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岑春煊,清末民初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之一。与手握重兵的袁世凯有“南岑北袁“之称。因“屠官”,与张之洞“屠财”,袁世凯“屠民”并称为晚清政坛的三大杀手;岑春煊一生复杂多变,又以“多变”著称。对此,世人褒贬不一。以往文章在其肃贪、反袁上多有论及。现从岑春煊多变的原因来解释其行为的合理性,以期对他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听了金翠莲说“郑大官人”就是杀猪的郑屠,大怒道:“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教材上对“小种经略相公”有注释,说“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是“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的弟弟,二人同时镇守西北。此言大致不差。至于什么叫“经略”,注释说:“官名,掌管边疆军民大事。”便显得简略而不周严了。“经略”是北宋军职“经略安抚制置使”的简称,我们且看一看此官的来龙去脉。“经略使”初起于唐朝。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说:“唐初,于沿  相似文献   

3.
庚子西狩,岑春煊勤王有功,慈禧恩之。迨新政开启,封疆大吏岑春煊以近代功成登上地方官僚之翘楚,有资抗衡北洋袁世凯,史有“南岑北袁”之说。丁未年,岑春煊骤然北上,扛起清流大旗与京师奕、袁白热会战。却走上了党同伐异的死路,终以岑瞿开缺结束。台后之慈禧坐视政争,借力打力,致使丁未两党元气大伤,实无胜家。端详丁未四月间,慈禧对待岑春煊态度由亲到疏的转变,看似受人挑唆,实则事发多端,有深刻因由值得细呷。  相似文献   

4.
“屠毒”解     
《原君》揭露后世之为君者,为争夺帝位,“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许多注本把“屠毒”误译为“屠杀、毒害”。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一是误拆双音词,“屠毒”系一个词,而非两个词。《原君》一文中有大量双音词。二是误拆后,“屠”解为“屠杀”,与下文“天下之肝脑”似乎能适应。正如王力先生治古汉语经验所论,释词的困难在于词义的“微殊”,就是没有把握好原词与别的词在意义上的细微区别,解错了却不易觉察。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岑春煊的遗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岑春煊一生的所作所为进行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江南一名医,人称‘屠半仙’……”这是我儿时在家乡听在耳朵里的百姓传说。“屠半仙”,真名屠揆先。1988年,我因患病请一位名老中医诊治,此人正是“屠半仙”。眼前的屠老已近耄耋。精瘦的脸面,一双眼睛总是眯眯的,闪着温暖的笑意,稀疏的头发向后翻梳得一丝不苟。第一次请他看  相似文献   

7.
异称     
对同一个人,从不同的位置或不同的角度给予不同的称呼,在修辞上被称为“畀称”辞格。“异称”辞格的运用相当广泛,并且具有多种表意功能。能揭示人物情感。施耐庵的《水浒》中的鲁提辖是位富有正义感的英雄。他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敢于惩恶扶善。地方恶霸郑屠,绰号“镇关西”,横行乡里,称霸一方,从“异称”上可见一斑。害怕郑屠的老实人称之为“郑大官人”。  相似文献   

8.
金招德 《班主任》2008,(5):40-41
开学第四天中午,初一(3)班班长急匆匆地跑到办公室向班主任屠老师报告:“陈小亮(化名)又逃学了。”屠老师听后,马上打电话与陈小亮的家长联系,并让班长赶快去追他回来,结果没有追上。  相似文献   

9.
吴妹 《语文知识》2001,(10):35-36
古典名著《水浒传》多次表现英雄好汉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到鲁智深与郑屠无冤无仇,却为了金老父女三拳打死了郑屠,可见鲁提辖嫉恶如仇。同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刻画林冲嫉恶如仇的品性。但是,一些语文参考资料时而用“嫉恶如仇”,时而用“疾恶如仇”,学生不免产生疑问:“疾恶  相似文献   

10.
“官极”必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学生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的培养,仅仅是靠当学生干部,即当“官”的途径去实现的话,那么“官”位意识就会得到强化。其结果,易使学生产生非“官”不管事、“官”即是管、“官”即荣誉等不良心理。  相似文献   

