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嵘《诗品》序说:“陈思为建安之杰。”曹植的诗歌在其文学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曹植就是以他的诗歌而著称于世的。曹植的诗歌创作,交织着慷慨之情和悲愤之情。他的大部分诗歌叙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他以深沉浓重、浑厚委婉的抒情歌喉加入了建安时代“慷慨悲凉”的文学大合唱,赢得了当时及后世人的敬仰和崇敬。  相似文献   

2.
论曹植对中国诗歌的三大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植长于五古,并以众多的数量、上乘的质量,确立了五言诗在诗坛的牢固地位;曹植长于抒情,并以强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精湛的抒情手法,结束了中国诗歌在抒情、叙事间的左右摇摆而一头扎向抒情一途;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一改中国诗歌素质简朴的诗风,确立了中国诗歌“U二美”的美学定位和质杉杉、情并茂的发展道路。这三大贡献,奠定了曹植“一代诗宗”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3.
刘宋时期诗风大变,被称为“诗运转关”,汤惠休是此期的殿军。他学习吴歌、曹植、楚辞而新变,以“缘情”的文学本质论和“芙蓉出水”的诗学观念,引领诗坛向重视情感、自然平易方向转变。汤惠休完成了诗歌的世俗化历程,是宫体诗的先驱,是齐梁诗歌句式定型的促进者;而作为僧人,他又是释子作艳辞的先驱,是僧俗以诗交友的典范。汤惠休诗韵波及后世,历千载而不衰。  相似文献   

4.
陆机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出发探讨了各类文体的特点,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论点。他是鲜明举起“诗缘情”大旗的第一人,也是古代文论中对情感的关注由外在功转向文学本体的第一人。在此前,对感情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不明晰的。《尚书·尧典》云:“诗言志”。当然“志”的本义也包含情感的内容,情与志不是绝缘的。在而在集权专制的社会里,往往偏重从功利出发去解释“志”,文学成为“言志”的工具便是艺术的必然。这样,“诗言志”不仅限制了诗表现情感的疆域,而且还  相似文献   

5.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曾封陈王。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以诗为主,散文也颇为出色。曹植诗以五言为主,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钟嵘在《诗品》中对曹植的评价为:“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益今古,卓尔不群。”极尽溢美之词。在建安和曹魏前期诗人中,钟嵘对曹植的评价可谓高矣。  相似文献   

6.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地位。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既具有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风,兼具慷慨雄劲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风格“便娟婉约”: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其诗风前期豪放刚健,后期深沉悲凉。本文从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对作品风格具有决定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三曹”诗歌的风格和差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鱼山空中听梵”的逸话,使许多学者带着禅释的眼光品析曹植的诗歌;“游仙访神”的诗篇,引领众多文士抒写子建诗歌的道情仙趣。以此为尚,曹植诗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曹植诗多处涉及佛、道精神,然而他本身却并不妄佛佞道,仅把此作为文学或某种情感借以参照的对象来看待。本文仍以子建诗的释情道趣为本,探索其诗歌中所体现的文人化佛道精神。  相似文献   

8.
曹植的人生在前后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前期的曹植是一个志得意满,风流自赏的翩翩公子,后期的他则在无尽的苦闷中挣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苦闷的生命体验必然要在曹植的后期诗中反映出来.但由于各种原因,曹植的后期诗较少直接抒发苦闷,而更多采取了兴以抒情,比以抒情,托寓抒情,反衬抒情等多种方式委婉曲折地抒发苦闷之情.正是这些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使得曹植后期诗内蕴丰富,怨而不怒,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不但提高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的艺术水平,也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9.
曹植作为“建安之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成就的取得和他对以前文学的接受分不开。从曹植对诗骚继承和创新这一文学接受角度,分析了曹植诗歌在创作中对诗骚的继承和创新。这种继承和创新主要包括:曹植诗骚创作精神的继承;曹植对《诗经》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创新;曹植对楚辞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创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音乐性即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所具有的跟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诗歌语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并通过声音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以打动人心;在内质上,则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是诗人情感、情绪的声音显现形式。诗歌的音乐性,首先应视之为诗的内在素质,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因素。“诗言志”“诗缘情”,诗歌抒情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诗歌必有与之俱来的音乐性,即诗歌的抒情性决定了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声律化的特点。我们知道,人们情感的抒发,要用一种既不是叙事也不是论说的抒情语体裁形式…  相似文献   

