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希礼与瑞德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著名小说《飘》中的两个男主人公,希礼是女主人公斯佳丽梦寐以求的情人,瑞德则是她一直不懂得珍惜的丈夫;不过,随着斯佳丽从一个天真幼稚的女孩成长为一个负有使命的成熟女性,她终于认识到希礼只是自己心造的幻影,瑞德才是她生命真正的依归。  相似文献   

2.
《飘》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塑造了一批具有骑士精神的南方绅士。南北战争的爆发让南方绅士的男性气概发生了嬗变。作品塑造了没落的“绅士”艾希礼,其男性气概从有到无;崛起的“恶棍”瑞德,其男性气概从无到有。艾希礼和瑞德二人男性气概的嬗变,映射了媚兰和思嘉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地位的发展变化,客观上为美国南方女性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历史契机。通过描写南方绅士男性气概的嬗变,玛格丽特·米切尔对美国南方女性的独立意识进行了积极探讨。通过描写社会对理想男性气概的憧憬与期待,作品为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远景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答:商代是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是两个基本的、对抗的社会阶级.奴隶阶级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凭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但是奴隶主贵族却不把他们当作人,而是把他们当作"畜民",当作"会说话的工具"来看待,他们受着奴隶主贵族绝对的支配.奴隶主贵族过着骄奢淫佚的生活,他们"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而奴隶在政  相似文献   

4.
宴飨礼是周代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时期得到统治阶级的广泛推崇,并普遍实行于各个阶层,面对不同阶层宴飨礼的称呼亦有区别,平民阶层在历代古籍中称为"乡饮酒礼",贵族阶级的宴飨为了与"乡饮酒礼"相区分便以"飨礼"相称。本文主要以"飨礼"与"乡饮酒礼"为主体,针对其具体实施的礼仪环节,笔者从谋宾、戒宾、迎宾之礼,献宾之礼,奏乐之礼三方面探述其"飨礼"与"乡饮酒礼"二者之间的异曲。  相似文献   

5.
《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著名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的一部长篇巨著。其中的第三部《盖尔芒特家那边》叙述了主人公与巴黎上层社会贵族阶级的交往,并对法国没落的贵族阶级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一方面展现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也坦露了主人公个人的内心感受,亦是一种心灵自我探索与自我完善的一个历程。此部的主人公马赛尔在一开始时时巴黎声名显赫的世袭贵族盖尔芒特家充满了敬畏与向往;他渴望与它接触,并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然而,待他真正深入了他们的生活之后,他的幻想破灭了:呈现在他眼前却是空虚庸俗与颓废的内涵,原来贵族们神秘莫测的外表下面隐藏的却是没落与腐巧;到头来,只不过如一块教堂里的彩绘玻璃窗,远看灿烂辉煌,而近看却俗不可耐。  相似文献   

6.
《飘》是一部出版于1936年的美国小说,是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的一部作品,在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飘》通过南北战争这一事件,以亚特兰大和塔拉种植园为背景,描述斯佳丽、梅兰妮、阿希礼、瑞德四个主角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南方人民在这场战争中的遭遇与命运,也反映了残酷的战争导致了主人公们性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以美国南北战争宏伟壮观的场面为背景的《飘》,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人们对于其中的主要人物瑞德.巴特勒的评价毁誉参半。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解析瑞德深层次的精神结构,重新阐释他与郝思嘉和卫希礼之间的爱恨情仇,探悉深层的蕴育于瑞德精神结构中的原因,从而得出瑞德内在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与冲突外显于他对郝思嘉和卫希礼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变化,而他最终回归南方文明则折射出他深深的南方情结。  相似文献   

8.
<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著名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的一部长篇巨著.其中的第三部<盖尔芒特家那边>叙述了主人公与巴黎上层社会贵族阶级的交往,并对法国没落的贵族阶级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一方面展现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也坦露了主人公个人的内心感受,亦是一种心灵自我探索与自我完善的一个历程.此部的主人公马赛尔在一开始时对巴黎声名显赫的世袭贵族盖尔芒特家充满了敬畏与向往;他渴望与它接触,并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然而,待他真正深入了他们的生活之后,他的幻想破灭了呈现在他眼前却是空虚庸俗与颓废的内涵,原来贵族们神秘莫测的外表下面隐藏的却是没落与腐巧;到头来,只不过如一块教堂里的彩绘玻璃窗,远看灿烂辉煌,而近看却俗不可耐.  相似文献   

