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繁荣农村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中小水电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份,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加快农村水电现代化建设步伐,就应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作指导,以现代技术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农村人口比例较大的国度里,“三农问题”是个不能绕开的弯。不解决“三农”问题,就根本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根本”。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依靠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不仅需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而且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本篇文章从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一)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趋势:(二)农村教育在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接着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小城镇的建立、农民造城、重视农民教育等方面分析,建议城乡一体化的一些实施对策;同时,提及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出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意味着中国现代化即将实现。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做出了全面、科学的部署,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完成,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我国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吕娜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7):116-11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它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滞后的城市化水平是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因此,加速城市化是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田姝婷 《中国科技信息》2005,(23B):70-70,87
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说是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但在近两年来却出现了“民工荒”,本文从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城市发展建设、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等几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调控作用的发挥,以及我国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将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是中国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龙头,城市现代化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确立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家信息化正在从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各方面、各层次展开和深化。显然,区域信息化不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是走“以城市辐射农村,以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于是,城市信息化就成了区域信息化的核心和龙头。另一方面.我国在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日益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城市信息化建设可归类为四大部分。  相似文献   

8.
《科学中国人》2023,(4):68-73
<正>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彻底改变农村行路难的问题,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全国各地的“村村通油路”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相似文献   

10.
《华夏星火》2021,(1):6-8
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1.
王凯  庞震 《未来与发展》2023,(10):50-55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党中央以“共同富裕”作为与“小康社会”相衔接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奋斗目标。以2013—2022年1 398篇共同富裕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呈现总体样貌,以揭示其研究主体,探索研究热点,明晰演进脉络,追踪研究前沿,以期为对未来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说是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但在近两年来却出现了“民工荒”,本文从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城市发展建设、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等几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调控作用的发挥,以及我国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将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是中国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公路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农村公路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交通工作的重点,解决好农民的出行问题、是公路交通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将其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农村,体现在“新”字,而农村劳动力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建设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15.
《科协论坛》2005,20(4):29-30
云南是农业大省,77%的人口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云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近年来,我会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三农”工作大局,按照省科协“六大”提出的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工程”的要求,以农村为重点,突出抓好对农民的科普教育,把农村科技培训放到科协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跨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央已把“三农”问题置于全党工作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传统的农业科技培训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知识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子政务建设的精神和“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化的新路子”的要求,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保障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促进政府服务和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北京市在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历经了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全面完成了政府上网工程,建成“首都之窗”政府网站群,以及一批应用系统已相继开通等发展阶段之后。  相似文献   

18.
罗伟  佟敏 《科协论坛》2006,21(4):32-34
“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支撑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农村涌现出了一批依靠科技带头致富、发挥科技示范作用带动群众致富的“先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深入贯彻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市科协于日前深入基层,对农村“双带”示范型科技人才队伍开展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周长春 《科学中国人》2006,(12):120-121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之年。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在了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空巢”群体——农村留守孩子。这些孩子在缺少父母引导、关爱和教育的情况下,面临着许多社会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学习和生活,也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我国"三农"转变特点及现代农业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当代中国“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转变特点的基础上,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需要进行了阐释,提出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