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数学建模的过程以及多年来我们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外问题求解相关理论的思考,构建数学建模过程的系统模式.模式刻画了网络环境下数学建模过程的外显求解行为和内隐认知活动,填补了网络环境下数学建模过程模式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弘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的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发展的过程。本文针对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过程,探讨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策略,并进行实验研究。一、数学认知发展过程及其一般模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发展过程,是新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相应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过程。曹才翰教授把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输入阶段、相互作用阶段和操作阶段。我们参照曹教授的三个阶段,并依据数学认知结构理论、心理学、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相关研究把学生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数学教学改革的需求,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及综合应用能力,必须加强数学建模教学.从学生数学建模认知过程的研究入手,对数学建模一般认知规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不断提高数学建模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情境认知理论的影响下,信念被认为是个体与社会文化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研究表明:信念是影响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国际数学教育学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学习者的信念对认知过程及其行为的调节作用,而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数学信念也成为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数学信念的内涵、学生数学信念的模型及其成分、学生数学信念系统的性质等等,这些都是目前国际上学生数学信念研究所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当前,科学模型的建构主要有要素取向、行为取向、认知取向和建构取向四种不同的研究取向。要素取向侧重模型建构的要素解析,行为取向关注模型建构的外显认知行为,认知取向注重模型建构的内在认知行为,建构取向强调模型建构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尽管这些研究取向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模型建构的特质,但建模的认知机制尚未得到有效揭示。鉴于此,本文建构了问题表征取向的科学建模理论,包括抽象表征、赋值表征、图像表征三个外部表征和知识表征、方法表征、数学表征三个内部表征,并得出以下启示:科学建模理论要兼顾理论性与可操作性、兼顾外部表征与内部表征、兼顾静态性与动态性。  相似文献   

6.
数学建模能力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解决复杂问题的必备能力,也是我国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重点关注的数学核心素养。新课标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分别提出“模型意识”“模型观念”“数学建模”三个关键词,为数学建模素养培育指明路径。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建模教学与评价成为了一项紧急且艰巨的任务。本研究基于新课标理念与要求,设计测评工具,对全国5个城市1428名中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展开调查。基于三重编码体系,研究分析了我国八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整体水平及特征,为未来各学段的数学建模教学与评价提供实证依据。研究发现:学生尚不能适应开放且真实的数学建模问题;学生缺乏对数学建模过程的完整认知;学生建模能力的性别差异受建模过程的推进影响;学生具备创造性解决数学建模问题的潜力。基于此,研究对未来的数学建模测评与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归因理论的相关理论成果,分析了个体行为的认知基础,提出了个体行为的完全归因概念并分析其要素与过程.为增进个体行为的完整性和应用性,进一步给出了个体行为完整归因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个体行为在时空环境的连续性以及心智环境的复杂性,并将归因的推断与归因效果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个体行为的归因认知过程进行了完整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认知弹性理论是一种关于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习得与迁移的学习理论,对指导高师数学建模教学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基于认知弹性理论,高师数学建模教学应采取如下教学设计策略:对数学建模方法实施多角度表征与多维分析;实施数学建模方法与现实情境问题的相互交叉;逐次分化与综合贯通相结合;运用认知弹性超文本构建数学建模方法体系的立体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优化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变式思维贯穿始终.变式能够从不同视角把握问题的本质.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是数学建模的核心阶段.在该阶段,数学变式的作用体现得尤为充分.在"地面搜索模型"的建立与求解过程中,变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口语报告分析方法和专家—新手比较方法,对数学建模成绩优秀的高三学生(简称优生)与数学建模成绩一般的高三学生(简称一般生)数学建模的认知特点进行比较研究,在研究范围内和条件下获得以下结论:优生与一般生在数学建模的问题表征、策略运用、建模思路、解题结果及求解效率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具体表现为:(1)在数学建模问题表征的方式、广度和方法方面:二者均采用符号表征方式和方法表征方式,但优生更多地采用机理表征方式;优生倾向于进行多元表征,一般生倾向于进行单一表征;优生倾向于运用循环表征方法,一般生倾向于运用单向表征方法.(2)在数学建模策略运用方面:优生倾向于采用平衡性假设策略,一般生倾向于采用精确性假设策略;优生倾向于采取样例类比构建策略,一般生倾向于采取即时生成构建策略;优生倾向于运用即时监控策略,一般生倾向于运用回顾监控策略;优生倾向于运用理论推演检验策略和直觉判断检验策略,一般生倾向于运用数据检验策略;优生倾向于运用假设调整策略和建模方法调整策略,一般生倾向于运用模型求解调整策略.(3)在数学建模的思路、结果及效率方面:优生数学建模口语报告比较简略,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较强,问题分析深入而透彻,思路多元、快捷而灵活,对数学建模方法的使用表现为启发搜索,获得数学建模正确(合理)结果的次数较多,求解效率较高;而一般生数学建模口语报告比较繁杂,语言表达缺乏内在逻辑联系,对问题的分析浅表而模糊,建模思路单一、迟缓而刻板,对数学建模方法的使用表现为盲目搜索,思路定势和错误总次数较多,求解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法,对湘教版和人教A版普通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教科书数学建模内容从内容分布与呈现、情境—问题、建模过程、信息技术使用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两版教科书都以专题形式呈现数学建模内容,问题背景比较复杂、问题类型均为开放式,建模过程注重问题分析和模型建立、关注模型检验,信息技术主要应用在模型建立与求解和模型检验环节。湘教版4个建模专题与三大主线相融合,突出数学建模过程的一般性和案例的示范性,问题情境较为丰富,问题表述形式多样,信息技术软件选择具有开放性;人教A版1个建模专题与统计相联系,突出统计建模案例的示范性和对建模选题做题的指引性,问题情境与科学问题相联系,信息技术软件操作具有示范性。基于此,提出教科书使用建议:一是用好教科书中数学建模专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组织好课题研究活动,发挥师生能动性。  相似文献   

