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是指对人的肯定。具备人文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则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它包含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2.
“人文”,指“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素养”,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塑造、关怀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义利观一直被概括为“义利双弃”或者“绝利弃义”,在这种思想中老子主张抛弃那些只有道德之名面无道德之实的“义”和只追求个人功名利禄的“利”,而提出了“善利万物”、“以百姓之心为心”等明显具有重义思想的主张;但是老子并不否定个人的正当欲望,他主张“实其腹”,“强其骨”,并由此逐渐过度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局,乐其俗。”这种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和“善利万物”追求天下百姓之利益的集体主义思想的主张,正是我们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肯定和鼓励的。实现传统观念的现代变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传统义利观的现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在国家治理方法上的重要主张,但在董仲舒以前,它基本上只是一种“思想”,是董仲舒将其全面完善并使之成为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他所竭力主张的“德治”思想主要有“以义正我”、“以仁安人”、施“教化”、守“等级”、行“仁政”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某些思想和政策对后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先秦道家“有”“无”之论。既肯定了“有之利”、“无之用”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状态。又肯定了两者作为价值存在的依待关系。并主张把适用于人类的价值规范推扩到非人的世界中去。这一思想及其理论基础即先秦道家“天人合一”之论,它强调的是天人之间的融合性和协调性,追求的是一种物我同体肯定、天人浑融不分的超越境界,对克服西方近代以来仅仅从人与人关系视角考虑问题的伦理学缺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前期儒家可区分为“原儒”、“汉儒”两个阶段。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儒将史前、史初时期的原始自律精神扩展至与人以及人的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主张由“人”向宗教和宗法之“天”的皈依,于是在确定主体性的同时便消解了主体性;其大力提倡的“自律”最终也就不可避免地转向为“律人”或日“它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更强调“以天为律”、“天主人从”;由此,不仅巩固了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既有倾向,而且促成了儒学和神学的进一步结合。作为其直接的结果,是神学的儒学化和儒学的神学化。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进一步颠覆了中国文化深层意识结构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消解了原始宗教和原儒文化中原本就已经很脆弱的人本意识和主体精神,使中国文化它律性的自律传统进一步得到肯定乃至强化;而起源于原始宗教、滥觞于原儒文化中的自律精神,自此亦成为封建社会中长期具有支配性地位的主体精神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的文化民族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前后以辜鸿铭、杜亚泉、粱漱溟等人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文化革新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主张;“五四”时期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复杂品格;文化民族主义对传统儒学持肯定态度,认为它不仅仍然适用于目前中国社会生活的需要,且对西方社会有益;在中国近代史上,文化民族主义不仅作为一科学术思想,还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甚至政治倾向作用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8.
“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整理国故运动”被视为一股反动的思想逆流迭遭物议,批评它背离了五 四新文化的方向。而实际上,“整理国故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的产物,不仅没有与之相 背离,而且还是它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具体 说来,在研究态度与目的上,胡适等人主张用“评判的态度”去“整理国故”,“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这一思想明显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而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他们也倡导以一种 “平等的眼光”扩大“整理国故”的范围,并号召“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这一见解更充分弘扬了 五四新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与此同时,“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也作出了 积极肯定的评价,由是超越了简单一元的文化替代论,极大地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 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一些学者认为“无为”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否定,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一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基本精神是保障事物的自然发展,“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有机统 一。“无为”思想从政治、功利、美善和生态不同层面充分展示了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形成了系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它所倡导的各种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当代教育体系之中,成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与基本原则。一、教育主张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人的本性持乐观肯定的态度,认为每个人本能地具有朝着有利于个体潜力充分发挥的方向发展的内在动力或趋向。这种趋向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人类把自我中潜在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基本倾向,也就是把个人的内在潜能作最大的实施”。在“自我实现论”的基础上,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提出:教育的核心就是发展学生的潜能,教育的…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的“人文性”,就是人性,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主张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育也是人文教育,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人文教育。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的个体,离开了“人”,言将难以自立。  相似文献   

12.
五、仁为核心,克己复礼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学而优则仕”是他长期的政冶实践和教育实践的概括,是以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有二:一是“礼”,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在教育上主张以“礼”为教。二是“仁”,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在教育上主张以“德”为教,都以“仁”这个最高道德概念为旨归。所以“礼”和“仁”是贯穿孔子政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成为我们令天探究、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为仁由己”思想通过道德自律原则体现了一种主体自由精神。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自由既蕴含了一定人道主义和理性精神,是对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又未摆脱其原始性和历史局限性,但它仍不失为当代人文精神建构的重要借鉴资源。  相似文献   

14.
学会尝试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教育工作树立“学会尝试”的新理念。学会尝试的提出,是对当代教育现状反思的结果,是教育家的共同主张,也是对长期以来“尝试”实验成功的肯定。学会尝试可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人精神。学会尝试是全方位的,它包括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所谓“人文”,是一个具有动感的概念,各个时期各个人的定义不同。我认为在教育的范畴当确定为“人文科学”(诸如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法律学等);而“素养”不容置疑,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其实,对于人文素养的理解,关键要搞清人文素养的灵魂,它并不是我们平时所指表现出的各种“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皎然论诗标榜“风流自然”,是提倡语言畅达、精神脱俗、情思飞动的诗风,但他并不认为这种诗风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是主张以苦思结撰反求流动畅达,以脱俗之精神进求狂逸之表现,达到“格高”、“气正”、“体贞”、“貌古”等等。这使得其所谓“自然”含义更加丰富,在“自然”的旗帜下加进了重视技巧的因素和崇尚主观的精神。这种文学思想对中唐诗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宋人“以文字为诗”及明代格调派诗歌思想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纲领,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教育思想上,以“仁”为基础,重视人的价值;在教育对象上,打破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大多数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在人的个性差异基础上,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人的潜能。“有教无类”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主张,提倡和强调关怀人、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的尊严和精神内涵,具有人本哲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一、两人对文艺的本质看法不同:1、孔子将艺术与“善”相联,柏拉图侧重谈它与“真”的关系。2、艺术形式在孔子处只获得附庸身份,柏拉图则从本体论角度凸显其独立性。3、孔子提倡“表现论”文艺观,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仿”。二、两人都对文艺的社会作用予以关注。但一个从仁学出发肯定情感,肯定艺术;一个依据理念论而否定情感,否定艺术。三、孔子“为人生而理论”,柏拉图除此之外也“为理论而理论”。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不一致,他们的思想在理论形态和特色等方面都体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9.
古今中外 ,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美育。如我国古代即强调以诗、乐来培养人们的完善的人格。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肯定音乐“能陶冶心灵”。蔡元培主张用美育代宗教 ,认为“美育可以陶冶吾人之感情 ,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而使人我之见 ,利已损人之念 ,以渐消沮者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的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一 )以美辅德席勒曾在其名著《美育书简》中反复强调 :“人必须从单纯物性的境界 ,通过审美的境界 ,而…  相似文献   

20.
宋代外交以失败而著称,一个重要原因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时期投降主义思想的“高涨”。秦桧的投降主义思想最具代表性。他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对敌人以诚相待。求和,要“屈已”,要坚定不移,要不惜一切代价。其投降主义思想来源,主要是在强敌面前,完全丧失了奋争精神;极端的利己思想,以“忠君”迎合高宗的投降思想,为巩固个人地位,不惜放弃国家利益;以“保全东南”为幌子,实为苟且存活。秦桧的投降主义思想对南宋后期统治阶层的思想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