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刊在 2 0 0 0年第 8期刊登了《Na2 O2 与CO2 反应演示实验设计》。作者解释了实验原理 :反应生成的CO2 ,经过除杂 (HCl气体 )干燥后 ,较纯净的CO2与Na2 O2 接触生成O2 ,用带火星的木条即可检验出O2 。有一点 ,本人认为不妥 ,这里指出与本文作者及各位同行商榷。Na2 O2 与干燥的CO2 是不反应的 ,与潮湿的CO2才可反应。Na2 O2 与潮湿的CO2 反应的实质是 :Na2 O2 +2H2 O 2NaOH +H2 O2 ( 1)2H2 O2 =2H2 O +O2 ( 2 )CO2 +2NaOH =Na2 CO2 +H2 O ( 3)将 ( 1)、( 2 )、( 3)方程式合并可…  相似文献   

2.
关于乙炔性质的演示实验 ,其反应剧烈产气速度快。即使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与CaC2 反应 ,其效果仍不理想。查手册得知 :常见药品中溶解度既大、且等质量药品电离的离子数目又多又不与CaC2 反应的只有NaOH ,能更大程度分散溶液中的H2 O分子。2 0℃时 ,NaCl的溶解度为 3 6.0g,即 1 0 0mL水配成的饱和溶液分散的Na+ 、Cl-不足 2mol,此时NaOH的溶解度为 1 0 9克 ,1 0 0mL配成的饱和溶液中Na+ 、OH-共 1 0 9/ 40× 2mol=5 .45mol,据此可知其饱和溶液与CaC2 反应的效果远较饱和食盐水好 ,为此我们用…  相似文献   

3.
由于高一新教材 (P 3 8)要求讨论如何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对于CaCl2 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能否产生沉淀成为争论焦点。有人认为 ,酸性气体二氧化碳通入CaCl2 溶液不会产生沉淀 ,即不发生反应 :CO2 +H2 O +CaCl2 =CaCO3 ↓ +2HCl同理反应 :NaHCO3 +CaCl2 NaCl+CaCO3 ↓ +HCl亦不会发生。然而事实是将CaCl2 溶液滴入碳酸氢钠溶液中有白色CaCO3 沉淀生成。为什么会有沉淀产生呢 ?一、定性探讨碳酸氢钠溶液中既有水解平衡 :HCO- 3 +H2 OH2 CO3 +OH- ①又有电离平衡 :HCO…  相似文献   

4.
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 ,大多是在溶液中通过离子之间的交换而实现的 .因此 ,运用离子的性质分析以下五类问题 ,往往比运用物质性质更便捷 .一、溶液导电性变化分析例 1 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到Ba(OH) 2 溶液中 ,溶液导电性明显减弱的是 (   ) .(A)盐酸    (B)Na2 CO3(C)Na2 SO4 (D)H2 SO4分析 溶液导电性的强弱 ,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多少 .盐酸加入到Ba(OH) 2 溶液中 ,盐酸中的H+ 与Ba(OH ) 2 溶液中的OH- 结合成H2 O ,溶液中的OH- 减少了 ,但新增了Cl- ;Na2 CO3、Na2 SO4 加…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 2 0 0 0年版普通高中《化学》第二册 ,第一章第五节《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介绍了有关多步反应的计算方法。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有关多步反应有多种类型。因此计算方法也应因题而异 ,本文拟对多步反应计算问题作一初探。一、由过量引发的多步反应及计算方法〔例〕往含 0 2mol的NaOH溶液中通入0 15molCO2 ,经低温蒸发后得到的固体物质是什么 ?质量分别为多少 ?(假定CO2 充分反应 )〔分析〕往NaOH溶液中通入CO2 首先发生的反应为 :2NaOH +CO2 =Na2 CO3 +H2 O (1)由于n(CO2 ) ∶n(CO2 ) =0 …  相似文献   

6.
一、选择题1 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盐的组成元素中一定不含氢元素(B)任何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总数一定相等(C)能导电的溶液中一定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D)凡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一定是碱 (2 0 0 1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题)2 下列电离方程式中 ,正确的是 (   ) .(A)HCl=H+ 1 +Cl- 1      (B)Na2 CO3=2Na+ +CO2 - 3(C)Ca(OH) 2 =Ca+ +2OH- (D)CuCl2 =Cu2 + +Cl2 - 2 (2 0 0 1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题)3 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与足量且质量相等的盐酸完全反应后 ,所得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相似文献   

7.
Na_2O_2与CO_2反应演示实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a2 O2 与CO2 反应放出O2 ,这是Na2 O2 的重要性质 ,利用它可将Na2 O2 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中作为O2 的来源。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都想亲眼目睹CO2 通过Na2 O2 后生成O2 。然而 ,课本上没有这个演示实验 ,为此 ,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 实验仪器和用品2 5 0mL烧杯一个 ,底部有孔的普通试管一支 (把大钉子钉尖向下悬垂于试管口 ,使其自由落体 ,即会在试管底部扎出小孔 )。稀盐酸 ,石灰石 ,NaHCO3固体 ,CaCl2 固体 ,Na2 O2 固体 ,带火星的木条。2 实验步骤(1 )在试管内依次装入石灰石、NaHCO3固体、C…  相似文献   

