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文]鲍叔荐管仲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相似文献   

2.
(一)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见避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a)时也。吾尝三战三走(b,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公子纠的家臣)死之,吾幽(c)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d)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也,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盛济民《不可忽视这个"小节"》一文,力排众译,把"不羞小节"视为动宾结构中包含动宾结构,译解为"不会因轻视节义的行为感到羞愧",其实是没有根据的. 《史记·鲁仲连列传》之《遗燕将书》中,鲁说:"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他指出管仲有三项过错:"射桓公中其钩,篡也;遗公子纠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也."并进一步分析:"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伸)于诸侯."他抓大弃小终于"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霸)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战国策·齐策六》).鲁在信中总结说:"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而是甘愿"去感忽之怨","弃忿悁之节",以"立终身之名","定累世之功".  相似文献   

4.
羞、耻、辱、愧是四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情感,其内含的基础情感有交叉关系。愧感来源于自我评价,辱感来源于他人评价,耻感是愧感和辱感的综合,羞感是对被叙述为耻的恐惧感。羞感与耻感的区别是:面对积极的或不确定的评价只能产生羞感而不是耻感;耻感中的愧感和辱感清晰可感,而羞感不是;羞感多发生在童年时期,而耻感多发生于成年时期;羞感有表情或身体反应而耻感没有;让人感觉耻可以作为惩罚手段而让人感觉羞则不能。耻感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文化只有具备了有关耻感系统价值体系,才意味着它步入了成熟。  相似文献   

5.
永恒的主题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好了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寒窗之下,有哪个读书人不梦想着有这样一天。出将入相,名垂青史,连祖先也一并光荣了。归根到底,还不是"功名"两个字。  相似文献   

6.
叶溪 《教师》2009,(22)
大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也."意思是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击坚强最有力量的非它莫属.  相似文献   

7.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说的是读书人寒窗苦读,一旦取得功名,天下皆知。金榜题名也被誉为人生四大幸事之一。对于读书人来说,成为天子门生,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其中的状元是金  相似文献   

8.
我的纠结     
丁静坤 《大学生》2020,(1):60-60
因为社会学专业的关系,除了各种社会学方法的专业书籍,我最近开始认真读论语。也因为一件小事,孔子的一段话引起我深思。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要笃定地信仰,要不倦地求索,持守善的道义而不丝毫动摇。邦地危困就不要进入,邦地混乱就不要居住。天下有正道,就活跃世上;世间无正道,就退隐市野。如果邦地善治有道,你却贫穷低贱,要以之为耻;如果邦地混乱无道,你却富裕显贵,亦要以之为耻。"  相似文献   

9.
李玉琴 《江苏高教》2007,(1):152-153
一、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应突出"明荣知耻"的教育 "明荣知耻"是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首要任务.大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何者为荣,何者为耻,方能耻所当耻,荣所当荣,才不至于"以荣为耻、以耻为荣".目前,高校正对这"八荣八耻"进行着大张旗鼓的宣传,这种强大的宣传攻势的确能使大学生很快分清何为荣,何为耻,但分清了何为荣,何为耻,并不等于他们就真正明白或接受了为何要以此为荣、以彼为耻的原因和道理,也不等于他们在行为选择上就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更不等于他们就已经形成了正确的荣辱观.现代大学生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知而不行、知而妄行、知行不一.究其原因,按照程颐的说法"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信之未笃.所以,荣辱观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明白和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并能成为其内在的"道德律令".  相似文献   

10.
磨炼     
李有良  林凯 《高中生》2010,(15):17-17
知苦而不觉苦,知累而不觉累,是磨炼。同样,知辱而不觉辱,知羞而不觉羞,也是磨炼。  相似文献   

11.
磨炼     
知苦而不觉苦.知累而不觉累,是磨炼。同样,知辱而不觉辱,知羞而不觉羞.也是磨炼。  相似文献   

12.
"耻"、"辱"用作动词时,"耻"常用作意动词,"辱"只用作使动词.但"耻"也有用作使动用的,"耻"的使动用法与"辱"的使动用法相同,两者可以互换.认为"耻"只有意动用法的观点不符合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6,(3)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说过:“吾闻败者不羞走,所以全也。”意思就是,打了败仗不以逃走为耻,是为了从长计议,保全实力。但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解说道:“‘败者不羞走’,可兼二意:卷土重来.则‘不羞走’,有远计也;望风苟且,则‘走’而‘不羞’,是厚颜也。”他提出的另一种解释“厚颜”,是很有点  相似文献   

14.
细节决定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玲 《广东教育》2007,(10):26-27
听过于永正老师的很多课,其中许多的闪光点早已为人所知.下面我仅从讲课备课的一些细微小节处,谈谈于老师给我的启迪.因为有时候"小节"处不注意,也会使整堂课黯然失色,甚至于全盘皆输.  相似文献   

15.
"龌龊"一词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多指卑鄙丑恶、肮脏的意思,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但是在古代,它的贬义却并没有这么严重,中间经过了长期的演变过程. "龌龊"本义是形容牙齿排列的样子,因为牙齿排列得很紧,几乎没有任何空间,因此引申而形容一个人器量狭隘,拘于小节.左思的《吴都赋》中有"龌龊而算,顾亦曲士之所叹也"的句子,李善对此注解道:"龌龊,好苛局小之貌.""龌龊,小节也."都是指拘于小节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廉耻(清)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论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平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  相似文献   

17.
本月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许由 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饍不食,后隐于沛泽之中.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啮缺遇许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曰:“奚谓邪?”曰:“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相似文献   

18.
孟子用"羞恶之心"表明了道德的本源,朱熹解释为"羞,耻己之不善;恶,憎人之不善"。"羞恶之心"既是人性的发源地,又隐藏于人性之中,与道德建立了本心与行为的内外关系。由于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历来是国人对道德的要求,也符合当代的价值标准。因此,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应重在"育心",由内至外强化他们"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  相似文献   

20.
"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一、抓小节,严要求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是:一方面,大系统(大事)是由无数个子系统(小事)组成。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从大处着眼,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