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合作动机是产学研战略联盟形成与发展的原动力。文章分别从交易成本经济学、价值链理论、组织学习理论、资源战略观等理论视角对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动机进行了分析,并以广东省产学研战略联盟为调查研究对象,对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动机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基于浙江省450家企业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标准联盟战略动机主要包括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知识的获取、市场准入和与政府政策的一致性;企业RD强度、市场创新、公司规模、国际贸易、是否设置独立标准化组织以及竞争环境影响着企业标准联盟的战略动机。研究结果对技术标准联盟以及标准实施效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战略联盟的角度,整合基于资源的观点和组织学习的理论,提出了不同战略导向、联盟动机和创新方式的关系概念模型.研究表明,市场导向促进销售动机型联盟,企业家导向促进学习动机型联盟;销售动机型联盟促进渐进创新,学习动机型联盟促进突变创新,从而为学界关于战略导向和创新关系的争论提供了联盟角度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就企业为何选择战略联盟这种组织形式,即组建战略联盟的动因问题,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研究角度较为单一。在交易成本理论和基于资源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预期净价值的概念,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战略联盟的组建动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技术标准联盟及其支撑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标准竞争日趋激烈,技术标准联盟正在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联盟形式.根据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对技术标准联盟的定义及其相关的支撑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技术标准理论和战略联盟理论是研究技术标准联盟的基本理论,与外部性理论、技术生命周期理论、组织理论、竞争理论和博弈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技术标准联盟的相关支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影响知识联盟内部知识分享的要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兴国  王磊  厉珍珍 《情报杂志》2005,24(4):19-21,24
知识联盟是战略联盟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措施。有效的知识分享是考察这种联盟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通过对企业建立知识联盟的原因、影响知识联盟内知识分享的4个要素(战略动机、信任、组织文化和联盟形式)及中国TD -SCDMA知识型联盟实现有效知识分享的分析,阐明了这4个要素对知识联盟内知识分享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网络组织视角出发,在研究相关战略网络文献的基础上,总结战略网络形成的条件以及加入战略网络的动机与优势,建立组织核心竞争力动态变化模型,并在吸收国内外学者对战略网络的研究成果后,提出并阐述战略网络的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确、客观地分析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动机及其对联盟建设绩效的影响对科学规划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以广东省33个产学研战略联盟中的139家成员单位为调查样本,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合作动机影响联盟绩效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创新队伍建设、提高研发水平、获取优势资源、构建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动机越强,联盟建设的绩效越好.  相似文献   

9.
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技术企业通过建立跨国技术战略联盟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与合作。本文通过量表设计、问卷调查并收集国内325家建立了跨国技术战略联盟的高技术企业有效研究样本,对提出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我国高技术企业在建立跨国技术战略联盟过程中,高效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具备一定的战略动机来安排联盟过程尤为重要;第二,有效的战略联盟动机可以正向调节跨国技术战略联盟合作机制和联盟稳定的关系;第三,在控制变量的检验过程中,越是市场化的企业、联盟合作时间越长,联盟的制度越稳定和成熟。高技术企业与合作联盟成员的文化距离和差异越大,联盟越不稳定。高技术企业具备一定的国际化经验可以提升跨国技术联盟合作中的质量。跨国合作技术战略联盟的企业之间具有一定的战略资源互补性,可以提高联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战略联盟内部企业竞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竞争合作组织--战略联盟的竞合关系,综合以往研究的结果对联盟内部企业的竞舍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竞争强度和合作强度入手,提出反映联盟企业竞合关系的二维模型以及战略联盟内部企业竞合关系进行有效评估的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11.
技术获取作为众多企业选择建立战略联盟的重要原因,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然而,技术获取的联盟动机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作用过程。本文以已有研究为基础,引入专利策略构建"技术获取-专利策略选择-创新绩效"的分析框架,考察技术获取的联盟动机如何借助专利策略选择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选取信息技术产业的联盟企业作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技术获取动机会引致企业专利策略组合的运用,实现了技术获取向创新绩效的转化;技术获取引致的企业创新绩效因联盟意图及策略组合而存在差异,以市场进入为目标的情形下,企业创新效率和专利产出趋于增加;以市场拓展为诉求的联盟企业市值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战略联盟成为企业强化其市场地位的一种重要选择。本文以联盟企业为对象,考察了出于市场考虑建立联盟的企业如何在专利策略选择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其战略目标和绩效目标。构建"市场动机-专利策略-企业创新绩效"的分析框架,分别提出市场动机影响企业专利策略选择以及市场动机、专利策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假设,选取信息技术产业战略联盟作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市场动机、专利策略及企业创新绩效间作用关系,得到:(1)市场地位差异导致联盟企业的动机及其选择的专利策略不同,市场地位不强的企业趋于在市场进入动机下选择专利防御和专利杠杆的策略组合,市场地位较强的企业则在市场拓展的动机下实施专利专有和专利杠杆策略;(2)联盟基础上的专利策略实施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市场进入动机下,市场地位不强的企业借助专利策略组合促进其创新效率及市值的增加,而具有市场地位的企业选择的专利策略仅作用于其市值,对创新效率以及专利产出均不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战略联盟控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龚毅  谢恩 《预测》2005,24(1):7-13
本文对战略联盟控制的研究进行综述。首先,本文归纳了文献中对于联盟控制目的的三种不同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不同理论范式出发总结了联盟控制方式的基本类型和选择标准。对于两种重要的联盟形态:合资企业和稳定供应关系的控制方式进行了归纳。最后简要的评述了现有的研究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产学联盟绩效受到产学双方加入联盟的合作动机及合作行为的影响.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产学联盟绩效影响因素的整合模型,分析了产学双方合作动机、合作行为与产学联盟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探讨了整合模型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R(Reality实体)&V(Vitality虚拟)战略联盟作为一种创新经济范式,能够灵活地利用文化产业的隐性资源。以文化产业的实体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文化产业R&V战略联盟的形成动因,解释文化产业R&V战略联盟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运用动态博弈理论建立现实产业和虚拟产业之间联盟的动态博弈模型,并根据联盟的期望收益,得出联盟的最优稳定策略,最后对文化产业R&V战略联盟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文化产业R&V战略联盟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采取与非营利组织联盟这种战略性企业慈善行为来实现其社会责任,既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企业加强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这种不同社会部门之间的跨部门联盟不同于企业联盟,具有不同的联盟选择标准和选择方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科学的战略决策和选择过程,才能做出对企业合适的战略选择.最后,提出了企业与非营利组织联盟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战略联盟中的社会资本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波  魏江 《软科学》2003,17(4):24-27
战略联盟是全球化竞争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联盟企业成员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影响联盟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存在于联盟企业关系网络之中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战略联盟形成和运转的社会基础,因此培育它对提高联盟合作成功的可能性有重大的意义。基于Nahapiet和Ghoshal提出的社会资本理论模型,本文研究了联盟组织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三者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并相应提出提高联盟社会资本水平的几个思路。  相似文献   

18.
战略联盟中关系资本的重要作用与培育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立罡  吴贵生 《软科学》2006,20(2):27-30
基于前人对于关系资本的研究,探讨了战略联盟中关系资本的重要性和培育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一个公司进行关系资本培育要同时从结构化方法和面向特定联盟的方法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试论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内部原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树义  郭强  袁磊 《软科学》2001,15(4):6-10
企业战略联盟作为一种准市场组织已被企业广泛运用。文章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减少企业运作风险,防止过度竞争等四个方面,对战略联盟形成的内部原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