和交流,这是“碎片化”语境最直接的体现.“碎片化”信息传播,既有效地催化了广泛的信息互动,也造成了舆论引导方面的困难.本文即旨在探究在碎片化的语境下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以避免网络信息传播的紊乱,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论形成中的非理性表达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网民积极大胆的发表意见,带有严重浓厚的非理性色彩.其原因是群体压力下网民的从众心理,网络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缺位,社会生活的娱乐化倾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表达: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规范和引导,网络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网民...  相似文献   

17.
当今新媒体不断发展,报网融合仍是学界和业界研究媒介融合的重要切入点。版面上,河南日报《焦点网谈》栏目设置丰富灵活;内容上,在网络上发出党报声音,更以民生为本,注重舆论引导;模式上,用融合打造报网的双赢——这是《焦点网谈》成功的秘笈,也是媒介融合的方向。本文通过对2009年全年《焦点网谈》的内容分析,尝试从具体操作上思考媒介融合,希望对国内媒介融合的现实意义和方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网络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媒介形式,其舆论影响力已经不容忽视,近年来一些热点舆论事件就是从网络发端进而引起公众关注的。高校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更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在网络上表达意见。现今高校都开通了学校门户网站和二级网,校园网络在提高  相似文献   

19.
杨小玲 《今传媒》2014,(8):35-36
科技发展推动着媒介传播方式的变革,大众媒介从传统的报刊、广电到互联网、大数据。如今基于Web2.0下的媒体传播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自媒体打破了过去大众传媒一对多,你说我听,公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技术赋权,使每个人都可以实现"传"和"受"的双向互动。网络媒体深刻的改变了中国大众媒介生态环境,也进而形成了舆论的新格局。舆论新格局对公众舆论产生的影响,即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从2007年网络公共事件看网络舆论的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的网络舆论发生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为:公共性事件成为网民关注的主角,在这些事件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多元的意见领袖和理性的意见表达.在网民的意见交流中,理性的声音成为主导力量,网民们表达意见的方式也更加理性化.同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舆论互动又为网络舆论的公正性和理性提供了保障.总体看来,2007年的网络舆论强大的影响力显示了民意的胜利,从这场胜利中,人们看到网络舆论正朝着一个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