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思想以至于形式都是我们学习的基础。作者主要通过对《诗经》中诗歌题目的某一类型来进行分析和考论.意在通过“采X”类诗歌的内容和命题特点的考察和总结,从而进一步来学习《诗经》中“采x”类诗歌的命题规律。希望能从《诗经》诗歌的命题角度对《诗经》的认识和研究有一个新的进展,也希望对有关学者研究《诗经》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2.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朱编本),从《诗经》看,有部分注释很值得商榷,现在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关于人称的问题《诗经》诗篇中涉及的人,直称其名或用某种敬称和亲呢称呼的,一般注释还不至于出现错误;而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如我、予、尔、汝等)时,虽然诗中明言“尔”“我”,但究竟所指为谁,常有谬误.另外,有的诗句,是诗作者口吻,或是诗中主人公口吻,抑或其他人口吻,注释也时有错乱.朱编本在这方面的有些注释很有必要加以斟酌修改.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中国原始男权社会文化产物的《诗经》,其中所描写的与女性有关的作品也占到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笔墨。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中女性描写部分的分析,来管窥周代时期女性的状况及特点。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女性视角加以考察,它非常显地体现了周代“男尊女卑”的女性观。在周代男权化秩序的影响下,《诗经》中“男尊女卑”女性观具体表现为一夫多妻、丈夫可任意弃妻、包办婚姻等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四人邦”否定民歌的鼓噪声中,“四人邦”的御用文人全盘否定《诗经》。他们给《诗经·国风》扣上“主导倾向是反动的”帽子,胡说《伐檀》、《硕鼠》的作者“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等等。鲁迅先生说:“《诗经》是经,也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扯淡》)。《诗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社会面貌,是研究当时政治经济的重要著作。它在文学史上,标志着二三千年前我国诗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其中的民歌,为我国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现在,我们要根据毛主席关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的指示,正确评价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相似文献   

6.
孟浩然诗歌具有很深的《诗歌》情结,诗人对《诗经》精神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词汇多用”、“典故活用”、“比兴巧用”等三个方面,故而形成了其诗歌清淡中蕴古朴、自然中涵雅致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境界。孟浩然钟情于《诗经》精神,一则由于其家庭素有“重儒风”、崇《诗》《礼》的优良传统;一则由于其时代重视《诗经》教育的因素。诗人如此钟情《诗经》,古为今用,故而造就出自己山水田园诗别具精神与风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诗”证《诗》是《诗经》评点的方式。这种方式以后代诗歌与《诗经》诗篇进行比较或印证。它不仅用于解释诗义,分析诗歌风格,还从诗歌的历史发展的视角寻找《诗经》与后代诗歌之间的联系。它不仅易于评点者传达其审美感受,还可指点读者理解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田作 《语文知识》2001,(8):30-3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创作,距今约二千五百多年。它的出现,展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诗经》流传至今,除了丰富的思想性和人民性之外,其语言的生动活泼,音韵和谐,人们乐于诵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诗经》流传下来的数量众多的成语中得到印证。《诗经》三百零五篇,流传下来的成语竟多达130条。数量之多,为后人使用频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成语,散见于“风”“雅”“颂”各部分。其中以“雅”为最多,计69条,“风”次之,计57条,“颂”最少,计4条。《语文知识》1999年6期曾发表了张顺发先生的《(从诗经)中直接援用的成语》一文,计70余条,本文详加补足,并按“风”“雅”“颂”顺序罗列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心悦 《成长》2020,(4):181-181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怨妇诗”在《诗经》中亦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本文即通过举怨妇之例,并结合当时时代背景,通过怨妇诗产生的原因、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浅析《诗经》中的怨妇诗,展现当时社会下的女性的真实处境。  相似文献   