8.
题目 :喷泉是一种常见自然现象 ,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 图 1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 ,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 .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   )(A)HCl和H2 O(B)O2 和H2 O(C)NH3 和H2 O  (D)CO2 和NaOH溶液2 .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 ,并设计了如图 2所示装置 .( 1)在图 2的锥形瓶中 ,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 ,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A)Cu与稀盐酸(B)NaHCO3 与NaOH溶液(C)CaCO3 与稀硫酸(D)NH4HCO3 与稀盐酸( 2 )在图 2…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教学中体会到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本的 [实验 1 -1 6]中 ,将氯水改为氯的四氯化碳(或苯 )溶液 ,省去注入汽油 (或四氯化碳 )一步 ,更为合适一些。理由如下 :a .新制的饱和氯水的成分是氯单质、盐酸、次氯酸。在课本中已明确介绍次氯酸有强氧化性。那么解说、分析氯水与溴化钠和碘化钾的反应 ,势必要在氯单质、次氯酸何者与之反应上费番口舌。事实上 :Cl2 2NaBr =2NaCl Br2Cl2 2KI=2KCl I22NaBr HClO HCl=2NaCl Br2 H2 O2KI HClO HCl=2KCl I2 H2 O都是可能发生的反应…  相似文献   

10.
“尝试实验错误”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一次失误引出的思考在一次Cl2 的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中 ,由于疏忽 ,结束时忘记把导管从NaOH溶液中移出 ,而直接把酒精灯移去了 ,结果NaOH溶液很快被倒吸到集气瓶里 ,又迅速倒吸到烧瓶里 ,大家感到非常惊讶 ,其现象非常“壮观” ,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我冷静地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引起倒吸的原因 ,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经过这次事故 ,学生对于倒吸现象的理解非常深刻 ,强化了Cl2 与NaOH溶液反应的性质 ,还为后面讲HCl气体的吸收方法及喷泉实验打下了基础 ,在拆下装置时 ,已没有了Cl2 的污染 ,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  相似文献   

11.
实验室一般是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反应来制取甲烷 ,而市售碱石灰是将氢氧化钠溶于石灰乳中干燥制得的 ,反应过程中要求试剂一定要无水 ,因为制取甲烷的反应是一个游离基反应 ,主要是发生一级均裂脱羧反应 ,其链的引发和传递过程是 :CH3 COONa→·CH3 +·COONa·CH3 +NaOH→CH4+·ONa,·ONa +CH3 COONa→·CH3 +Na2 CO3 。而水是一种极性试剂 ,它会阻止游离基反应而有利于发生异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次实验 ,用加热预处理过的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反应 ,吸水性强 ,透气性好 ,易于甲烷外逸 ,同…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二化学课本的“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在课堂演示前 ,教师要事先制取CO ,并且收集在贮气瓶里。上课时 ,把整套装置搬上讲台 ,实在太麻烦。现在我作如下改进 ,效果很好。1 原理草酸钠受热分解产生CO ,加热时CO还原Fe2 O3。有关化学反应式 :COONaCOONa△ Na2 CO3+CO↑Fe2 O3+3CO △ 2Fe +3CO2 ↑2 草酸钠的制取如果没有草酸钠 ,可用草酸跟NaOH反应制取。将 2克草酸晶体和约 1克NaOH固体 ,分别溶于适量的水中 ,用滴管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草酸溶液中 ,用pH试纸试验 ,使溶液呈弱碱性…  相似文献   

13.
对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演示 ,笔者经多次实验、优化筛选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演示效果明显提高。现介绍如下 :1 实验原理2CH3 CH2 OH +O2Cu或Ag550℃ 2CH3 CHO + 2H2 OCH3 CHO +NaHSO3 CH3 CHSO3 NaOH (α-羟基乙磺酸钠 ) ,α-羟基乙磺酸钠在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中为白色难溶物。2 实验装置 (见附图)3 实验操作及现象( 1 )双孔橡皮塞上装好弯头长玻璃导气管 ,并用①饱浸无水乙醇的脱脂棉团 ②细铜丝③气唧 ④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乳胶管与气唧相连 ,然后装上直角玻璃导气管 ,弯头玻管上缠绕好细铜…  相似文献   

14.
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催化及加热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的演示实验存在以下弊端 :1 .反应需加热。2 .反应过程中 ,整个反应体系都无色 ,对反应进程难以及时作出判断。3.乙酸乙酯与饱和食盐水 (或饱和碳酸钠溶液 )的界面不清晰。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 ,笔者利用无水硫酸铜对酯化反应进行了改进 ,收到较好的效果。1 实验原理CCH3OOH+ HOCH2 CH3浓硫酸CCH3OOCH2 CH3 + H2 OCuSO4 + 5H2 OCuSO4 ·5H2 O(蓝色 )2 实验过程在大试管内加入无水硫酸铜约 1g,无水乙醇4mL,冰醋酸 4mL ,振荡试管 …  相似文献   

