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玲角 《教师》2012,(25):85-85
目前的新课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在课堂45分钟里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艰巨的任务。所谓自主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愿学、乐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输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虽然中学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历史提不起兴趣。有的认为历史只要背一背就够了。近年来的历史高考重在对学生能力培养上。如何能使学生在历史高考中考出好成绩.使学生能适应今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下面本人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中,陈旧的教学观禁锢着教师的思想,教师一味地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使得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普遍认为历史学习“背背而已”,这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历史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那么,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历史课堂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3.
历史,作为凝固了的过去,叙述的是人类的昨天,历史的过去性使今天的学生很难仅凭教师的课堂讲解去了解或接近历史。再加上我们现存的历史教学更多的还是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学生对历史学习大都认为就是对识点的画画、背背,而教师的评价也更多的是认知目标的评价。因此,学生很难真正走进历史,甚至还出现为数不少的尖子生历史考试不及格,他们感觉现行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缺乏趣味性,很难提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没有让学生接近历史,没有带他们走进历史的舞台。就如何让学生走进历史的舞台?笔者粗浅地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学科有很强的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不能重演,也不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加上历史知识本身实用性不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许多学生不愿学。初中的学生刚开始兴高采烈地接触历史,而进入初二后,历史知识的量大、理论性强、需要记背的东西多,一部分学生开始对学习历史失去了兴趣,没有了方法,甚至觉得厌烦、枯燥,成为了历史学习中的学困生。  相似文献   

5.
有学生说,学历史就是老师念念课本,我们听听故事,临考背背复习提纲罢了。学历史果真如此吗?历史教学怎样才能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理解中掌握、运用历史知识呢?我有几点做法。 1.运用电化教学,使学生在有文有图、有像有声的情境下学习 例如,在向学生介绍秦朝文化的时  相似文献   

6.
文敏 《教学月刊》2008,(10):18-19
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历史知识是“死”的,历史学习只能“记记背背”,以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让历史教学成为一个“活”的过程,成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只有向学生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有各种机会“体验”过去,使学习充满活力,才能使他们习得必备的技能和品质。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具体采用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策略,创设了“合作、竞争”的教学情境,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王浩 《中学文科》2009,(6):80-81
历史是文科学生必须学习的重点学科,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有困难,原因是没有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历史绝对不是单纯的背背那么简单,笔者把历史学习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文科学生必须学习的重点学科,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有困难,原因是没有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历史绝对不是单纯的背背那么简单,笔者把历史学习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引经据典,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学习历史仅需记记背背。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贯彻课改精神,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不仅学到历史知识,而且学会探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如何让这块阵地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笔者认为教师应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法,不能冷冰冰地向学生传授语法,一味地驱使学生去读、读、读,背、背、背。教师有责任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与魅力,焕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之从小跟英语结下深厚感情。一、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激发自主学习热情"任务型教学法"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引领学生步入英语学习的愉快之旅。"任务型教  相似文献   

11.
参加成人高考的许多学生未曾系统地学习历史,在校短的时间内(约72学时)仅靠机构记忆会使学员记忆负担过重,为此,我进行了“把趣味性还给学习”的尝试,让学生由“背”历史到“学”历史,效果是好的。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引经据典,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学习历史仅需记记背背。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贯彻课改精神,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不仅学到历史知识,而且学会探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从传统的“背课本”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激发其自我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思考中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不但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学习”的要求,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第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政治理论课比较多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背道而弛,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中国革命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怎样根据历史的必然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而要达到这个教学目的,就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我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历史知识是"死"的,历史学习只能"记记背背",以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让历史教学成为一个"活"的过程,成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只有向学生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有各种机会"体验"过去,使学习充满活力,才能使他们习得必备的技能和品质.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具体采用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策略,创设了"合作、竞争"的教学情境,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了和谐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为教学产生共振、提高效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上课"勾一勾"教材的重点,课后"对一对"教材完成作业,考前"背一背"教材勾画的内容,学生之间缺少交流,更未形成互动关系,他们普遍认为学习历史的法宝是"背"。这种学习方式消磨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转变广大师生对历史的教学方式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一、主动接受学习教育理论家认为学习有两大本性,分别是接受本性和构建本性。接受本性指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和积累的过程",构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却存存着许多令人尴尬的问题:为了应付考试,课堂上老师卖力地讲,学生费力地听和记,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得不到发挥,上完历史课,学生不是心情愉悦,而是疲惫心烦;由于中学历史教材是历史内容的高度浓缩,往往只有一些干巴巴的结论,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只能硬着头皮去背,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受到挫伤;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付出很多,收获却很少,容易产生失落感。而探究性学习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  相似文献   

18.
由于传统的历史学习只注重“双基”,情感的教育只局限于爱国主义,而往往又流于形式,因此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是“背多分”。学生只要将教材中的史实、结论熟练、准确地记住了,考试准能拿高分。而新课程下教材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打破了,出现一标多本,各版本教材无论在章节体系编写、历史史实选用,甚至历史观点都有较大出入,显然“背多分”已不合时宜,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吴亚军 《成才之路》2012,(22):96-96
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总是显得那么难上,尤其对于英语。很多人一直以为,英语学习的诀窍只有一个,那就是背背背,但是,如果只是背背背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何在我们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甚至其他各级各类学校中,英语的学习依然显得那么难以成气候?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英语感兴趣之后,他们会提高很快,相反,如果没有兴趣,无论怎样强迫着背可能都没有什么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笔者根据近十年的工作经验,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是要把工夫下到课堂上。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激活了。"由此看来,激活课堂在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它能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思维,使学生很容易地  相似文献   

20.
正初中历史由于种种因素,长期以来被大家当做"副科"对待,很多学生甚至包括许多家长都认为历史学科平时无需花太多时间学习,只要考前"多背背"、"突击一下"即可。而事实证明,许多初中生虽然看似学过历史,但他们的历史素养普遍不高。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加理解的背知识点的条条框框,考完以后也就迅速遗忘。其实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日后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