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2):218-218
化学所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院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以超临界CO2替代有机溶剂、以离子液体替代水,构筑了一类新型的离子液体/超临界CO2乳液体系。  相似文献   

2.
离子液体的生物相容性及在生物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芬  何军邀  王普  郑书香  王荣柱 《科技通报》2011,27(2):161-165,176
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催化反应介质,与传统有机溶剂相比,表现出独特的性质和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本文从离子液体对微生物细胞的毒性及离子液体中酶的特性阐述离子液体的生物相容性;按照不同反应体系综述了离子液体介质中生物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包括离子液体/超临界CO2双相体系,疏水性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以及含亲水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5):641-641
<正>中科院化学所在CO2化学转化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合成双功能离子液体([HDBU+][TFE-]),发展了面向常温常压下CO2与邻氨基苯腈类化合物反应合成喹唑啉-2,4(1H,3H)-二酮类化合物的新型催化体系。该离子液体由有机碱和弱质子给体三氟乙醇(TFE)中和反应制得,可在常温常压下吸收CO2,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_2和离子液体是具有许多特性的绿色溶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绿色溶剂中分子聚集与功能调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传统乳液一般由有机溶剂(油)、水和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由于有机溶剂一般具有挥发性,其使用  相似文献   

5.
李东哲 《华夏星火》2004,(7):102-104
油/水型微乳液体系的乳化剂浓度很高,而且需要助乳化剂,其中助乳化剂为极性有机物,一般采用醇类。在微乳液体系中,微珠滴靠的是乳化剂与助乳化剂形成的一层复合物薄膜或称界面层来维持其稳定的。对油/水型微乳液聚合研究较深入的是苯乙烯体系的微乳液聚合,Gandau和Guo等研究了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正戊醇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离子液体与石墨烯、气凝胶等一同入选了"21世纪全球十大创新性材料"之列,它不但于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还在药品、食品、日化美妆和医疗保健等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就在2019年年初,我国研发的离子液体微电推进器,成功完成了多次在轨点火试验、微电推搭载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在立方体卫星平台开展离子液体微电推进空间验证试验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离子液体主要有阴阳离子组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能起到催化反应的进展,对化学反应起到保障作用。离子液体催化反应研究具有一定的发展历程,其研究成果对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催化反应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完善离子液体的基本职能,符合现代工业发展需要。主要从离子液体的分类以及特点、离子液体催化反应、离子液体催化反应应用研究进行阐述离子液体催化反应,希望能为研究离子液体催化反应的专家与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稀土中的钕为萃取对象,进行了微乳液-中空纤维膜萃取动力学研究,旨在考察该新工艺的萃取和分离富集效果,以便推广到其它稀土离子和金属离子的萃取甚至有机物的提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微乳液毛细管电动色谱的原理、影响因素及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从1943年Hoar和Schulman报道了微乳液以来,由于微乳液具有特别的热力学稳定性、光学透明性、高度的增溶能力等,在化学领域以及分析化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毛细管电泳发展迅速。1991年,Watarai首次应用微乳液作为毛细管电泳的分离介质,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毛细管电泳技术——微乳液毛细管电动色谱(microemulsion eletrokinetic chromatography,MEEKC),或称微乳液毛细管电泳(microemulsio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MCE)。  相似文献   

10.
离子液体介质与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离子液体介质与材料研究是当前化学化工、功能材料的热点领域之一。1998年底以来,我们以发展离子液体清洁反应介质和软功能材料为研究内容,以实现新离子液体的设计与合成,离子液体中无硫酸Beckmann重排反应、非光气异氰酸酯合成、二氧化碳吸收与活化、反应-升华分离一体化,微孔硅胶限制纳米尺度离子液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应用及离子液体-电化学技术集成等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并取得良好进展。  相似文献   

