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祥林嫂是鲁迅在短篇小说《祝福》中成功塑造的一个悲剧性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年轻丧夫,为了逃避被卖的命运,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钱不多,她反而很"满足"。然而,婆婆还是打听到了她的地址,派人把她从鲁镇抢回家,转卖给山坳里的贺老六。第二个丈夫不幸死于伤寒,儿子又被狼吃掉。当她带着丧夫失子的悲痛再次到鲁家做工时,她在众人的眼里已经成为不洁之人,不仅在鲁四老爷眼里"败坏风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祝福》是一篇阶级教育的生动教材。学生由于年纪和社会阅历的关系,对于祥林嫂的悲剧往往只看到她的两次死了丈夫和儿子被狼吃掉。然而这篇故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因此,在教学时,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在神权、政权、族权、夫权的重重枷锁下痛苦挣扎着结束自己的一生的。她先是亡夫逃离婆家;再是被卖改嫁;之后又丧夫失子,被大伯赶出家门;当带着丧夫失子之痛的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时,鲁四老爷却把祥林嫂看成伤风败俗之物,剥夺了她参与祝福的权利;而和她同样地位的群众给予  相似文献   

4.
<正>《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集《彷徨》中的首篇,该篇文章发表于1924年3月《东方杂志》二十一卷六号。它描写的是勤劳朴实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平凡而悲惨的社会悲剧。祥林嫂勤劳、善良、安分,丧夫失子本是她的不幸,结果在当时的社会里,反而成为她人格上的污点。  相似文献   

5.
只言片语见神情广西/陈贤书鲁迅写小说,十分善于通过人物自身的只言片语,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来。《祝福》中写被改嫁后再次丧夫,又因失子被逐出贺家而二进鲁四老爷家做女工的祥林嫂,她向人们叙说自己的孩子阿毛如何遭狼的悲惨故事时,总是说...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祥林嫂式强化”?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祝福》里的主人公。她的儿子被狼吃掉后,逢人就倾诉:“我真傻,真的,……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央人出去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地捏着那只小篮呢……”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祝福》是选人高中课本的传统篇目。在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做工”这一部分里,作者多次写到祥林嫂向人们诉说爱子阿毛被狼吃的经过,其中有两段“我真傻,真的”是基本相似的重复。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是高中教材里的传统名篇,但每次阅读都能咀嚼出一些新的味道和感受,不觉又想到了祥林嫂的“工钱”。祥林嫂失了前夫祥林后,因不堪婆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祝福》中,安排了一节“我”和短工的对话,意图是说明祥林嫂是怎样死去的。对于这段对话,数年来编写的参考材料上,总是这样分析:“短工说祥林嫂是‘穷死的’,他的‘淡然’态度表明一般人对祥林嫂的死的麻木态度。”做这样的分析,我认为是欠妥的。对话不长,不妨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小说《祝福》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多次渲染“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情节,而鲁迅先生一向是惜墨如金的,因此,这一情节的背后必定寄寓着作者深刻的用意。那么,这一情节的设置有哪些功能呢?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首先,这一情节是祥林嫂命运的又一次悲惨转折,并催化了祥林嫂彻底绝望感的产生阿毛被狼衔去,使得祥林嫂惟一的生命支柱轰然倒塌,仅有的一点希望也变成了绝望。而由于阿毛之死,祥林嫂也就不再是名正言顺的贺家的人了,所以,“大伯来收屋”,也就是必然的了。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又失去了惟一的居所,祥林嫂真的是走投…  相似文献   

11.
纬饰语例谈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有这样一段对话:“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地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这里,用“老了”来代替“死了”,是因为在鲁镇旧历年底的“祝福”氛围中,人们说话有各种忌讳,不能讲疾病死亡之类的不吉利的事。遇到非说不可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祝福》起于“况福”,终于“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3.
凡读过鲁迅小说《祝福》的,对主人公祥林嫂一生备受凌辱、饱尝煎熬、最后悲惨死去的 情景,无不铭记于心。这样一个人物,怎么能与“笑”联系起来呢? 然而,在小说中,涉及 祥林嫂“笑”的描写却有三处之多,这在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刻画中,如《孔乙己》中的孔 乙己,《故乡》中的闰土等,是从来没有过的。鲁迅先生的小说,语言简练,含义丰富而深 刻,可以说字字珠玑,无一处不讲究。作者接二连三地运用这种神情描写祥林嫂,不是偶然 的。它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是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的。第一次“笑”。祥林嫂新死了丈夫,在家…  相似文献   

