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2.
“忍”当解作“岂忍”“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本注“忍”为“竟忍心”。此注有悖诗作原意。徐仁甫《广释词》:“忍犹‘岂忍’,那堪也,争耐也。反诘句,词首增‘岂’字,句末多省‘乎’字。”例如:“杜甫《丹青引》:‘忍使骅骝气调丧’,言岂忍使骅骝气调丧乎。”又“《奉送崔都水翁下峡》:‘别离终不久,宗族忍相遗?’谓岂忍遗族  相似文献   

3.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部影响深广的高等院校古汉语课的教材,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些注释中的问题,提出来商榷,以就教于方家。 (一)中寿《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这段话《公》、《谷》两传是  相似文献   

4.
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九《庐江水》曰 :“余按《尔雅》云 :‘大山曰宫。’宫之为名 ,盖起于此。”查各字典、辞典 ,“宫”字无此义项。大概郦道元在读《尔雅》时将句读点错。中华书局影印本《十三经注疏》中《尔雅注疏·释山》断句为 :“大山 ,宫。小山 ,霍。小山 ,别。大山 ,鲜。”令人费解 ,其误与郦道元相似。宋人邢 《尔雅注》曰 :“宫 ,犹围绕也 ,谓小山在中 ,大山在外围绕之。山形若此者名霍 ,非谓大山名宫 ,小山名霍也。”依邢氏的解释 ,正确的断句当为 :“大山宫小山 ,霍。小山别大山 ,鲜。”(《四部丛刊·尔雅》作“小山引大山 …  相似文献   

5.
一、含义。尔雅,初不为书名。《大戴礼记·小辩》篇言:“哀公曾问孔子:‘寡人欲学小辩以观于政,其可乎?’孔子曰:‘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卢辩注云:“尔,近也。谓依于雅颂。”由此知卢氏不以“尔雅”为书名。王念孙《广雅疏证·上广雅表》对卢氏之注所加按语曰:“按:彼文云‘循弦以观于乐,尔雅以观于古’,谓循乎  相似文献   

6.
札记二则     
周邦彦作《绮寮怨》词,下片云:“去去倦寻路程。江陵旧事,何曾再问杨琼!”周氏所谓“江陵旧事”者何?杨琼又何许人也?《疆村丛书》本《片玉集》陈元龙注曰:“杨琼事未详。”唐圭璋先生早年所著《宋词三百首笺注》于陈注之下补注曰:“白居易诗:‘就中犹有杨琼在,堪上东山伴谢公。’”据此,杨琼似指某歌妓。然而唐先生的补注至此而止,  相似文献   

7.
“献状”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云:“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杜预注:“言其无德居位者多,故责其功状。”以为献状是使曹共公献那三百乘轩(大夫车)者的功状。晋文公数曹共公的罪有两桩,一是不用僖负羁,二是乘轩者三百人。不用僖负羁,是不听僖负羁的苦谏,《国语》、《史记》对此均有记载。而乘轩者多至三百人,哪能责令共公—一献功状?  相似文献   

8.
“古人用助语词,有两字同义而复用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这种情况,前人称为“重言”、“复语”或“连文”。例如《左传·僖公十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顾炎武《日知录》注:“尚即犹也。”刘淇《助字辨略说:“尚犹、犹尚,并重言也。”虚词同义复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或者调整音节,使文句整齐流畅,便于诵读。我  相似文献   

9.
《包头函授》80年第3期渊林同志的《“茹毛饮血”新解》一文,就其中“毛”与“血”两字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毛”、“血”非鸟兽之“毛”、“血”,当为“草”与“水”,“‘茹毛饮血’就是‘茹草饮水’”。细经审度,未敢苟同,质疑如下: 关于“毛”字,渊文据《左传·隐公三年》(文章误引作《左传·隐公元年》)中“涧溪沼沚之毛”一语及杜预注:“毛,草也”,而断定“毛”“并非鸟兽之毛”。其实“毛”字在上古作名词用时,有三种意义:即于人为毛发;于鸟兽为毛羽;于山泽为草木。此三义并见于《左传》。《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注云:“二毛,头  相似文献   

10.
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其”字教材未注。这个“其”字,既不是代词,也不是副词,用法比较特殊,不可不注。“其”是连词,用法同“而”。裴学海《古书虚词集释》:“‘其’犹‘而’也。‘其’训‘而’,‘而’亦训‘其’。”《战国策·魏策》:“楚国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作“而”;又《楚辞·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王逸注:“‘而’一作‘其’。”可证“其”与“而”可互训。课文中,“其”与下句中的“而”互文。“其”与“而”互文的用例,在辞赋中十分常见。如《楚辞·九章》:“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寞其无人。”又如《…  相似文献   

