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和感悟的特点、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里所说的就是语文教学活的灵魂——感悟。我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的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  相似文献   

2.
感悟,即因感动而醒悟,有所感触而领悟。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会意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是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获得的,同时教师适当的有效的指导可以催化并推动学生的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在"情境体验"中感悟其形感悟具有情境性。这种"悟"是由于有了具体的某事物的触动而成的,由此,"感悟"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油然而生的,感悟是一种特定情境的悟,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而且往往是模糊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感悟不是靠对课文情节的分析、推理获得的,而是通过对文体的直感直觉才实现的。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不进行层层的分析和推理。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是不能告诉、不能…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感悟语言就是要对语言的准确性、丰富性、情感性、形象性进行揣摩把握,这也是语文课堂永恒的主题。感悟语言的准确这是对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认识的最基本要素。将对一个字词的理解扩展到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准确把握,是…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语文标准(实验稿)》中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及在阅读实践基础上的创新能力。本文所提出的自我感悟、探讨交流、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四步式"阅读,能够激活学生的阅读潜能,提高阅读素质。"四步式"阅读教学正是建立在学生阅读学习和理解感悟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阅读认知规律和拓展延伸需要。  相似文献   

6.
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是一个意会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争辩、拓展和体验,使学生学会感悟,让感悟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  相似文献   

7.
何毅峰 《现代语文》2010,(10):40-40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构成因素,而且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再创造,最终在阅读中获得。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多的依赖于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感悟是阅读主体与文本在进行充满思想和情感活动的对话中,学生凭借语言和语境直觉,对言语对象产生情感,形成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生成意义复杂的心理过程。文章结合小学教学实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多元的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生活体验,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大语文阅读的广阔天地,使阅读"活"起来,让个性化的阅读充盈课堂。  相似文献   

10.
丰富学生的言语体验对于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获得对文本的深刻感悟以及提升阅读能力具有助推作用。教师可以从文本言语之间的"组合""聚合""连联"等关系入手,引领学生细品,从而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向,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诱发学生去吟咏、体验、感悟、想象,从而让学生领略到言语中所蕴含的意义、情味和旨趣。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自己长期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印象或体验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意会。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只有通过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相似文献   

13.
言语是语文的根,言语性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特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言语形式,着眼于学生的具体学情,着眼于语文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语文的本体性学习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如何鼓励学生言说与引导学生有节制地说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是当前阅读对话教学的一个难点。语文教学实质是语境教学,认知语境与"阅读对话"和"阅读对话教学"均有密切的联系。认知语境与阅读对话教学的整合,能够把"阅读对话"理论落实到"阅读对话教学"中,从而有效推进阅读对话教学。认知语境在阅读对话教学中的作用方式是:动态建构、调节认知语境,推进对话;教师部分代理作者(文本),参与认知语境对话。  相似文献   

15.
丁然 《教师》2013,(6):65-65
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的内蕴产生一种顿悟性认识。感悟能力的高低与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感悟有哪些主要途径呢?现一陈管见。一、在阅读中感悟语文教师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具体可按"读、思、品、悟"四个阶段。"读"即解读文体;"思"就是理解文体的内涵;"品"要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和文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阅读文本的情感把握 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阅读能力之一,也是老师完成阅读教学 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文本语境在学生 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中的缺失,往往造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流 于言语层面,无法深入体会文本的意蕴,进而难以体会到文本 表达的情感。而小学生的语文经验大部分从生活经验中获得, 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文本创设出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 契合的生活语境,必然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本内容及其 内在情感。  相似文献   

17.
徐伟涛 《考试周刊》2012,(82):52-53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作者从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体验的重要意义谈起,说明注重感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从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根据不同语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理解中领悟读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三个方面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体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体验,对提高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汪文娟 《生活教育》2010,(12):76-77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阅读是一个关键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