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无非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而已,这就要求教师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既要尊重教材,又要敢于超越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紧扣教材为紧扣课程标准,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这种生成性,与开放性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它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开放性)、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性)、教师的灵活驾驭(善于捕捉、探究)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季刚 《考试周刊》2012,(1):42-43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教师应消除"教材本位"的思想,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在新课改的大好春光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有些教师迷失了方向,追逐那种热热闹闹、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所谓"好看"的课,而轻视甚至无视文本的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小学中高学段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但笔者经过深入课堂教材习作指导调查发现,一些教师对教材挖掘不深,一味地强调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的要求,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不多,忽视学生的习作兴趣,造成大多数学生挖空心思,勉强应对写作。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教材习作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支点,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引领他们会写、乐写,  相似文献   

4.
"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4(以下简称"教材")第2.5节"平面向量应用举例"第一课时的内容.从实际教学来看,不少教师对本节课不够重视,通常只是简单地讲解几道例题、布置几道练习,然后让学生自己"了解、感受"向量法是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另一种方法,缺乏对教学目标任务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现笔者将自己的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概述如下,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5.
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媒介,因此,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差异又使它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可塑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逐步南“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前者是紧扣教材,根据教材的编排体例按部就班地开展课堂教学,把教完教材的内容作为全部的教学任务,很少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作必要的扩展和发挥;后者仅仅把教材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工具,教师在运用教材时能紧扣教材却又不落其窠臼,注重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处理教材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院校应把培养具有"工程师素质、技师水平"的职业技能型高职毕业生,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宗旨,接近生产实际的实训实践教学是探求"产、学、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做"的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体现的是"以教师(师傅)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办好特色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视野下教学问题行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其价值取向有了全新的变化:一是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二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三是变课程内容和课程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在新课程的视野下,教学具有了主体性、生成性、全面性、发展性和生命性等特征。若以新课程的价值观审视、反思日常的教学行为,就会发现诸种教师习焉而不察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8.
教学中,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合理选择贴近自己教学实际的素材,确定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和资源的选择性、多样性,是对传统教材观的积极超越。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联系教学实际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对待教材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9.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领域深层次的思考,不仅能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还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看似平常的反思,却能起到以下作用:(1)审视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三个维度;(2)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3)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4)教学过程是否关注物理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不仅指语文教科书,还包括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切信息。我们把语文教科书称为"显性"教材,把其它的语文信息称为"隐性"教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自觉填补"显性教材"(教科书)留下的空白的意识,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应有的课程价值,自觉根据教学实际对显性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和创造,挖掘出和教学相关的"隐性"教材,从而进一步丰富显性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正>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这是为了使课堂学习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而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新课标下的课程教学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课程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延伸教学目标、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准确捕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并灵活  相似文献   

12.
《人际沟通与礼仪》是中职课程的教科书,该教科书的编写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理念;但该教科书存在一定的瑕疵,如教科书中举例与中职学生直接相关的事例甚少,综合训练明显不足尤其是与中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相关的实训缺失。教师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1)处理好课程与教材(教科书)的关系,依据课程思想理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科书)(。2)处理好教材与教科书的关系,确立起"教材系列"的观念。在教学中变"教教材"的观念为"用教材教"的观念。(3)处理好教材与教法的关系。教师对教材、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同一内容,教法不一,教学效果也会不一。教师应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由"教科书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这并不是要忽视教材的重要性或者抛开教材进行教学,矫枉过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材(课本)仍然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好教材、用足教材,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达成教学目标,实施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标背景下,为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探讨开放性预案设计的有效策略,进而分析生成性课堂教学应采取的方法,揭示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开放性预案和生成性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培养教师的生成意识,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5.
一、课堂提问要紧扣文本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是凭借文本、凭借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课堂提问应该紧扣教材,有一定的探究性,能推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积极感受,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完美沟通。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少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这些只需作判断的简单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仅几字之差,但蕴含的教学理念大相径庭.新课改提倡的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研究者认为"用教材教"强调的是教师活用教材,学生活学教材,与新课改主张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符合.但课改十年后伴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面世,我们有必要再次思考为什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笔者以苏教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两次课为例(课堂一为试上课,课堂二为公开课),将两次不同的教学设计整理出来,对比分析两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以试图思考"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17.
潘涌 《学科教育》2004,(1):35-39
该反思指令性课程范式下教案的诸种弊端,具体阐释教案创新的真义所在,即就教学内容而言,教案要着力于凸显教师思维个性、闪耀其独特的思维亮色;就教学过程而言,教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赋予课堂教学以灵活性和多元性品格;就教学对象而言,教案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特别是悦纳以质疑批判为特点的异质思维。由此而促成语课堂教学的三大价值转型:变统一和雷同为个性化和特色化;变预定性和封闭性为创生性和开放性;变知识和义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  相似文献   

18.
姜隆 《成才之路》2011,(1):33-33
教师要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教学场景。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就要求教师要恰当地处理教材,特别是选择好教材的切入点。这样,既能让学生快速地找准文章的重点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感受"一周" 1.看"一周"。 (师出示5个动画,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的课程理念变教师是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仅要活用教材,还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思维碰撞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根据与学生沟通所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教材上没有的,教师预先也没有想到的,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