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入说质疑     
王力先生根据中古去、入声字在上古的用韵现象、中古某些字的去、入两读现象及谐声字中的去、入谐声现象得出的上古有“长入”声调的提法值得质疑,理由是:一,根据中古去、入声字在《诗经》用韵和《说文》谐声等材料中的使用比数及入声与平、上声的关系看,长入说的论据并不充分。二、无论是《诗经》用韵还是《说文》谐声材料都表明去声与平、上声的关系要比与入声的关系密切得多,长入说只注重了去声与入声的关系,而没有正确对待去声与平、上声的关系。三、在汉语语音史中,相配的入声韵与阴声韵发展到入声韵消变为阴声韵时,两者对应的韵母中必有一部分不能完全相同;调类相承的同音音节,其韵母的发展结果一般也是相同的。而“长入韵”发展到中古消变为阴声韵后与其原所配阴声韵的中古音韵母一一相同,这说明它在上古不是入声韵而是阴声韵。  相似文献   

2.
《琼林雅韵》的编著适应了明代中叶逐渐兴盛的南曲的创作及演唱需要。这部韵书平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依然存在,入声派入三声,其语音上的特点既不同于正宗北曲韵书《中原音韵》,也不同于正宗南曲韵书《洪武正韵》,颇有些不南不北的味道。这是由入明之后处于上升阶段的南曲积极吸收北杂剧的成份,进而演化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南北合腔(套)所决定的。这种新的戏曲形式用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入声字的处理上:入声字既可单独押韵,也可与平上去声通押,运用灵活。《琼林雅韵》平声不分阴阳,而又入派三声正是这种南曲用韵的记录和反映,因此它是一部南曲曲韵专书。  相似文献   

3.
兰茂《韵略易通》阳声韵配收的入声,可推测出许多韵母读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母读音存在不同之处,这些异读在现代云南方音中部分仍有保留,体现出了兰书韵母系统在充分承继中原汉语特点的同时,又记录了云南方言的实际情况,揭示了汉民族共同语韵母系统继《中原音韵》之后的发展规律,也让我们看到此时云南方音的逐步形成及独立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省明代正统年间(公元1442年)声韵学家兰茂的《韵略易通》是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第一次用“早梅诗”把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归并为二十,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这二十个声母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二十个声母的前身。其功绩在我国语音发展史上是永垂不朽的。  相似文献   

5.
同音字表 说明:1、本表先以韵母分类,再以声母分类,后以声调分类。顺序依语音统一节的声、韵、调 2、鉴于调型符号不易区别,本表声调一律以调类顺序号标注。 3、字下加点号者为中古入声字。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都是这么归的。自金国在北京建都以后,国势日强,宋王朝迁都杭州,偏安一隅。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向北京。元、明、清三代都在北京建都,汉语的发展必然形成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趋势。元周德清在总结元曲的韵律的基础上写出了《中原音韵》,明确地指出了汉语声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已经变成近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了。其分化的规律是:清声母的平声字归入阴平,浊声母的平声字归入阳平;清声母的上声字仍为上声,浊声母的上声字归到去声里去了。入声的韵尾-b-d-g脱落,按声母的清浊和韵母的不同情况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形成了汉语的新的的声调系统。到了今天现代汉语,这个系统已经相当的稳定了。  相似文献   

7.
邝露是明末南海杰出文人.邝诗用韵,古体诗分为18部,其中舒声13部,有一定比例的上去通押现象,用韵较宽;入声5部,保留了完整的一p,-t,-k韵尾.近体诗分为16部,用韵规整,也有出韵、借韵现象,同时存在一些特殊韵字.  相似文献   

8.
兰茂《韵略易通》声调系统顺应中原汉语声调的历史发展主流,又记录了明代中期云南方言实际语音。平分阴阳,只是前清后浊,前阴后阳次序还不统一;受《洪武正韵》影响,入声独立存在,并配阳声韵,之后韵书则配阴声韵。兰书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实际语音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的历史变化和差异。  相似文献   

9.
余闻上古鸿蒙始辟,人物初分,惟语言音声而无字,及乎中古,庖牺苍颉法象乃有文字,以通音声。沿至后世,文字虽备,其如随方语异,音韵差殊,则“字母之法”,“声音立学”不得不讲而折衷,归之正声正音而后已也。所以梁、隋以来,名公著作有《韵谱》《切韵》《类编》《玉篇》等书,而韩氏复并为《五音集韵》《篇海》  相似文献   

10.
兰茂《韵略易通》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实际语音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的历史变化和差异。其声母系统与《中原音韵》具有一致性,充分承继了中原汉语的特点,其《早梅诗》代表着明代音系的声母系统。在中原汉语声母链中,兰茂声母系统承前启后,体现了从中古音发展为近代音相互连贯的承传关系,兰书反映了《中原音韵》之后汉语语音的进一步演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韩愈古体诗用韵情况的考证,归纳出阳声韵(赅平上去)15部,入声韵11部,阴声韵(赅平上去)11部;还与同时代诗人白居易古体诗用韵情况进行比较,发现韩愈用韵不如白居易宽。此外,还发现韩、白诗中“浊上叶去”的例证,说明“浊上变去”的现象在韩、白时代已露端倪。  相似文献   