11.
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是什么神?历代注家其说纷云。一说云中君是云神,如王逸、朱熹、胡文英、蒋骥、陆侃如、马茂元等。王逸《楚辞章句·云中君》注:“云中君,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马茂元等(《楚辞注释》)亦说:“‘丰隆’、‘屏翳’一神而异名。‘丰隆’是云在天空堆集的形象,‘屏翳’则是云兼雨的形象。因为天雨时,云在太空一定堆集得更厚,以致遮蔽了日光,天显得晦暗不明,所以叫‘屏翳’。”“云中君,犹言云中之神。”并说“云中君指云神,后世注家大多无异词。”似乎云中君为云神已成定论。一说云中君乃云梦泽之水神。如清初学者徐文靖《管城硕记》提出:“云中君犹湘君耳。”以后王闿运(《楚辞释》)、陈培寿(《楚辞大义述》)均持此说,认为云中君就是云梦泽中的水神。  相似文献   

12.
行李是个古语词,原本指“使者”,即往来于国家之间的外交官员。《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古代的外交官为什么叫“行李”呢?清代的郝懿(yi)行《证俗文》卷六云:“古者行人谓之‘行李’,本当  相似文献   

13.
空穴来风     
“空穴来风”,出自战国楚: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注:“(李)善曰:庄子曰:‘空穴来风,桐乳致巢。’(李周)翰曰:‘空穴,谓门户之穴,言木之句曲者,其多巢鸟,门户之穴,风多从也。’”唐白居  相似文献   

14.
《说文》用“一曰”的体例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说文》中用“一曰”的体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禋下云:“凡义有两歧者,出一日之例。”实际上,凡字形字义字音有两歧者,许慎都用“一曰”等表示。其作用正如王念孙所说:“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之。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于一隅也。”(见《说文解字注序》)这种兼存歧说的训诂方法,《说文》中俯拾皆是。仅《玉部》中就有七例:  相似文献   

15.
<正>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是整理古籍研究和教学古汉语不可或缺和工具书。该书是一部汇释虚词的重要词典,它博采各家之长,折衷一是,对前贤所说纠正较多,对古书疑义又发明不少。但是该书虽属大醇而不无小疵。这里依据1984年中华书局版本,择取十则辨正于下: 一、“允,诚也,犹云‘如果’也”。引例《书·尧典篇》:“允(?)百工,庶绩咸熙”。并注:“《经传释词》并训‘允’为‘用’,失之”。  相似文献   

16.
名言,指名人讲过的话,语出《世说新语·言语》:“……曰:‘此子疲于津梁’,于是以为名言。”良言,指鼓励人进步的话。语出《儿女英雄传》:“……顾肯堂先生一片苦口良言,急流通退。”忠言,指诚恳规劝的话。语出《宋史·赵普传》:“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复来奏。”怨言,指不满或抱怨的话。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而食。”  相似文献   

17.
《吕氏春秋·权勋》:“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东汉高诱注云:“车,牙也。辅,颊也。车辅相依凭得以近喻也。”《左传·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晋杜预注云:  相似文献   

18.
繞朝事见《左传》文公十三年。传日:“繞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繞朝时为秦国大夫。据孔《疏》:“正义曰:‘服虔云:绕朝以策书赠士会。’”杜注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士会当时即行,繞朝来不及书策为辞,并且事既密,也不宜以简牍赠人.此推断可能从《韩非子·说难》而来。《说难》云:“故繞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说难》虽记载了《左传》、《史记》二书之未载——“繞朝为戮于秦也”。但只记“繞朝之言当矣”.未具繞朝以策书赠人,故杜氏所疑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9.
《周易》“豫”卦二爻爻辞为:“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对其中的“介于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介,纤也。”王弼注:“辨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终日明矣。”陆德明《经典释文》:“介,古文作‘砎’。郑‘古八反’,云‘谓磨砎也’。马作‘(扌介)’,云‘触小石声’。”《系辞下》:  相似文献   

20.
<正> “画虎不成反类狗”一般均解释为“画虎不成,反倒象狗”(《中国成语大词曲》52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该词条的引文为“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狗与虎,外貌、形体相差甚远,画虎不成,怎么也不会象狗。《尔雅·释畜》:“未成豪,狗。”注:“狗子未生乾毛者”。《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曰:“照释兽云:‘未成豪,狗’。与马2岁曰驹、熊虎之子曰豿同义,皆谓稚也”。《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的‘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疏:“熊虎之类,其子名狗”。《玉篇》:“豿,熊虎之子也”。《尔雅·释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