11.
曹植是建安时代杰出的作家,他的文学天才为古今学者文人公认,其诗更“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然而人们对曹植诗歌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仪以风格特色论,有的称其豪逸,有的称其悲惋,而钟嵘在其《诗品》里则称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前人的评价自然有其精妙处,然多极简括,如对曹植诗何处悲怨,何时豪逸,如何“情兼雅怨”等问题,尚乏具体深入的审美分析。本篇试通过曹植前后期诗的比较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活动中,沈约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是沿着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一诗学思路的,他把情感和审美形式看作文学的本质属性而又更侧重于情感表现形式上的审美要求.在沈约的文学观念里,其所强调的"情"是作家内心丰富的自然真切的各类情感、意绪、志趣,是反映作家独特才性的情感、思想,是凭借文采、音韵等审美要素审美化了的情感.而词采、音律等审美要素则又应当是本于情感之自然抒发的词采、音律.  相似文献   

13.
"太康之英"陆机在其《文赋》中首次从文学本体角度,提出"诗缘情"的创作理念,并且与其理论相对应,冲破儒家传统的"诗言志"规范,在诗歌创作上抒发了个人独特的忧生悲情,开创个性化抒情新风气,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是与传统"诗言志"相对的诗学理论,它体现了古典诗歌的抒情特质.20世纪以来对"诗缘情而绮靡"的研究主要围绕"缘情"、"绮靡"的含义以及"诗缘情而绮靡"说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诗论中的地位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于继承中有所创见.但对"诗缘情而绮靡"说尚缺乏系统全面的专题性研究,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与其在诗歌发展史程中的地位颇不相称.  相似文献   

15.
《原诗》的诗歌特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特性是什么呢?自《尚书·尧典》始,就有了“诗言志,歌咏言”的说法,把表现诗人的志向、怀抱看作诗歌的特征。到西晋的陆机,他在《文赋》里又提出了“诗缘情”说。“诗缘情”的提出,并不与“诗言志”相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唐代的孔颖达甚至把它们看作是一致的。他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缘情”说的出现是对诗歌特征的进一步把握。在这以后,中国诗歌界一直把言志抒情看作诗歌的特征,并把它当作中国古典诗歌重表现的标志。 “言志抒情”说虽然也讲志、情是诗人从自然客观事物的感受中获得的,也重视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与人的情、志的联系,但其重点不是强调诗人对客观事物的逼真反映,而是强调诗人感情的真实抒发。所以,它也存在缺陷。第一,因为感情也还有一个受立场、观点支配的问题,因此,并不是一切出自真心的感情都能创造出真实反映现实的作品,而且,感情还受时代环境的支配,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感情必然带上时代的色彩。第二,由于只强调诗人情感的真实反映,这也给唯心主义者留下了发挥的余地,他们往往把“志”与“情”架空,把“志”“情”看作只是个人主观性情的同一语,如“公安派”、袁随园提倡的“性灵”说便是如此。而且复古主义者也讲“言志抒情”,但他们的志、情却是以古人  相似文献   

16.
陆机冲破了儒家正统文学观念--诗言志”的严重束缚,高度概括,总结了建安,两晋以来诗歌向抒情化,形式美方向发展的艺术规律而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是具有深厚美学意义和崭新审美思想的新文学观念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对六朝浮艳文风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继曹丕《典论》之后的系统而完整的文学理论专著,广泛地论述了文学创作方面的许多问题。在论述诗歌这种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体裁时,提出了“诗缘情”的著名理论,向儒家“诗吉志”的文艺观提出了挑战,更好地揭示了诗歌的瘁质特征,“鲜明地表现了文的自觉。”  相似文献   

18.
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不愧为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在曹植一生追求理想并屡遭失败的过程中,他面对骨肉相残的现实所表现出的或顺从权势,或抗争灾难,或沉溺痛苦,或超脱尘外,以及任性而行和持性而作等矛盾对立是其诗歌"骨气奇高"特征的具体体现,而他的诗大都词采华茂,语言精炼,情感热烈,慷慨动人,代表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而形成这个特征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儒家思想和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以抒情言志为主体,<诗经>已表现了喜怒哀乐等情感;周代有"诗言志"之说.<诗大序>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要求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义",使儒家"温柔敦厚"诗教成为古代文论的重要原则.屈原是第一个明确诗歌抒情功能的诗人.汉代乐府和古体诗把严肃的人生主题引入抒情领域.魏晋南北朝抒情开始朝向人本,建安时代是诗歌由言志到缘情的历史转折点,太康时期陆机以"情"为本质的"诗缘情"说应运而生.唐代诗文"缘情"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宋代继承了其传统但心态更为冷静.明代李贽对"缘情"有进一步的发挥.清中叶,"性灵派"袁枚和其外围黄仲则等,使古典诗论从偏向社会理性回归了人道关怀和个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剑”在曹植现存的80多首诗中,一共出现约10次。其运用频率虽不算高,但由于它总是在诗人抒情最强烈的地方被运用,在诗人生活中遇到极大挫折的时候才出现,因而它所蕴含的意义和所表达的内容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探讨“剑”在曹植诗中的意象效果,不仅是认识其诗歌创作审美价值的重要一步,由此向前,我们还会更形象、更具体地了解曹植及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