9.
《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着重描述塔拉农场主的女儿思嘉丽在战前战后的生活,同时通过思嘉丽与艾希礼、瑞德等人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壮观而又生动的南方社会的生活画面。其中处处体现了作者玛格丽特的女性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女性,玛格丽特和书中主角透露出的女性思想和美好品德对当今时代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指出:“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音乐,作为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革命的阶级和反革命的阶级都很重视。历代反动派和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都很注意抓音乐这个阶级斗争的工具,用它来为反革命的政治服务。孔丘就是把音乐作为维护和挽救奴隶制统治的工具。他提倡“礼乐”,把“礼”和“乐”联在一起,显然是要通过“乐”来完成“礼”的使命。他认为要达到“礼治”,必须从人的思想感情入手,而音乐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人的性情的手段。他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意思是说,一方面要以“礼”来控制人民、统治人民,另一方面要以“乐”来麻醉人民、欺骗人民;一面要促进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团结,另一面要使奴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证英国都铎王朝时期阶级关系发生的新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封建旧贵族的衰落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乡绅、约曼的兴起。文章对旧贵族、乡绅和约曼的兴衰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他们的定义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人物形象的多视角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通过艾米莉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南方社会新旧观念的冲突及没落贵族阶级的守旧心态;从不同的视角就主人公艾米莉小姐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指出艾米莉是一个多维度的矛盾复合体,充满着矛盾和困惑,既是南方传统的维护者和受害者,又是南方传统的反叛者;既是现实的逃避者,又是幸福的追求者;通过对艾米莉人物形象的多视角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了解美国南方文学。  相似文献   

13.
引言周代政治,以世袭贵族的统治为其特征。抓住时代的特点来说明一个时代,是史学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大夫,正是这种世袭贵族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等级。只要我们考察周代的政治制度,就不能不留意于大夫阶层。特别是在春秋时代,大夫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从血缘上讲,他们是国君的支庶;从政治上讲,他们是国君的辅弼;从阶级力量上讲,他们是统治阶级中的主  相似文献   

14.
从托克维尔的贵族阶级“陈情书”分析可以看出,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贵族具有突出的“开明”特征,但这并未改变其被“革命”的历史厄运。贵族的“被革命”跟他们当时开明与否没有多大的关系。在政制与法律框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谈论自由问题,也只能是有限的、特权者的自由问题。大革命的激进特征所呈现的是平民与特权阶层的关系问题,进而是穷人与富人在革命中的关系问题。决定贵族命运的,除了阶级关系外,“谣言”等革命中的非理性因素亦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5.
德川时代的武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川时代的武士无疑也是德川时代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本文认为整个武士阶级既是荣耀的特权统治阶级,也是脆弱而贫穷的统治阶级,同时又不是土地所有者阶级.一、荣耀的特权统治阶级德川时代的日本社会,依然处于军事封建贵族统治之下,等级森严,排列和巩固了全、农、工、商这个日本封建社会的金字塔。立农工商之别如同男女老少幼之别一样,都是绝对不能转换的.“近世社会是以土农工商的身份制度为基干的社会,武家是基本的统制阶级”[1].立即武士,是军事封建贵族和绝对的封建统治阶级.当时日本约有武土础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约有200…  相似文献   

16.
郝思嘉的现实主义性格特征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飘》这部经久不衰的作品 ,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贯穿整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背景 ,着重描述了思嘉———塔拉农场主的女儿在战争前后的生活 ,同时通过思嘉与艾希礼、瑞德等人的感情纠葛为线索 ,逼真地刻画了一幅壮阔而又生动的南方社会的生活画面。玛格丽特·米切尔成功地塑造的众多富有特色的人物 ,最成功的就是集矛盾、复杂、多面于一体的核心人物———思嘉。  相似文献   

17.
在中世纪,西欧城市居民有着城市贵族、市民阶级和城市平民的区分。城市贵族、市民阶级和城市平民,是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变来的。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7页)在封建制度下,农奴比奴隶提高了一些劳动兴趣,他们长时期的辛勤劳动,使生产力得到一些发展。10到11世纪,二圃制  相似文献   

18.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把南方的历史和现实社会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而成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通过爱米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新旧观念的冲突及没落贵族阶级的守旧心态。在这篇短篇小说名篇中,福克纳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来深化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分析希刺克厉夫这一艺术形象时,大都强化了作品后半部分所展现的希刺克厉夫令人发指的复仇行为,而不同程度地弱化了作品前半部分所揭示的在残酷无情的精神与肉体的摧残之下,希利克厉夫是如何丧失人性,最终成为一架复仇机器的。本文紧扣作品,结合时代特点具体分析了在当时贵族阶级讲究门第遗风和资产阶级拜金主义交融在一起的维多利亚时代,“足以使圣徒变为恶魔”的呼啸山庄是怎样摧残与损害人的个性、尊严与权力,使人丧失了人的本质而成为一个精神畸变者的。  相似文献   

20.
从各国中等教育的结构看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中等教育的结构很不同,过去比较教育通常把各国的学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单轨制,国民不分阶级可以进入同一种学校,在小学初中阶段基本上受同一种教育,到了高中才因培养目标的不同,分成各种类型的学校;另一种是双轨制,贵族阶级的子女进入可以直接升大学的高水平的中学,平民阶级的子女则只能进入将来升入技术学校的一般中学或职业中学。这两类学校如两条铁轨那样,互相不能交通。有些国家,如英国,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不同阶级的子女进入不同的学校。他们为大资产阶级、贵族的子女设立了独立学校,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