11.
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分离金属离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液体作为一种相对友好的溶剂体系正在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离子液体作为反应介质具有更宽的液态范围和几乎可以忽略的蒸汽压,并且可以重复使用,这在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在明确离子液体替代传统溶剂是发展的必然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离子液体的定义、性质、组成、制备方法,以及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分离金属离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7,(14)
在研究离子液体结构对Diels-Alder反应的影响时,相关工作人员收集整理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极性、酸性和黏度的角度分析了离子液体结构变化对Diels-Alder反应产物选择性或反应速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离子液体中所能形成的氢键种类等,下面就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研究温度对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的影响和离子液体回收问题。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浓度测定,得出温度影响效果和回收问题的结论。离子液体在溶解纤维素方面有着独特的优点,而环境条件对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的效率有较大影响,温度变化的影响最为突出,离子液体如何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最大效率的溶解纤维素,同时实现离子液体的循环利用还是一个难题。通过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有利于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为物理溶解过程,得到的产物保持了纤维素结构,离子液体可实现回收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14.
翟亚锐  王俊英 《现代情报》2010,30(2):116-119,122
采用Web of Science(WoS)和Engineering Index(EI)获得文献数据,对离子液体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逻辑斯蒂曲线(Logistic curve)进行数据拟合,获得离子液体文献增长规律;利用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Bradford's law of scattering),分析离子液体文献的分布情况。同时分析了离子液体研究地域、文献作者分布情况等。该研究为文献计量学理论与方法在化学化工领域的应用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5.
离子液体因其优越的物理化学和电学性能为人们所青睐和研究.离子液体具有结构可设计的优点,而基于吡咯烷环的离子液体还未被人们深入探索.甲基吡咯烷与碘代烷在一定条件下能直接合成二烷取代吡咯烷碘离子液体,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H-NHR)图谱验证了这种合成途径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固定化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子液体具有独特的气体选择性溶解与吸收性能.为气体的分离与纯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将离子液体固定到聚合物或多孔无机载体材料中.得到的固定化离子液体兼具离子液体和载体材料的优势.用于分离过程时有利于提高气体吸收与脱吸速率.增大气体吸收量甚至选择性,更易工业化,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固定化离子液体——离子液体颗粒和离子液体膜的制备及其在气体分离与纯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以N-辛基吡啶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为分散剂,制备羧基碳纳米管-离子液体均匀分散体系,制备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并通过电化学沉积,制备得到姜黄素-碳纳米管-离子液体修饰电极。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该电极具有较低的背景电流响应,对盐酸羟胺具有明显的电化学催化氧化作用。阳极电位为0.25 V时,盐酸羟胺在修饰电极上氧化电流显著增大,在5.0~455μmol/L浓度范围内,氧化电流和盐酸羟胺浓度呈线性响应。  相似文献   

18.
以尿素与氯化胆碱的低共熔点液体同时兼做溶剂和模板传递剂,在离子热体系下合成了InF2 2(NH4)3.采用同样的低共熔点液体在水热条件下不能得到相同的产物.产物晶体参数如下:C2/c(No.15)空间群,a=13.799(3) ,b=5.091(2) ,c=16.094(3) , β=112.942(16)°,V=1041.2(5) 3 and Z=4; R1=0.0582,wR2=0.1589. 在产物结构中,In八面体与P四面体形成四员环,顶角相连形成链状结构.客体铵分子填充于链与链间的空穴中,通过氢键与骨架中的F原子,P—OH和 P O 基团作用,链与链间靠范德华力吸引进而形成层状结构.产物进一步通过粉末XR, EDX, IR, XPS和TG/DTA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微乳液的组成、结构及制备方法,综述了微乳液制备纳米粒子的影响因素,对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应用进展进行了讨论,对微乳液在纳米粒子制备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双硫腙-三氯甲烷-柠檬酸的内耦合大块液膜体系对铅迁移进行研究,对废水中的铅进行分离,采用微乳液进样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铅的迁移量,考察了载体浓度、膜溶剂、原液相和接受相的pH等对分离的影响。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铅的迁移率达到98%以上。该法采用微乳液进样可提高测定的灵敏度,分离快速简便,适合各种水样中铅的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