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2.
每一位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思想方式和个性特点。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小学语文尤其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中的感悟只有通过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品读、激发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在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教师如果摘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意境都不见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悟体验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相同的生命个体,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阅读中的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而是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不是说让眼光在纸面上跑一阵。”要“潜心会本”,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应该多留点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不能越俎代庖。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升华。重感悟的课堂,一定会有情的震撼,而情的基点就在于对文本的解读。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 ,已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的热点。“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直感 ,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实质是意会 ,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 ,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过程。因而 ,“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繁琐讲解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能达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 ,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 ,才能实现“感悟”。这是不是说不要教师 ,学生就能无师自通、自我感悟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感悟”…  相似文献   

8.
冒石宏 《小学生》2010,(2):40-41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要领悟语文美,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导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体验经验,与语言文字产生共鸣,促进学生体验性阅读,从而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培育学生语感。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下,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阅读思维与情感和文本、作者进行充分地对话,使他们能深入文本进行体验与感悟,对语言文字有独特的见解,从而形成富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充分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一、语言实践的内涵"课标"明确把"语言文字的运用"作为语言实践的重要内容,语言实践是以教材为载体进行听说读写活动的总括。语言实践的过程应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探寻文本的深层意义,并深入文本习得语言、积累语育,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创造,最终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二、语言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性。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得靠自己的体验、感悟以及独特的视角去发现、欣赏、判断,从而获取丰富的知识,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实践,就不会有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2.综合性。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语言文字不再是机械的符号,它承载了学生的思想,承载了学生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学生学习不仅要动脑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学生学习不仅要动脑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新课改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升华,内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为道  相似文献   

16.
徐小芳 《学子》2013,(11):39-39
语文的魅力在于充满情感,语文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体验活动。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去认知文本,去获得所需的语文能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获得情感体验促进自身成长,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在。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感悟情感,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引导学生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细细品味"语文味".  相似文献   

18.
读书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情感等。情感是阅读感悟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恨、或爱、或悲、或喜……伴随着读书感悟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情以文兴,文以情观。当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情感去观照、体验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外部世界时,那个世界才成为他们所特有的世界。泰戈尔说过“有些人是如此幸运,他们那颗富有感情的心灵,总是把他们自己的惊奇、慈爱和想像投射到世界的每一事物上去。”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感悟也是一种情感的“投射”,只不过它以语言文字为对象(就听、读…  相似文献   

19.
感悟,是一种充满灵性的心智活动,是一种情理交融的心灵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和真实的体会,才能让他们在与文本的心灵相互沟通碰撞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生命体验。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多元感悟,进行感悟教学,引导学生用灵动的思绪去触摸文本里的鲜活世界,感受文本中那跳跃的生命,在经历撞击、感悟等心智活动后,获得对文本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这么说,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读懂课文必须靠自己亲历文本的全过程。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可见,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具有生命的灵性,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灵活生动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悟、品味、想象、体验文本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与文本情感的共鸣,灵性的放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