12.
古入声字的识读,是学习古汉语、掌握近体诗格律的关键。这里介绍古入声字识记法之一,即通过古四声歌诀识记。前人王鉴曾作《四声纂句》,旨在将汉字按中古四声辑成四字成语,以助辨识。今仿其例编成为古四声歌诀如下,计40句,有心者稍加浏览,不但可以迅速记住40个入声字(每句末字),而且还能对一些中古平上去声字有所了解。歌诀如下: 河海未测,官场势恶,朝野俱寂,明捧暗克。依草附木,钩腿斗角,垂死挣扎,无可救药。 仁美睡觉,忠保御敌,兄弟恕目,相翦大急。挥手告别,超本背末,无祸自福,为善最乐。 兰紫桂白,梅有傲骨…  相似文献   

13.
“古词遗存”是指内蒙古西部方言中有些词语直接承袭中古汉语词义,但普通话中已不使用这些词语,如甚、舁、仰尘、夜来、瓯、钵等。“古音遗存”是指内蒙古西部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字。  相似文献   

14.
1 《洪武正韵》成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由乐韶凤等人奉敕编撰。全书十六卷。平上去三声各分二十二部,入声十部,共七十六部,根据刘文锦的考定,《正韵》共有声母三十一。对照三十六母,非敷混,知照混,彻穿混,澄床混(床母一部分又与禅混),泥娘混,共少五母。对于这样一部规模较大的官修韵书,在近代  相似文献   

15.
陈澧的今音学研究影响很大,其今音学研究的方法、结论主要体现在《切韵考》一书中.陈澧考证《广韵》反切的方法为“系联法”,通过对历代反切以及《广韵》反切的了解把握,确定了其研究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利于陈澧对声类、韵类的归纳分析,然而在《广韵》中,也还有很多与其原则方法相龃龉的情况.陈澧使用反切系联法将《广韵》切语上字分为40类,反切下字分为311类,得出既不同于中古36字母,又不同于平水韵206韵的声韵类系统,使人们对《广韵》的声韵类系统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进一步认识切韵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音韵学及音韵研究的重要观点和看法,对于全面深入了解古代音韵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韵》是北宋早期的一部声韵与训诂并重的韵书,它是在隋代《切韵》的基础上增修而成的。现在《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其中保留了三千八百七十五个反切小韵,对研究古今语音变化和审定古典作品正确读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重点对《广韵》里零声母与m声母的反切之字的收集与整理,归纳出零声母与m声母的变化规律,为今人阅读古书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唐代长安话有五个声调,其特点:阴平调低平;阳平调低升;上声调高平,音长短;去声调次高平,音长长;入声调为促调,有[-p]、[-t]、[-k]三种韵尾。《切韵序》“秦陇则去声为入”是指因部分去声字在六世纪末的秦方音中还未完全消失[-t]尾而产生的局部相似现象,到八世纪“去声为入”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长安话声调间的差异表现在音高、音长两方面,音高和音长共同起着区别声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二 天水方言的韵母 n本文第一部分对天水方言声母的发音特点已作了描述.根据一般常识,声母的变化要影响到韵母,尤其是韵头.有关声母影响韵母的例子前一部分已列举到,这里不再重复.这部分仍采用比较分析法,归纳出天水话和北京话的韵母差别,共八条,排列顺序续接声母部分.文中除对天水话和北京话作共时的比较外,有几处还与中古音近古音作了历时的比较,以寻求天水话和北京话差别的根源.有些差别反映到古音中也是细微的,因此在对有差别的韵母归纳类型时少不了要用到古音的摄等开合声调概念,个别的还得指出声纽,有繁有简,以能区别为原则.其中摄等根据邵荣芬《切韵研究》一书中的“切韵音节表”对韵母的分类和术语,近古音采用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一书对韵母音值的拟构.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代表近古音的《中原音韵》音系简称为“中原音韵”,又由于该术语多出现在以下诸表格中故其上引号也省去.  相似文献   

19.
丁邦新《与中原音韵相关的几种方言现象》一文认为与影喻对立的疑绝对是极少数的例外,是周氏方言的偶尔流露,中原无η-,这一说法欠妥。本文指出对立的疑并不是例外,这种对立与周氏方言无关;周德清不但未将自己的方言搀入中原音韵,反而把它当作正语的对象,周氏著述《正语作词起例》的目的之一是为操非中原之音特别是江西的作家、习作者、演员创作与演唱元曲提供语言规范、矫正方音;周氏的“音韵无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和“然乎吸言语之间有入声之别”两句话,指的不是同一个语音系统。  相似文献   

20.
汉字四点底,指的就是“煮無燕馬羔……”字下的四点——“灬”。四点底在《中华大字典》里作为一个汉字收入,音biao,释为“烈火也”。这是引自《类篇》的解释。然而该书又引《集韵》、《正字通》的解释说,是“火”字的变形。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想去考释“灬”这个字是“烈火”的biao,还是“火”字的变形,我们只想把它作为汉字的一个构件,探讨它的来源及发展变化,使人们对它有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