10.
孔子强调诗歌讽谏功能的诗教、诗学观,对汉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毛诗》大小序、三家《诗》、司马迁、班固、王逸、郑玄等皆继承了讽谏论诗的传统。汉儒不仅在文学批评中强调诗歌的讽谏功能,还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以《诗经》当谏书;在创作上,仿照《诗经》作者“大谏”的传统,在诗歌中寄寓讽谏之义。重视诗歌的讽谏功能,是汉代诗学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诗篇 ,十之八九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 ,事件和作者。两千多年以来的《诗经》研究 ,大体上是在确定诗之能指。用隶书传授《诗经》的三家诗 ,在这一方面很有典型性 ,而后来居上的古文(小篆 )毛诗又何以言外呢 !赋诗制度与《诗集传》是诗之能指的成功范例 ,但是它们带着时代的局限性。今天的人们学习《诗经》 ,既要珍惜传统 ,又要找出适合今天的时代要求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诗篇涉及到水。在《诗经》的歌唱中,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周人重要的生活资料,而且包含着深层的文化内涵。《诗经》中水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本文从地理因子的角度,考察水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客观物质因素;从风俗因子的角度,分析水文化依托的主观因素,以此为《诗经》水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3.
本从《诗经》生成机制的角度,分析了《诗经》与周代讽谏制度之间的关系。指出:公卿列士献诗制是周代诸多诗歌采集制度之一。也是贵族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言志”是“诗”的本质特征。公卿列士通过献诗表达了自己对时政的看法,以辅助朝政。根据内容特征的不同,可分为颂声之作;怨刺之作:风化之作。这些作品经过乐官的整理、谱曲。收入典藏。成为早期的《诗》。  相似文献   

14.
《楚辞》是屈原等爱国诗人悲愤的歌唱,字字句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情感,哀国君之昏庸,怒小人之谗佞。《诗经》如《诗经·国风》中大部分都为抒情诗,诗人借诗歌表达或喜或怒的思想感情。《楚辞》与《诗经》在喜怒哀乐的表达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西周建立的乐府体制助歌诗挣脱鬼神怀抱,造就最早的诗人群体,促成诗之文学蜕变。《诗经》乃乐府体制产物、乐府诗的本初形态,其文本定型于颁诗制度解体之时。“风雅颂”的体例折射西周宗法社会政治架构。《诗经》形式上诸多特征,皆可从乐府体制中究因。《诗经》开乐府诗体,树“诗人”风范。复杂奇特的乐府效应,形成中国古代诗歌之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6.
用“叙述英雄冒险事迹”的定义来衡量,《诗经》中没有史诗,但如以“英雄诗”相取,《大雅》中有五首,其中的《生民》、《公刘》、《绵》歌颂了周人的祖先对农业的贡献和迁徙创业的历程。西周史诗与荷马史诗有明显的不同倾向,一崇尚流血的英雄主义,一推尊首领的勤劳精神。农业化的精神体现在《诗经》的饥劳之歌中,土地制度不断变化,农人一直生活得很艰辛,劳动的欢乐少见,而饥馑的忧患甚多。以农耕为本,必然反对战争和徭役。安土重迁、骨肉相附,是农业化造就的民族性格,《诗经》中蕴含的反战情绪和忧患意识一直贯注在后来的诗歌中。  相似文献   

17.
从五帝时代到商朝,"诗言志"是统治者用语言向神表达感情、表露心迹的一种方式.到了周朝,人文精神觉醒,"诗言志"蕴涵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诗经》中的有些"诗"开始"言"劳动人民之"志".《诗经》中的"恋歌"开始"言"人对人本身的而不是对神的感情.中国古代重视"立言",古人借"立言"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扬雄将自己的哲学代表作叫《法言》.在明代,小说家将小说或小说集叫做"言",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小说和古代阐释哲学观点的说体文有渊源关系,在古人眼里,可以用小说来反映世界观.  相似文献   

18.
"兴"是《诗经》重要的艺术手法,也是传统诗歌"兴寄"艺术的渊源。"兴"由《诗经》的艺术手法发展为具有诗歌美学意义的"兴寄",这作为诗学范畴的一个重要发展值得深入分析。儒家解《诗》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诗》受春秋赋诗言志的影响,将"兴"发展为引譬连类的解诗之法,并进一步与"比"结合,从而确立了"比兴"的诗歌创作原则。儒家的"比兴"观要求诗歌有所寄托,促进了"兴寄"艺术的发展,在传统诗学范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有大量的关于描写爱情和婚姻的诗歌,这些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周代妇女对恋爱自由、大胆、坦诚的态度,也表现了她们对婚姻的坚定、纯朴与始终不渝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她们的爱情、婚姻观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了《诗经》不仅是优秀的民族文学遗产,而且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诗经·国风》实由 3类诗歌组成 :周民族早期诗歌 ,周入主中原、推行封建化统治以后的诗歌 ,以及被周民族兼容、排挤的南方民族的诗歌。从而形成特征鲜明的南北两种不同的风格。探究《国风》诗风对解读中国文化南北分派之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