15.
1 实验装置 (如图)2 操作过程(1 )照图示装置装好药品 ,安装好仪器。(2 )打开活塞a,关闭活塞b,把盛放CaCO3 的带缺口的小试管B放入稀硝酸中发生反应 :CaCO3 +2HNO3 =Ca(NO3 ) 2 +CO2 ↑ +H2 O 生成CO2 ,排除系统内的空气 (E瓶内空气保留 ) ,当C管内溶液变浑浊时 ,即证明空气已排尽。(3 )上提小试管B ,打开活塞b,关闭活塞a,放下铜丝使其与稀HNO3 反应 :3Cu+8HNO3 (稀 ) =3Cu(NO3 ) 2 +2NO↑ +4H2 O生成的NO ,在CO2 氛围中不变色 ,A管到E瓶之前都是无色的。(4 )当NO气体进入E瓶中时…  相似文献   

16.
框图型推断题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图示简洁、信息隐蔽等特点 ,解题时 ,不仅要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而且还要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最为学生所接受 ,且容易操作的方法如下 .图 1例 A、B、C、D、E、F六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 1所示 (凡连线两端方框内的物质之间都能发生反应 ) .试根据图中的关系 ,确定A~F为BaCl2 溶液、H2 SO4溶液、NaOH溶液、Na2 CO3 溶液、Ca(OH) 2 溶液、CO2 中的哪种物质 ?分析 :( 1 )找特殊位置 .图 1中 ,比较特殊的位置是框图中的B(反应个数最多 )与…  相似文献   

17.
SO2 跟Na2 O2 反应生成Na2 SO4 还是Na2 SO3,这一直是个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问题。《化学教学》2 0 0 1年 3期 15页的一篇文章里特别强调指出 ,要警惕学生仿CO2 与Na2 O2 反应把SO2 与Na2 O2 的反应写成 2Na2 O2 +2SO2 2Na2 SO3+O2 ↑ ,笔者实地去实验考察了这个实验 ,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实验于下 :实验 1 集满一瓶SO2 ,用镊子或坩锅钳夹取一团包有Na2 O2 粉末的棉花团伸入瓶中 ,棉团立即着火燃烧 (当心集气瓶破裂 )且反应比在CO2 中迅猛。如果说SO2 与Na2 O2 的反应按下式进行 :Na2 O2 …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化学中 ,要求在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上掌握一些常见的重要的离子的鉴定 ,像SO2 -4 的鉴定方法。在初中是这样讲的 (试用教材、教改实验试用教材、课本 ) :“在有少量稀H2 SO4 的试管里 ,滴入几滴BaCl2 溶液和稀HNO3,观察发生的现象。 (生成不溶于稀HNO3 的白色沉淀 )H2 SO4 BaCl2 =BaSO4 ↓ 2HCl,此反应可用于检验H2 SO4或由电离时能产生SO2 -4 的化合物。”而高一课本则是 :“在分别盛有H2 SO4 、Na2 SO4 、Na2 CO3 溶液的试管里 ,各滴入少量BaCl2 溶液 ,在 3支试管里都有白色沉…  相似文献   

19.
我们采用下述方法制取Fe(OH)2,经过反复多次实验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在较长时间内看到白色沉淀。1、装置和药品Fe屑、稀H2SO4、NaOH溶液、气球、Y型玻管2、操作(1)先将Fe屑和稀硫酸加入b管,两者反应,产生H2。如图1。图1  (2)将b管逆时针旋转120°,利用b管中产生的H2赶走C管中的空气。如图2。(3)将图2顺时针旋转120°,沿a管滴入NaOH溶液于C管,待b管反应较缓慢时,在a管口系上一掐瘪的气球。如图3。图2图3  (4)将图3顺时针旋转60°,b管反应后生成的FeSO4溶液部分进入C管,这样在C管中就能在长时间内…  相似文献   

20.
关于次氯酸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军 《化学教学》2002,(1):44-45
1 问题背景国内中学化学教材一直沿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次氯酸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Ca(ClO) 2 +H2 O +CO2 =CaCO3 ↓ +2HClO (1 )一些无机化学教科书[1] 也是如此。由于H2 CO3 H+ +HCO3 - Kθ(H2 CO3 ) =4.3×1 0 -7HCO3 - H+ +CO3 2 - Kθ(HCO3 ) =5 .61×1 0 -11HClO H+ +ClO- Kθ(HClO) =2 .95×1 0 -8而且Kθ(H2 CO3 ) >Kθ(HClO) Kθ(HCO3 -) ,因此 ,早在 1 988年《化学教学》上就有文章从理论上推测“碳酸和次氯酸钙反应不会有碳酸钙生成 ,而应有碳酸氢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