11.
“官”,自古有之。它随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因此,“官”字的一个主要解释为“处理国事者”。除此之外,《礼·乐记》中又说:“天地官也。”即谓天地事也,“官”和天地有了关系。另,《礼·礼运》篇中记:“其官于天也。”此“官”当作“法”讲,“官”与“法”又有了不解之缘。但在《汉书·盖宽饶传》中,“官”又有一种新的含意,“五帝官天下”,此“官”当为“公”字解,“天下为公”。总之,“官”字,从。、从■构成①,“■”是众。那么,“官”就应是管天下地上之事的人,管群众百姓之事的人,是执法的人,应是公正无私的人。我国…  相似文献   

12.
岑春煊作为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非常重视警察教育。他创办警务学堂,不仅培养了大量实用型警察专门人才,推进了清末民初整体警察事业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中国警察教育的近代化进程。研究岑春煊的警察教育思想,能够从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佚名 《家长》2009,(6):8-8
大“官”、小“官”作用不同 成绩好、纪律好、管理能力强,这是对学生干部中大一点的“官”的要求。小“官”就不一定了,老师常会抓住某个比较调皮学生的一两个闪光点,给他安排一个职务,目的是为了激励和约束他。  相似文献   

14.
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不仅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的严重弊害,而且还多方面揭露、讽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其中最精采的莫过于胡屠的描写。作品除颇具特色的胡屠语言外,还对胡屠的“手”进行正面、侧面描丐,极尽喜笑怒骂之能事,把其贪婪、凶狠、肮脏、趋炎附势的心态揭示得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15.
开学了,我“当官”了。别看官不大——本班第五小组的小组长,在本班连个“九品”也算不上,但毕竟大小还是个“官”。“官”就要有“官”的样子,有个“官”的作风。我这个平素与“官”无缘的“官迷”过了一回足瘾,到如今,已过了半个学期,先前那种刚“当官”的新鲜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你问我一句“当官”的感觉如何。哎,说真的:真累!  相似文献   

16.
陈铁民《也谈王维与唐人之“亦官亦隐”》一文,无论是谈王维的“亦官亦隐”押或唐人的“亦官亦隐”,都与历史真实不太相符合。无论是唐人现实生活中的“休沐度假”,押或唐人诗中的“吏隐”,都是不能作证王维曾经有过“亦官亦隐”的生活经历的。而王维之所以成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的突出代表,也并非如陈文所言是其“亦官亦隐”的结果所导致。  相似文献   

17.
庚子国变后,清廷的统治有大厦将倾之虞。为了自救,清廷于1901年推行新政。各派政治势力为了争夺朝廷实权,明争暗斗。由瞿鸿裰、岑春煊等清流派官员掀起的“丁未政潮”,目的是借立宪之机扳倒政敌奕助、袁世凯等浊流,但最终失败。丁未政潮实质上是清末政坛清流派和浊流派借新政之机揽权攻伐、相互倾轧的一次交锋,其中还掺杂满汉、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等诸多矛盾。瞿鸿横和岑春煊的失败,不仅宣告清流派企图借助传统整肃吏治的方式实行新政自救的破产,也加速了腐朽清王朝的崩溃。  相似文献   

18.
于智荣 《语文知识》2007,(3):80-80,84
近来对“谷蠡王”和“休屠王”的误读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大量文献的引证以及音理的分析,认为二词中的“谷蠡”和“屠”应分别读为“lu,li和“chu”。  相似文献   

19.
<正> “丁未政潮”是清末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大暴露,也是满清皇朝土崩瓦解的大预演。一方以庆亲王奕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为首;另一方以军机大臣瞿鸿璣和邮传部尚书岑春煊为首。双方了争夺清朝廷的实权,互相倾轧,交相攻讦,最后酿成了1907年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 1900年,八国联军蹂躏中原,攻陷北京,曾经因为有点“火气”,而“开罪洋人”的慈禧太  相似文献   

20.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封建"官本位"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与“民”是历史上形成的两个范畴。官,“治众之意”,“官者,管也”。民则为“民众之意”。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对“官”与“民”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官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所以统治者始终把维护官的利益看作是至高的职责。而以官为本的“官本位”也就变成了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封建官本位的核心是官与权的结合。一个官从生理构成上看,并不比普通老百姓特殊;从学识上讲,也不一定比普通的学者高明。那么,他的权力到底来自何处 ?只能来自他的官职。“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