14.
祥林嫂之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表层线索。祥林嫂是怎么死的?鲁四老爷家中的短工说“是穷死的”。仅仅是因为穷吗?《祝福》分明又是个人命案子,祥林嫂死了,谁是凶手?这是小说的深层线索。围绕这一深层线索,我们可以解读到《祝福》多元的思想意蕴。一、反封建礼教:思想革命的理性认识《祝福》的思想意蕴,首先应将其与中国的思想革命结合起来考察。这主要体现在鲁迅对中国社会的理性认识。小说中祥林嫂赖以生活的家庭,是鲁四老爷的家。鲁四老爷是一个大骂“新党”、“讲理学的老监生”。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他“皱了皱眉”,分明是“讨厌她是…  相似文献   

15.
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祝福》始发于 1924年,距今已有 70多年了,却并未因历时的久远而失去魅力与光辉,不仅祥林嫂这个名字流传得妇孺皆知,而且学术界对这篇小说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如此短小精炼的作品,读者却总也"品"不完、"道"不尽,可见其张力之大。笔者在重读这一经典作品之后,对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原因同样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通过"我"之口,讲述了主人公祥林嫂短暂的一生里所发生的凄惋悲怆的故事。祥林嫂在经历了丧夫、被迫改嫁、再丧夫丧子、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的种种苦难之后,孤独而凄凉地死在鲁镇人们一派热闹祥和的"祝福"…  相似文献   

16.
“死”是一个灰色的字眼,令人忌讳和恐惧。但在文学大师们的笔下,“死”却能传达出丰富的情韵和异常的神采来。他们作品中的“死”或寄寓深意,或凸现性格,或传递哲理,或昭示主题,给我们带来了迷人的审美世界。祥林嫂、夏瑜之死:鲁迅以死亡寄托控诉和警示《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著名的悲剧小说,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把祥林嫂的“死”摆在她悲惨一生的开头来叙述,叙写她在新年人们祝福的时候惨死在雪地上,以控诉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鲁迅在描写祥林嫂之死的过程中,首先成功地描写了置祥林嫂于死地的鲁镇这个典型环境。辛亥革命虽已过去多年,但…  相似文献   

17.
佟欣 《现代语文》2007,(2):94-94
看过《祝福》的人一定都记得祥林嫂吧。她命运多舛,死了男人再改嫁,改嫁后男人又病故,留下个儿子还被狼叼走。她喋喋不休地向人们诉说自己的不幸,人们在咀嚼了她的故事后,她却像被嚼得没有滋味的甘蔗渣一样被人们吐掉,还要受人唾弃,就是死了也还要被鲁四老爷之流骂为“谬种”。鲁迅在作品中从多方面对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进行描绘,有三纲五常对她的约束,有周围人们的冷漠,也有其自身的性格因素。这里我们抛开那些大的方面,仅从鲁迅在作品中所描写的几个小小的细节——祥林嫂的工钱,祥林嫂的身价和替身(门槛)的价钱来看祥林嫂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8.
周冰清 《现代语文》2010,(6):110-111
《祝福》中的祥林嫂之死的原因有多种解读,有的认为是儿子阿毛被狼吃了,悲伤而死;有的认为是大伯子收屋,使她没了安身之处,穷死的;有的认为是鲁四老爷和柳妈等鲁镇人的冷漠合伙杀死的;有的认为是祥林嫂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导致了她的死亡。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的确,从表面上来讲,吃儿子阿毛的狼、收屋的大伯子、鲁四老爷和柳妈等鲁镇的人对祥林嫂之死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程秀全 《现代语文》2013,(11):52-53
鲁迅《祝福》一文,有人分析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因为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是“新年才过”“此后大约十几天”“开春事务忙”的时候被婆婆家抢去被迫改嫁的;是在“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狼”的情况下失去了儿子阿毛的;是在春节将临,“显出将到新年气象来”,家家户户准备祝福的时候死去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一生备受凌辱、饱尝煎熬,最后悲惨地死去。那么这样一个人物,怎么能与“笑”联系起来呢?在小说中,有关祥林嫂的“笑”的描写有三处,作者这样安排不是偶然的,它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