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流域水资源承担着我国北方最大的水资源供水任务。但随着水源污染与用水浪费等现象的加剧,黄河流域水资源岌岌可危。该文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水源总量、水质情况与利用情况等现状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探究其主要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作出一个科学的规划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4,(1)
正[导读]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发现,气候变暖加剧了西北高山区冰川的消融,改变了水资源的构成,加剧了干旱区水资源的不确定性,水资源管理亟待更新思路。专家建议亟待更新水资源管理思路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发现,气候变暖加剧了西北高山区冰川的消融,改变了水资源的构成,加剧了干旱区水资源的不确定性,水资源管理亟待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亮广  梁虹 《资源科学》2006,28(2):22-27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贵州省为例,分别选取全国和湖北省为参照区,进行了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而得出,贵州省水资源总量虽相当丰富,但受喀斯特发育的影响,其实际的水资源承载力并不高。水资源总量上,相对全国和湖北省来说,贵州省的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和GDP量都远远超过其实际的人口数和GDP量;但水资源利用量上,贵州省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远低于其实际的人口数,处于严重超载状态, 而可承载的GDP量又远高于其实际的GDP量,处于相当富余状态。在水资源总量相当的情况下,一般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低于非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利用量可承载的GDP远高于其实际的GDP量;与非喀斯特地区相比,在一定时间限度内,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会有更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4.
分析灵武市临河中型灌区现有水资源总量及开展灌区建设需要的水资源总量,阐述灌区现有水资源与项目建设需要的水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为现有水资源是否满足项目建设需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治理水资源污染的技术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用水量也急剧增加,污水的排放也相应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污染。水资源危机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本文针对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基本情况,分析水资源污染的源泉,探讨如何保护和治理水资源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地球上任何生物维持生命运动的必要源泉。虽然地球上水资源总量丰富,但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却很少,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须从学生时代抓起。本文通过分析中学生水资源利用现状,对中学生应如何保护水资源提出几点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大流域的水资源分布情况,统计了广西水资源总量、水资源产水模数、产水系数等参数以及近5年来广西区各大流域的降水深、降水量、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变化的情况,统计结果表明,广西区水资源量受降雨量的影响较大,2004年的水资源总量只是2001年水资源总量的2/3,广西的防洪抗汛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8.
《云南科技管理》2010,(4):97-97
<正>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人们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程度越来越高,世界正面临着水资源日益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严重局面。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和水污染加剧,水  相似文献   

9.
延边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82.1%。本文根据延边州水资源总量、可利用水资源量以及水资源需求总量,进行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估算承载能力,并提出减轻水资源承载能力对策。为保证延边州城镇化发展水需求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和综合分析,滇西北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和六库4个主要城市中,丽江和犬理城市水资源环境问题相对突出,而香格里拉和怒江六库水资源环境较优良。丽江大研古城面临着水污染加剧、城市水资源保障不足问题,并影响了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地景观水环境。大理市洱海面临着富营养化加剧,湖泊水位降低、面积缩小,湖滨带生境恶化、面源污染突出等方面问题。滇西北城市水资源环境问题与制度管理上的僵化滞后、以及水资源不可持续的利用方式等方面密切相关。为保护城市水资源环境,丽江市要加强对丽江盆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保障率;并实施“调剂古城周边地下泉水为主,拉市海调水为辅”的景观调水方案,使古城清水长流。洱海流域要通过实施营养盐控制、生态修复和非工程措施等主要污染控制工程。以缓解洱海富营养化进程加剧态势。香格里拉和怒江六库要重点加强对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以及城市后备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史剑飞  张聚昆 《科技风》2011,(8):248+252
张家口市水资源短缺状况严重,加强水资源管理,严格计划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强化水污染治理,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资源总量,从数量上讲是不少的,但人均占有量却不大,加之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我国常发生洪涝灾害,许多地区和城市缺水程度比较严重。具有多功能的水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值得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地表水体遵循着水平衡原理和水循环原理,导致我国水资源短缺,主要原因之一是水资源污染问题,水体污染程度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生态补偿下区域水环境非点源污染治理技术。首先在BASINS平台中构建了HSPF(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 fortran)水文模型,然后采用HSPF水文模型对区域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情况展开分析,包括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以及污染负荷量时间分布情况,最后在生态补偿理念下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生态施肥技术、水土保持技术、固体废物和污水处理技术,治理区域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100m3,同时由于地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大,以及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状况但过去我国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时候,对水资源的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水资源监测分析工作是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为满足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要求,必须加强水资源监测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海良  徐佳  王普查 《资源科学》2014,36(2):334-341
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导致资源被集约化使用的同时,耗用量却显著增加。以城镇化进程为视角,探讨中国城镇化率与全国用水总量、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用水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基础,预测2020年城镇化率到60%时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城镇化率是全国用水总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格兰杰因;城镇化率每提高1%,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将提高7.68%,而总用水量将提高0.58%;预测2020年城镇化率到60%时,全国用水总量将突破红线控制要求,水资源作为战略性经济资源的制约作用更加凸显。对此,提出从技术节水、结构节水和生活节水三方面挖掘节水潜力,以及从生态增水、国际市场购水以及虚拟水贸易三方面增加水资源供应。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导致资源被集约化使用的同时,耗用量却显著增加。以城镇化进程为视角,探讨中国城镇化率与全国用水总量、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用水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基础,预测2020年城镇化率到60%时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城镇化率是全国用水总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格兰杰因;城镇化率每提高1%,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将提高7.68%,而总用水量将提高0.58%;预测2020年城镇化率到60%时,全国用水总量将突破红线控制要求,水资源作为战略性经济资源的制约作用更加凸显。对此,提出从技术节水、结构节水和生活节水三方面挖掘节水潜力,以及从生态增水、国际市场购水以及虚拟水贸易三方面增加水资源供应。  相似文献   

17.
延边州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调节能力差,水污染逐渐加剧,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渐突出,与全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相比,水资源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水资源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是高新科技的集成,体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并且代表了当前世界水资源管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腾讯科技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当人们谈论地球上的水供应量是否将要耗尽时,一项来自美国科学家的地质调查揭开了地球上水资源的总量,虽然水  相似文献   

19.
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中,计划用水是一项最基本的制度,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用水的需求,科学合理制定的用水计划,并按照用水计划安排使用水资源。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使其成为计划用水赋予用水总量控制和合理配置水资源的新内涵。所以在本文中,主要针对计划用水的管理制度和落实的保障措施进行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资源总量很大,但人均量很小。根据国家水资源长期发展规划,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持续利用地下水,使淡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现就齐齐哈尔市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