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考察失地农民与媒介的关系,则必须引入媒介素养的概念,较高的媒介素养有助于失地农民获取更多的非金融性资产;媒介可以缓解和调节失地农民在身份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媒介素养水平与失地农民就业机会与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媒介组织必须形成合力,提升失地农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培养失地农民理解与评价媒介的能力,提升失地农民参与媒介的水平,以解决其可持续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现行低标准、不全面的补偿安置机制及不健全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无法恢复被安置者以往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如何让失地农民的生计可持续,是一个现实而重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所引发的失地农民问题直接面对的就是可持续生计问题,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还落后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变迁,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才能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4.
农户生计可持续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影响农户生计可持续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关系到农户的持续增收致富,也决定着新农村建设是否可持续推进。本文以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农民生计方式变迁的剖析,对影响农户生计可持续的一些决定性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为农户可持续生计策略的选择和生计发展,以及扶贫开发等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从媒介使用、媒介认知、媒介评价以及媒介参与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失地农民群体不容乐观的媒介素养现状,提出了提升失地农民媒介素养的基础途径。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和基本条件,对农民而言,土地具有三种基本的社会功能:即提供就业岗位、获取经济收益、基本生活保障。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必然。尽管各地政府在征地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许多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仍无保障,由此产生了诸如征地补偿标准低、补偿安置不完善、再就业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失地农民问题。由此,立足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考虑,建议政府政策思路重点放在土地的"功能性替代"上,通过制定合理的补偿和增收机制、构建再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系统性方案设计,最终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7.
确保禁渔退捕后渔民生计的顺利转型,是保障洞庭湖区禁渔工作实施、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前提。可持续生计框架为退捕渔民的生计转型提供了重要思路。本研究基于洞庭湖区实地调研,从内外部因素分析渔民生计的脆弱性环境,从人力、自然、物质、社会、金融和心理6个方面构建生计资本体系,分析渔民的多样化生计策略,重构渔民可持续生计框架,并从改善渔民生计资本、完善政策落实机制、改善渔民生计策略、提升渔民抗风险能力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其宗旨在于培养理性的媒介公民。科学的媒介素养测评是界定、评估、推进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文章聚焦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问题,运用综合性文献研究法,批判性地分析了国内外媒介素养测评框架研究现状,包括讨论了国外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的“能力、过程、目标”三大研究导向,归整了国内媒介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框架研究类型和群体媒介素养测评研究态势。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应注重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认识媒介素养范式变迁的要义;理解元框架设计的意义内涵;回应全媒体时代媒介生态诉求;超越方法单一的研究偏向;凸显本土考量的文化适应性,从而构建“契合时代,立足本土,融通世界,表达中国”的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这种测评框架是“元框架”意义的框架,能从根本上体现框架建构的学科性、时代性、本土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黄河水源涵养区的高寒草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于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但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对生态产品的无偿占用导致牧区畜牧产品对生态产品的竞争和侵占,其结果为生态退化和生计衰微.该文以历史的视角,用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了甘南牧区牧业生计的脆弱性,并引入生计可持续力函数(FSL)来定量分析了生态补偿的可行性,得出生态补偿扩展了牧民的生计资产五边形图,进而提高了牧民生计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的教育需求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传兵 《成人教育》2013,33(7):43-45
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拥有的农业生产技能已失去了意义,加之部分失地农民缺乏可持续生计安排,文化素质和其他劳动技能较低,参与择业竞争的能力较差,再就业相对困难,这使得他们渐渐陷入"新贫民"困境。新型城镇化改变过去片面追求城镇规模扩大、空间的扩张,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失地农民的发展权。为此,政府加大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扶持力度,唤醒失地农民的自我教育意识,建立失地农民内在的发展动力机制,以满足他们提高生活质量、融入城市生活以及个人创业的教育需求,从而维护其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根据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设计了闽江源流域农户生计资本指标,实地调查了13个村260个农户,结果表明:闽江源流域周边农户的生计总资本增加,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增加,自然资本减少,社会资本变化不明显;农户对自然资本依赖性较高,现有的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只有建立多样化、差别化的森林生态补偿方式和配套政策,才能有效提高农户的生计资本能力,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日益受到关注,但他们的媒介素养现状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东南沿海著名侨乡——福清市为例,调查外来工子女对媒介的使用情况及媒介素养程度,由此提出提升外来工子女媒介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失地农民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农民失地后的生活状况。对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的实地调查表明,失地农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感到不满意,收入问题已成为制约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最关键因素。同时,失地农民的社交和休闲等高级需要不敏感,工作环境不理想。因此,需要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率,提升他们的需要层次,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以改变征地对失地农民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莉 《台州学院学报》2013,(4):73-76,80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和普及,大众传媒对农民生产、生活及思想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浙江临海农村地区媒介使用情况来看,该地区大众媒介资源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民媒介接触从单一走向多元。农民媒介接触虽多元化,但媒介素养现状仍不容乐观,需政府、媒体及农民自身多方合力共同推进提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所带来的必然产物。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并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成为社会中新的弱势群体。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深入挖掘我国农村征地中存在着的一些典型问题,系统探讨通过何种途径来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开辟新的路径,对于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视野下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书琴 《成人教育》2008,(11):34-35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成了失地农民,其就业困难和生活艰难令人堪忧,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就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及相应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根据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将生计资本加以拓展,引入"信息资本"的概念,对丽水市异地转移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加以研究。结果表明,异地转移农户生计资本具有一定的不可持续性,而要促进异地转移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就要在政府"异地转移"扶持政策支持下,以人为本,辅之各方力量,努力减少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是当前的社会问题之一。制度供给的滞后或超前、制度消费的情况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失地农民现象在目前的"问题化"。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应从源头做起,在宪法中明确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同时提高、拓宽征收补偿的标准及范围,探索以保障换土地的新型失地农民补偿方式,并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实现农民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失地农民也随之增加,然而在对我国失地农民进行利益补偿的机制中却长期以货币补偿为主,忽视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造成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缺乏保障等不良后果。为提高失地农民素质,增加其就业和市民化进程,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结合对天津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的调查,提出应在失地农民补偿机制中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出加大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政府履行相应的教育培训职责,改变教育内容、方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