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读孙犁的抗日题材小说,有一种重睹芳华之感。他的作品尤其是短篇之作,突出地描绘了站起来的女性和滋润着家乡沃土的水,并形成了高度的象征与深刻的意境,由此也就显示出孙犁小说在解放区文学中独特的风格,以及他追求艺术至美所带来的超越时空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是一个终生追求美的诗人。这一个性心理表现在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偏嗜女性美和沉迷自然山水美三个方面。郁达夫对作品艺术美的追求是对其在早年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自卑、孤独和忧郁心境的补偿和超越,这不仅使他以“美”作为创作的标准,而且使他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追求“美”:偏嗜女性美是对“诗意”的女性的审美追求,沉迷自然山水美是其审美追求在生活中的泛化。  相似文献   

3.
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美,让我们懂得了维纳斯断臂的奥妙;美,让我们领略了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的意义、美的创造也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从而也对现代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能力,促使他们追求人生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即促进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使审美创造力在实际生活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4.
苏轼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与他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追求密不可分。其天真的秉性,率真的情怀,求真毅力,和他一心向善,与人为善,时时积善的风格。铸就了他那唯美的、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生。他用率真的本质.善意的目光,搜寻美.描写笑.刻画美.创造笑.同时也创造了美丽的生活.美好的人生.闪耀着中国人向往和追求的人性化光辉。  相似文献   

5.
美,人人都向往。追求美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追求容貌之美和富贵之美的人,也就是追求客观的人。还有一种人,他们追求内在之美,追求可贵的精神,他们要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读了刘墉的《内在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种美。两种美中最高尚、最可贵的是内在美。内在美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够拥有,那些无恶不作不知悔改的人是无法体会到内在美的那种高尚可贵的。内在美不是潜意识的美,不是表面上的美,它是一种崇高而可贵的美。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回荡:"美不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不是以言语能形容的东西,所以愈深沉,愈耐…  相似文献   

6.
张景 《天津教育》2006,(8):17-18
美是人类追求中永恒的主题。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美,美是教育的本然之物。现在,许多教师只重智育,不重美育,这与其教育理念有关,也与其审美取向有关。教师忽视审美,不但会影响到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期“教育三人行”将围绕“教育审美”这一话题展开。[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以物理学史料为基本材料,阐述了科学中的美与科学家对美的追求,进而说明了审美的感觉与追求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而科学研究本质上就是“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相似文献   

8.
爱美是人的天性.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人们处处追求美.资讯发达的今天,媒体的强势使得偶像崇拜成为必然,未成年人是其主力军。偶像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甚至于不能分辨其中的假、丑、恶。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明白美的深刻内涵.因此将美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指导未成年人正确地欣赏、评价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就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营造美术课堂教学之美 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美术课堂教学本身是审美教学,而审美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深入钻研,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的各要素:"巧设情境之美"、"追求语言之美"、"展现创造之美","运用演示之美",在探索教学新模式、寻找教学新方法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方面作思考、下功夫,在艺术化的教学中达到最美,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康德美学原则思考体育美,探讨体育人文美的审美理想,发现体育蕴含的人文之美的敬畏形式与自由形式;个体进入满足体育人文之美审美需求的状态,有助于建立个体体育生活中的审美判断;体育的人文之美是不能回避的、先验似的主题,它是体育的灵魂。怀着虔诚的、膜拜似的审美意识,把人文之美渗透到体育实践中,可丰富主体对体育人文之美的体验,促进主体对于体育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1.
沈、汪是师生,在创作上极易一脉相承,仅就《边城》和《受戒》来看,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对人性美的追求,对人生命原色的崇拜,就颇具共同性。  相似文献   

12.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传达作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徐訏的小说创作中,占据作品主体层面的人物形象无疑是一群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徐訏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在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正显示出他灵魂的这种特点,有着执着追求爱与美的唯美倾向,呈现出一种超尘脱俗的出世之美。  相似文献   

