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晁姝蝶 《新闻世界》2012,(4):120-12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舆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很多舆论热点事件并不是因为传统媒体的关注而得到揭露,而是在网络议论达到一定热度之后,权威媒体才开始介入报道,从而形成舆论热点事件。本文以"五道杠少年"事件为例,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热点事件传播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媒体对体育热点、焦点赛事的即时性直播式传播,滞后性的平面媒体对此的报道已沦为"编网"(编网:近5年来国内平媒体育报道的通俗流行用语,意指平媒对互联网传播的体育热点赛事、事件及人物新闻报道,进行二度编辑加工后在平媒上传播)。"编网"已失去了新闻的生命力,失去了读者,平媒的体育报道亟待走出"编网"。一、"编网"现象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对平媒的冲击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体育赛事报道竞争中,新媒体投入最大也最有实效的战役领地就是重大体育赛事。  相似文献   

3.
这个岁末,财新集团被华文基金收购,这一标志性事件被认为是纸媒已死的又一证明。而今年上半年各大主流媒体的广告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跌幅高到3-7成,大量的传统媒体人跳槽新媒体,媒介人才流动呈现出弃"旧"从"新"的潮流。上海两大报业集团合并,报业集团开始裁员,而新媒体平台则大量的招兵买马,传统媒体受众不断流失,而面市不足三年的微信用户突破6亿。最新的消息是《新闻晚报》将于明年一月一日正式停刊,这可以代表是越来越多纸媒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陈燕 《新闻窗》2011,(5):20-21
2011年7月,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正式发布,梳理了上半年10件与高校有关的代表性"舆情热点事件",并按照"校方响应、信息透明、舆论形象"3个常规指标,以及"动态反应、问责、网络技巧"3个特殊指标.对“舆情热点事件”中高校的应对、处置能力做了评估。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关于"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调查,发现对新闻的关注程度越高、新媒体事件中的参与程度越高,对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的形成越深刻;女性比男性对"新媒体事件"更容易形成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受众对事件的记忆的形成受到了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有割裂、分化的趋势,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在"热点"发生时卷入更深入的人更容易形成集体记忆,而卷入程度较低甚至当时没有关注到热点的人则更偏离了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6.
乔瑞 《新闻世界》2014,(9):258-260
"马航失联事件"一发生立刻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网上关于"马航失联事件"的消息满天飞,形成了一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角逐赛。本文就新媒体在与传统媒体的角逐中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吴倩倩 《新闻世界》2013,(2):106-107
近年来,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具有互动性、聚合性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新媒体赋权让公众得到了原来不可能得到的信息,为个体提供更多的表达可能和空间。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人人都是"笔杆"和"喇叭"的自媒体时代,媒体伦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么,新媒体"赋权"对象——媒体从业人员和草根群体该如何"用权"?如何规范传播环境?如何建构传播伦理新秩序?本文将以网络事件为例运用传播赋权理论探究新媒体视域下媒体伦理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发生激剧变革和重大转型的今天,平面媒体对"小记者"的竞争呈现越来越激烈的趋势,而不少市州级的广电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也开始涉足这一群体的竞争。就宜昌《三峡晚报》"小记者"操作实践来看,在这一轮竞争中,媒体"小记者"越来越显现三大特征:读者用户化、用户互动化、互动品牌化。"小记者":媒体的最佳用户2007年,《三峡晚报》开始经营"小记者"。和许多报纸一样,报纸为了发行开辟"小记者"(有的叫"小作家")专栏、专版,用以刊发"小记者"的作文,加入"小记者"前,这些"小记者"必须至少订一份报纸。主管"小记者"的部门,就是发行部。  相似文献   

