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追溯中国先锋文学的源头,我们会在鲁迅那里找到根源。鲁迅被认为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无论是从小说的结构、体裁,还是叙述视角上都具有先锋特征;鲁迅作品中对精神暴力的书写。对人性丑恶的揭示,都体现出了先锋文学的特质;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是对传统文学的超越而非反叛,在鲁迅看来,文学就是要“为人生”的,所以他对先锋性的追求,也是为“立人”的目的服务的,这是鲁迅的先锋性与先锋文学的最大不同。  相似文献   

2.
《文艺报》1980年2期发表了王若望同志的《释“遵命文学”》一文,提出“要实事求是地研究鲁迅”,为了“打破”“实用主义的文艺思想”,要“先把‘遵命文学’这个概念产生的混乱弄弄清楚。”这种意见当然是可取的。但怎样“实事求是”地研究鲁迅?怎样正确认识鲁迅的“遵命文学”?王若望同志把鲁迅的“遵命文学”与鲁迅的《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文联系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苏联"同路人"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苏联出现的“同路人”文学樗着当时苏联文学的最高成就,鲁迅积极译介“同路人”文学,并对这一文学多有论述。鲁迅对“同路人”文学的态度有时也很复杂,这与他对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文学的态度相关,“同路人”文学的现代主义艺术质素,其对陀思孕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艺术的师承,是鲁迅亲和“同路人”文学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广海 《中文自学指导》2011,(3):97-101,118
鲁迅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理解曾受到了托洛茨基的深刻影响,托氏的理论被鲁迅一度奉若权威;但鲁迅阶级文学论述的关键内容,经历了与托氏的决裂才最终获得。这一决裂标志性地发生在鲁迅写作于1928年8月10日与11日的两篇文章之中,鲁迅在文中反驳了托氏,表达了对普遍阶级性的认同。经过此一决裂,鲁迅克服了托洛茨基“影响的焦虑”,获得了自身的阶级文学观。但在决裂的背后,二人理论的内在逻辑仍有着相当的一致。这主要由于鲁迅认为他需要处理的是“当面”“袭来”的问题,而托洛茨基只是“提出”“将来”的问题。二人理论的分歧彰显了阶级文学理论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关系错综复杂,理清这种关系对研究鲁迅的文学及思想大有益处。从哲学思想上说,鲁迅受到尼采、施谛纳等人的影响。从文学实践上说,他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对现代西方现代哲学的吸收的历史基点是“民族自新”和“建立人国”。  相似文献   

6.
鲁迅常常通过对人物眼睛的描写,来刻画作品人物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的内在关系。鲁迅高超的文学手法之一“画眼法”,深刻地惟妙惟肖地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性格特征。对鲁迅的“画眼法”的探究与评述,可以看到鲁迅作品人物描写的功力。  相似文献   

7.
经过对无产阶级文学的论争,鲁迅的思想发生了转换,意味着现代文学与思想的一次转型。本文从无产阶级文学观念的兴起与鲁迅诸观念的差异以及他一贯的独特思维方式——对“伪士”的批判两方面入手,探析他对无产阶级文学的批评与认同,阐明鲁迅思想转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包括四个环环相扣的因素: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立人”思想是其核心。文学活动的时间发展因素和空间结构因素包蕴其中,主观思维逻辑与客观发展逻辑相互吻合,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其文学批评的深层中心是具备下述特点的人:情感上师心使气、自由放任,意志上坚韧不拔,思想上超越世俗。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显示出来的科学理性和磅礴激情、大气包举和灵悟气息,至今仍闪烁着熠熠光彩;其中包含着时代预言和个人预言的丰富信息。,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是其早期及此后的文学批评、文化思想的枢纽。  相似文献   

9.
鲁迅笔下几首极富代表性的湘灵诗表明:鲁迅对“力”的认知与阐释显然是多面性的。纵然鲁迅对现实中以暴制暴的反抗方式持保留态度,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文学场域主张“撄人心”的文学观,他充分肯定了屈原诗作“撄人心”的潜质。鲁迅的湘灵诗将楚辞传统中的香草美人形象巧妙改造成能够承载现代情感的意象,以此烘托、反衬强力制暴的必要性,成为鲁迅所作“湘灵诗”的共同价值取向。他改变了传统屈骚抒情模式中神祇形象的轻灵柔婉之美,取而代之的是女斗士与反动势力强势对抗所绽放的崇高美与力量美。鲁迅以革命家的行动辅以文学家的回心,以狂暴之力再造远古神祇,以此抵抗传统屈原诗赋中文学无力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鲁迅“是具有世界性的‘意识流’文学的创建者之一”,不过他是沿着“心理现实主义”道路前进的。这种论断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在原则上却是颇偏激的。鲁迅对文艺的确不偏狭,并不罢黜百家,定于一尊,而是兼收并蓄,以丰富现实主义的文艺。这就是他所说的“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众家中,就包括着西方现代派中的几家,特别是象征主义与意识流文学。但据此就将鲁迅小说说成是“意识流”文学,却是以偏概全,只看见了表面的同,而掩盖了本质的异。鲁迅小说与西方现代派作品有某  相似文献   