13.
诗人醉酒是一种有趣的文学现象,而在这现象背后却隐藏着某种文学创作规律,反映了诗人对模糊美的追求。本文通过对诗人醉酒现象的分析,认为诗人醉酒有助于诗歌作品模糊美的创造,而具有模糊美品质的诗歌总是张力十足、引力无限的。因此虽然醉酒作诗不值得提倡,但追求诗歌作品适度的模糊美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对称美是美学范畴的一种美的形式,它是一种匀称、和谐、均衡之美。《红楼梦》诗词的对称美,不仅仅指它的“形式”表现的对称之美,而且指它的生活内容、思想内涵、哲学思维、艺术追求所体现出来的美质。具体表现在字词的对称美、诗句的对称美、段落的对称美、音律的对称美、思想内容的对称美、哲学思辩的对称美等。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和谐美与中国古代中和美是两种伟大的美学理论。古希腊和谐美偏重形式,中国古代中和美偏于道德内涵。在对美的追求上,和谐美重外在规范,中和美重内在修养。两种伟大的理论各有其深厚的哲学背景。对二者比较不仅可加深我们对中西文化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当代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汉末魏初时期文学所特有的"风骨"风格与古罗马时期所崇尚的"崇高"都体现了中西方人民对雄浑的阳刚之美的崇尚。他们时代接近,风格相仿,可谓是世界文学史上早期的"雄浑"二重奏。但是在追求雄浑的道路上,中国古代文论家远没有古代西方学者们的论述严谨缜密。由于地域、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他们在描写内容、表现形式上都有差异,但是对文质合一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却高度一致。我们发现阳刚这种雄浑之美除了是古代先民在生活中所共同向往、追求的可与自然环境相抗衡的力量外,我们还找到了在公元前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的实证。这无疑又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在探索中西文论的比较中加入二者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述华夏先民的三大审美追求:一,追求形式美与抽象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石器打造中产生形式美的追求,而后又将此种追求与从写实美发展而来的对抽象美的追求相融合.二,追求写实美与神秘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对写实美的追求,而后这种写实艺术又被宗教巫术所利用,因而形成对写实美与神秘美相融合的新的审美追求.如人兽合一、人鸟合一的神之形象的创造.三,追求审美与实际功用的结合.原始人没有单纯的审美追求,所有的审美追求都是与实际功用的追求结合在一起的,如华夏先民的文身,既是为了保护自身,也是为了美的装饰.  相似文献   

18.
《边城》和《古都》是20世纪30年代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人生体验的著名作家的同题材作品。无论是诗化生活的描绘,还是艺术形象的塑造,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惊人的审美追求的相似,表现了著名作家共同的艺术敏感和类似的艺术表现方法。但相似中仍存在着差异:《边城》表现了作者沈从文对古老又“现代”的中国的深深的忧虑;《古都》表现的则是川端康成对当时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深深悲叹。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文章作品虽然一直在质朴、藻饰与返朴之争中徘徊,但是讲究语言声韵的美丽,始终是许多文章作者所追求的,同时也是许多文章读者所期望的.人们普遍追求和期望的是一种“出水芙蓉,天然艳丽”的美学效应.“写气图貌”、“属采附声”既是达物的需要,也是达意的需要,更是达情的需要.声韵美是文章作品的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章作品的音义兼美、情文并茂的结晶,是文章作品的和谐的声调、鲜明的节奏、悠扬的旋律等音律美和协调匀称的句式、自然协和的韵脚、参差错落的音节等韵律美以及深长的情韵、无穷的意韵、生动的气韵等神韵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代女性散文作为二十年代散文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感应着“五四”时代的脉搏,具有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核,作为一种女性书写,它从女性的独特视野,观照着社会人生与女性自我,以富有女性质感的语语,表现了女作家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以及审美追求,展示了一个真实而灵动的女性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