9.
蒲刚 《新闻窗》2014,(6):94-94
"新媒体"这个词,不仅仅在商业媒体,在传统媒体中早已热得发烫,各个广电、报业等传统媒体纷纷发起自己的新媒体战略,从各自的新闻网站纷纷上线,到有些传统媒体组建新媒体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虽然各个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力点不一样,但无一例外地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站,本文把各个地方传统媒体做成的网站统称为"地方新闻网站"。 笔者一直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领域工作,发现各个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后,渠道是做出来了,不仅仅有电脑端还有手机端、户外大屏端等等,但是核心的产品或者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很少,往往是将原来的母体内容"搬"到了新的媒体渠道上,没有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去改造;或者由于自身机制原因,对市场变化和受众需求反应较慢,所以打造的产品往往是曲高和寡,有"政绩",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正在对传统广电传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和冲击。本文立足新媒体的特点和传统媒体的弊端,以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蓝本,从传者、受众、内容、渠道和效果等传播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线索,来观照新媒体与传统广电在传播模式上的创新点和结合点,从传播模式角度探讨新媒体对传统广电传播的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12.
孙璐 《新闻世界》2014,(8):354-356
"甘肃校车事故"、"复旦投毒案"、"海南校长开房事件"……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一种现象:一起负面事件一经曝光引起轰动后,紧接着一段时间内,同类性质的类似事件的报道在各媒体上不断出现。此报道现象可称为负面新闻的"井喷报道"。新媒体环境下的"围观文化"助推了这种报道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媒介恐慌、阅听污染等负面影响。走出此种报道困境,需要媒体在报道时注重平衡原则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噪音以"沉默的螺旋-民间传播-整合传播-沉默的螺旋"模式进行传播。以新媒体为主的自主传播和传统媒体的跟进,使突发事件传播系统具有噪源泛化、噪音强化的特征。当局者一旦陷入"危机迷情"就会变成噪源,传播噪音。随着政府的公关和权威信息的公开,现象性噪音逐渐消解,本体性噪音需要长时间引导。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借助强大的技术优势不断渗透到传统媒体中。在"三网"融合趋势下,广电等传统媒体已然迎来"新"时代,受众开始习惯用键盘鼠标浏览新闻,通过点击网络热点知晓天下事。在新闻产业的链条上,新的格局、方式和环节正在猛烈冲击传统媒体的思维。身处我国基层广电的县级电视台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限制,逐渐陷入发展滞后的困境。不过,在新媒体的浪潮中,县级电视台既遭遇了发展的挑战,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钓鱼执法事件"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事件,而是通过非常因素介入,通过二次调查逐渐真相大白的社会热点事件.;其前提是事件本身成为全国的公共话题,才可能有第三方调查。换而言之,如果没有互联网,或者这些事件没有被发布在互联网上,真相可能永远无法揭示。而媒体记者由于重重阻力,难以通过采访接触到真相。  相似文献   

16.
刘政序 《新闻世界》2013,(5):131-132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广泛普及,人们利用网络创造和分享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网民积极自发地在网络环境中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观点,网民发表意见在数量上的不断积累最终致使网络舆论风暴的形成。因此,网络舆论风暴可以说是网络民意的一种集中体现。本文以"雷政富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论风暴形成的关键过程及其所体现出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分析和判断网络舆论的发展走势,对于探索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牟敏 《新闻世界》2013,(3):83-84
新媒体的发展,为民间舆论提供了话语平台,民间舆论能够通过网络扩散,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意识的增强,又具有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技能,使许多普通的社会事件发展为舆论热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形式和接受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体融合时代,广电作为主流媒体,如何迅速跨入新媒体时代,利用传统广电“旧媒资”开发短视频“新产品”,成为我们亟须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风向标的时代大背景下,广电传媒将如何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各大广电集团的重要发展战略。广电传媒正在积极地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特别是一些领先的广电巨头已经开始用资本来推动平台化,更快速、更大规模地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广电生态圈,各大广电集团开启"电视+"模式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20.
高勇 《新闻世界》2012,(3):67-68
受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也感到了竞争压力与生存危机,纷纷进军新媒体领域。传统新闻编辑也要做好网络新闻编辑的转型。本文就是针对新安传媒网"人文"专栏浅谈一些网站新闻的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