11.
血清透明质酸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肝病及非肝病的检测指标.本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对82例正常献血员,134例肝病患者血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冠心病、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非肝病患者透明质酸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肝病各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意义.因此,血清透明质酸对肝病的诊断、分型、病情进展以及非肝病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麦叶锈病是河南省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2009~2010年对河南省南阳市小麦叶锈病发生进行了系统调查.2009年病害始发于4月8日,此时田间病叶率为0.56%;4月22日~29日病害进入快速增长期,仅7d病叶率由4.11%速增至34.11%,病情指数由0.51攀升至6.57.5月6日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达78.78%和29.95,之后增速逐步减缓.2009年病情消长表现出"S"型曲线特征.2010年叶锈病的初发期与2009年相比约推迟了一个月,且病情显著减轻.通过对气象因子进行比较,推测2月~4月份的平均气温异常偏高是造成2009年南阳市小麦叶锈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十六国北朝疫病流行呈现出连绵不断的趋势。疫病流行大多发生在人口聚居稠密的地区,水旱灾害和战争之后也往往伴随着疫病流行;疫病爆发多在冬春季节交替之时。北方军队在南征的过程中因不适应长江流域的湿热气候,也经常发生疫病流行,疫病流行遏制了北方军队进入长江流域的势头。疫病流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民众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的威胁。人们对疫病流行的危害有了明确的认识,政府及社会各阶层开始采取诸如抚恤疫病死亡者的家属、医药防治等一系列的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14.
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植物抗病基因工程在植物抗病基因的利用、病原菌无毒基因的利用、抗病信号传递有关基因、抗菌肽以及从非植物材料中分离抗菌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内的遗传物质产生改变而引起疾病。作为遗传病,可根据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显隐性的不同,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性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种情况,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进一步掌握南华县克山病病情现状和变化趋势,科学、规范和持续有效地指导防治工作,科学评估防控效果。方法:通过访视克山病病人现状,要求监测对象配合专业人员填写调查表,如实提供个人病史,并开展临床查体和十二导联心电图描记,若发现可疑克山病患者则进一步拍摄后前位2m距离胸部正位X光片和彩色超声心动图描记。结果:2008年至2012年累计访视克山病病人246人次,累计死亡15例,访视率达100.00%。全县现有克山病病人54例,患病率为0.23‰;2008年至2012年共对3个病区乡镇9个自然村4021人开展克山病重点监测,检出克山病现患病例17例,检出率为0.42%,慢型、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分别为0.15%和0.27%。结论:南华县克山病处于平稳低发态势,潜在型克山病很可能成为我县克山病的主要临床类型。开展地方病防控工作不仅要加大病区群众的健康教育力度,注重综合性防控措施的落实,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病区人群改善生活环境,加强自身营养,鼓励群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实施健康促进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心电图变化及转归。方法对27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上多表现为不典型性心绞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闷及心悸;心电图示持续性缺血ST-T改变、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界向左或左下扩大,心电轴不偏或左偏。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症状、体征相互掩盖,病情复杂,容易误诊和漏诊,所以明确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对5种不同病情的栗园与土壤深度、容重、树势和栗园小气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病害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不同的树势或病情对叶的生理及栗园生态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板栗枝干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疾病史研究最初是在医学史的脉络下展开的,目的在于总结和汲取前人应对疾病的历史经验。1980年代以后,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疾病史在医界中的地位渐趋边缘化,而非医界人士加入了研究队伍。虽然目前在疾病自然史、疾病社会史和疾病文化史方面已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但研究过于细琐,且视野不够宽广。及时吸收相关研究成果,沟通微观与宏观,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诗中之意与诗外之"疫"--由唐诗的疫病表现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唐诗中的传染病记载,发现唐代是疫病的多发时期。其时的疫病主要通过水源扩散,重要的传染病为疟疾和瘴病,广泛流行于南方的大多数地区。从唐诗中,还可以看到疫鬼观念及其他迷信思想对唐代社会习俗、疫病救治、宗教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唐诗、疫病与社会人文背景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