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长度到面积再到体积的学习过程代表了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度量概念的逐渐升级,这是学生认知上的重要飞跃。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通过知识迁移、动手操作、对比分析,让学生亲身经历从“不知所以然”走向“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累积“量”的学习与活动经验,让学生的量感顺势而生。  相似文献   

2.
<正>“量感”是指能正确感知物体的大小、重量、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等,是一个人借助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长度、重量、面积、体积、角度等方面有较准的会估量。培养学生的“量感”是“核心素养”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必然追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对真实的环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  相似文献   

3.
曹金 《云南教育》2002,(28):45-45
用面积单位去度量平行四边形,不管怎样量,都会剩下一些形如“”的图形,使度量无法进行。怎样度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剪剪、拼拼、摆摆、补补、折折”动手操作中容易达成新旧知识的转化。教学伊始,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再现用面积单位去度量长方形面积,从而得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教师进而提出问题:能用同样画方格的方法量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揭示矛盾)在度量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三角形()无法量,并提出:“量不完怎么办?”老师引导…  相似文献   

4.
<正>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已有的度量经验来把握面积与周长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走向度量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量感呢?  相似文献   

5.
<正>生活中有六种常用、常见的感观量:长度、质量、容积、角度、面积、体积。对这些常见量的测量在本质结构上是一致的,都是所测物体包含几个标准单位,即度量。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的对象、度量单位和度量值。《面积》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一方面表现为"度量对象"  相似文献   

6.
<正>2022年版课标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换言之,量感是一种对长度、质量、时间、面积、体积等可测量属性的感性认识。小学阶段强调学生能够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进行度量。在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基于学生对具体情境中事物的数量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感知和体验,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  相似文献   

7.
“量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启发学生对世界本质的认知与思考。这一领域仍然是教学实践的盲点,教师对此缺乏结构化认知、体验式感悟和本质性理解。研究者基于教学实践探寻教学对策:厘清度量本质,强化度量意识,理解度量单位,掌握度量策略等,从而助力学生对量感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刻。  相似文献   

8.
<正>“面积与面积单位”是空间度量领域的重要节点,也是量感发展的重要契机。空间度量包括长度、面积和体积,三者紧密关联,其中一维长度是空间度量的基础。长度单位是人为规定的,而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则是长度单位在二维和三维空间构造推演的结果,是空间度量的衍生单位。面积单位的认识是学生第一次尝试在不同维度之间进行单位转换,  相似文献   

9.
通过“面积”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的空间学习会从一维进阶到二维。本文把“面积”单元的学习放在整个图形测量学习体系中进行整体把握和关联,阐述了基于“度量”的大概念进行学情评估、单元整体架构和连续课的设计,通过创建有挑战性的、进阶的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动手、动脑、动心,用联系的眼光解决真实的度量问题,培养量感,让高质量的度量学习真实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全部长度单位后设计的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测量实际物品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的认识,丰富长度单位的表象;体会测量的实质,选择合适的标准表示物品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长度单位的认识与运用是学生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是让学生初步感悟测量本质就是度量单位的累加的种子内容。  相似文献   

11.
柳敏敏 《小学数学教育》2024,(Z1):70-71+101
<正>“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的重点内容,属于长度测量单位的范围,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量感,也就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从一致性的视角审视本节课内容,首先,长度的度量属于一维空间的度量,跟二维空间面积的度量和三维空间体积的度量的本质是一致的;其次,要把毫米、分米的认识放在长度单位系统中进行整体把握,因为长度单位在单位产生、观念建立、度量方法、结构关系等方面的原理是相通的。如何基于一致性视角把握度量本质,积累度量的活动经验,促进量感自然生长呢?下面结合本单元教材内容及编写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长度、面积与体积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三个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最常见的几何量。苏教版教材安排的认知顺序是先长度,再面积,最后体积。从度量的角度看,这三者的本质是一致的。其中,“厘米的认识”是有关几何量度量的起始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研究这节课,笔者认真阅读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发现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尽管细节上各有不同,但都有意识地突出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单位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度量和加法对于刚接触数学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在教学中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常识感悟,建立度量概念 1.常识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起源,然后介绍中国古代度量文化,让学生了解“尺”“厘米”与“米”的来源,认识国际范围内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公制”单位的作用是为了避免不同地域之间度量长度换算的麻烦,进而教师继续介绍各式各样的度量工具,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4.
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是以图形对可测量事物进行度量,侧重让学生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探索中逐步建构和完善度量的认知结构。文章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为例,尝试探索有助于学生量感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升与毫升”是学生学习度量单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儿童从已有的长度、面积单位逐步经历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立体构建过程。本文借助“数学实验”教学的行动研究,对数学实验中量感累积经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即整体感知实验方法,培育量感;完整经历实验过程,丰富量感;精心选择实验素材,提升量感。  相似文献   

16.
<正>《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学习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体积”与“容积”是两个比较抽象且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应该先抓住“体积”展开教学。学生若仅从度量的角度认识体积是比较简单的,这与长度是单位长度的“拼接”、面积是单位面积的“覆盖”道理相同,即体积是单位体积块的“累加”。然而,这种靠直觉建立的概念表象并不能让学生对体积的本质——“所占空间的大小”获得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7.
所谓量感,在数学上是指对物体可测量属性的感知.在小学阶段主要指对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容积、时间、货币等的感性认识.目前,度量学习是培育学生量感的主要载体.围绕度量对象、度量工具、度量单位、度量结果等核心要素设计小学数学实验,能促进学生量感的建立和提升,培育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结合实践探索了基于概念本质的“形成弧度制概念”学习路径,即在“如何用长度度量角的大小”这一关键问题的驱动下,经历“走向等半径”“走向弦长与垂线段长”“走向单位圆”“走向弧长”“走向比值”“回归单位圆”六个阶段,形成弧度制概念。该学习路径凸显了弧度制引入的必要性,突出了弧度制概念的本质。提出以下建议:教材编写可以参考该路径;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用长度度量角大小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弧度制引入的必要性、感悟弧度制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正>华罗庚说过:“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核心素养,量感是对量的感悟和直觉。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几何思维的发展、数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学生的量感意识如何培养?度量的本质又是怎么感悟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展开了实践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学生在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20.
思辨是一种高阶思维方式,学生数学学习展开思辨,会对学习内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生活中的比”教学前端,教师通过了解“比”的历史演变、把握“比”的数学本质、前测调查学生知识基础,设计出紧扣教学目标——“生活中的比”的学习路径。教学中创设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猜想、论证中理解两个同类量的“比”是倍数关系的表达或度量;搭建引发认知冲突的脚手架,让学生在判断、重构中沟通同类量与不同类的比,理解两个不同类量的“比”是倍数关系的表达或度量;设计提供概念正反例证,让学生在辨析、反思、解释说理中深度理解“比”的数学本质及关系结构,意义建构“比”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