12.
13.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模式识别的研究视角,可以分为基于数学解题认知过程与解题策略角度、基于"归类"的视角、基于数学问题解决中模式识别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的视角等,具体研究领域涉及几何解题中的视觉模式识别、几何问题解决中的模式识别、解代数应用题的认知模式、数学建模中的模式识别等.由于在知觉领域与问题解决领域"模式识别"的表述存在一定的混乱性,将基于数学问题解决的模式识别界定为:当主体接触到数学问题后,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某数学问题图式相匹配的思维与认知过程.并进一步通过其与"归类"的区别与联系、与"化归"的区别与联系使"基于数学问题解决的模式识别"的概念得以澄清.在范围上,把问题解决中的模式识别界定为一种思维过程的阶段或者思维策略,认为它是解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解题的全部.对于未来的展望,期望系统的理论研究、期望对学生问题解决中模式识别的认知过程与机理的实质性的研究以及对学生问题解决中模式识别的教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The current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formal model of typical and atypic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echanisms of mutualism and resource competition. The mutualistic network model is extended with the dynamics of competition for limited resources, such as tim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proposed model generates patterns that resemble established phenomena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 positive manifold, developmental phases, developmental delays and lack of early indicators in atypic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regression, and “quasi-autism” caused by extreme environmental deprivation. The presented modeling framework fits a general movement towards formal theory construction in psychology. The model is easy to replicate and develop further, and we offer several avenues for future work.  相似文献   

15.
结合认知理论和系统控制理论,构造了一种面向数学概念理解差错的观测分析模型,建立了对平面向量概念体系的理解进行实证研究的观测分析流程.通过对平面向量概念理解差错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数学概念学习中的理解差错,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类是概念模板差错,另一类是认知过程差错.基于观测分析,提出了改进设想:概念的表述;在练习中理解;重视教学的整体性;加强相关学科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远程教育个性化服务系统行为特性以及用户学习活动中涉及的行为属性基础上,对普通Petri网进行基于属性抽取与整合操作的扩展,针对个性化远程教育系统建立基于扩展Petri网的形式化模型.从模型特性分析结果,它符合个性化学习活动特性和要求,能有效体现系统个性化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17.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describe a participating student’s (Carol’s) distributive partitioning scheme and operations along with Steffe’s and his colleagues’ studies about children’s constructions of fraction knowledge as a particular model of mathematical learning. Analysis of Carol’s mathematical behaviors indicates that an operationally common mathematical behavior (distributive partitioning operation) was revealed in various mathematical problem situations such as fraction multiplication, fraction division, and multiplicativ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fractional quantities. It both provides a rationale for why becoming versed in one mathematical subject could facilitate working with another mathematical subject and also implies the necessity of describing and defining students’ mathematical behaviors from an operational view of knowledge, which might lead to building foundations of a substantial cognitive map for students’ mathematic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数学建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建模及竞赛分析数学建模在学生素质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影响,阐述了数学建模训练是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必要的训练和准备的观点,说明数学建模对学生的影响是质变的过程,参加过建模训练的学生必定是“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describe a participating student’s (Carol’s) distributive partitioning scheme and operations along with Steffe’s and his colleagues’ studies about children’s constructions of fraction knowledge as a particular model of mathematical learning. Analysis of Carol’s mathematical behaviors indicates that an operationally common mathematical behavior (distributive partitioning operation) was revealed in various mathematical problem situations such as fraction multiplication, fraction division, and multiplicativ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fractional quantities. It both provides a rationale for why becoming versed in one mathematical subject could facilitate working with another mathematical subject and also implies the necessity of describing and defining students’ mathematical behaviors from an operational view of knowledge, which might lead to building foundations of a substantial cognitive map for students’ mathematic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