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大学-产业"互动,重构创新文化价值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国家创新体系构成出发,重点探讨了创新文化的构成、作用机理,指出“大学-产业”互动关系与区域创新文化紧密相关,并以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互动为案例剖析了“大学-产业”互动与创新文化培育的国际经验。最后,文章就推动我国“大学-产业”互动,培育创新文化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满大街跑的“洋“汽车,沸沸扬扬的DVD专利之争,MP3产业的萎缩……由于过度依赖引进的国外技术,我国部分产业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是一种新型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是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作用与功能扩散为特征的新经济形式。“新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新技术整体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而且要求政府产业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转换和创新。对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现行政府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为此,深入研究政府产业管理体制因素对“新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分析其促进“新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藏科技》2006,(12):50-55
“十五”期间,全区科技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科技工作全局,紧密结合我区实际,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努力提高科技为“三农”、为产业服务水平,各项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为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十一五”期间,全区科技部门按照《西藏自治区“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自治区“十一五”时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第一产业上水平,第二产业抓重点,第三产业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实际、实在、实效”的原则,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支持特色农牧业等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开创我区科技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章继华  何永进 《情报杂志》2003,22(12):117-119
探析了图书馆引进“零缺点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提出决策上的难点及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6.
刘德凯  孙艳  胡晓天 《中国科技信息》2006,(13):186-188,199
哈尔滨市乃至我国对外开放一直以来都是以“引进来”为主,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来临,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哈尔滨市审视过去几年的经验,对“走出去”战略本身的内涵、战略重点、实施措施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7.
《青海科技》2001,8(2):1
科技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是制约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十五”期间,我省科技工作的重点,一是要加大对先进科技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二是要集中力量解决好经济建设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三是要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研院所转制步伐,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主体。 人才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最重…  相似文献   

8.
孙文浩 《科研管理》2023,(4):164-174
研究中国政府如何制定合宜的人才引进政策有效激活企业创新活力,对政府在“十四五”时期构建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文章借鉴吸收能力理论、“威廉姆森”假说以及一般均衡模型构建城市(产业)内部“集聚”型和“逆集聚”型人才结构识别标准,并且基于人才结构视角考察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结果表明:相对于以人才数量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引导高级劳动力要素在企业间进行“逆集聚”分布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并且在城市(产业)内部构建“逆集聚”型人才结构是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之一,解释效力约为60.42%。此外,创新要素结构的联动变化也是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之一,解释效力约为23.99%。“十四五”时期政府应调整以人才数量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引导高级劳动力要素在城市(产业)内部形成“逆集聚”型人才结构有效激活企业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9.
面对社会各界对高新技术产业不断高涨的热情,我们通过对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备核心要素和发展环境的比较优势分析,认为目前重庆并不具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重庆应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行“冷处理”,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特点,按照比较优势理论选择发展战略,即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局部领域占领制高点。  相似文献   

10.
曾经引起颇多争议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于2001年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被否决后,社会上炒作“产业投资基金”的热浪终于降温。然而最近,有关方面又在为“产业基金”公关,以期新一届政府上任后尽快促成“产业基金”死灰复燃。因此,极有必要对它的危害性进行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科技期刊如何参与国际竞争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根据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先进理念,结合我国科技期刊实际,分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科技期刊参与国际竞争亟需加强基础性建设;介绍了版权产业为期刊“走出去”、“引进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韩光忠 《青海科技》2002,9(5):13-15
一、“十五”科技工作任务“十五”期间,要继续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科技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为重点,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和加入WTO的机遇,全面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针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提出应采取五项政策措施:完善宏观决策体系建设、塑造完整产业链、深化知识产权竞争战略、构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推进体制创新,以提升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过程中,曾经遭遇过一个究竟是选择“技工贸”、还是选择“贸工技”发展模式的时期。我们知道,以“联想”为代表的“贸工技”发展模式最终在上述的选择中胜出,一时期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选择的象征。“联想”的成功似乎在证明,只有“贸工技”的发展模式,才是一条符合国情的信息产业发展道路。然而,我们也知道,在西方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中,恰恰存在着同“联想”完全相背的产业模式,即所谓的“技工贸”发展模式。而且,我们也知道,在信息产业的发展选择中,只有“技工贸”的发展模式,才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产业…  相似文献   

15.
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政区合一”、区域创新与产业集聚等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论信息化与"城市病"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信息化这一历史机遇与“城市病”这一历史痼疾结合起来研究,以“城市病”的病因为线索,以“城市病”的治愈为目标,较为系统地剖析了信息化对城市资源禀赋、产业更新、用地格局、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城市利用信息化优势进行“城市病”治理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7.
打造“中国科技第一展” 第七届高交会将举办的“国家高新技术成果展”、“人才高交会”以及高交会专题论坛等展览和活动,都代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最高、最新发展水平。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刘应力在第七届高交会筹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将高交会打造成为“中国科技第一展”。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实践,我国对外开放已经从“引进来”为主的时期转向了以“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时期。对企业来说,“走出去”不仅有利于促进贸易和利用国际资源,有利于发展规模经济,还有利于更有效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和引进人才以及及时掌握外邵信息。在近两年的“走出去”实践中,小天鹅电器公司、TCL、海尔集团  相似文献   

19.
普遍信任是影响“金融-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199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普遍信任与“金融-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普遍信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升“金融-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但普遍信任对“金融-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会受到经济制度水平的约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水平和人力资本的提高也可以有效提升金融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协调水平。建议除了大力发展金融和产业内部的相关因素外,还可以采取提升社会普遍信任水平,大力发展经济,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发展高等教育,多措并举,共同促进金融与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西北地区品牌培育中人才引进的"移大树群"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品牌培育的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是人才及人才工作环境的制约。为提高西北地区人才引进及人才使用的价值,文中提出“移大树群”的人才引进模式,并对“移大树群”人才引进模式的理论内涵、可行性、必要性及具体操作模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