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侨乡旅游社区空间是海外华侨华人重要的旅游载体,其空间生产、演变与重构对于增强华侨华人地方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以福建晋江梧林侨乡社区为案例地,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试图揭示旅游开发影响下侨乡社区空间的生产过程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开发前后,梧林社区空间经历着复杂的演化过程,物质空间呈现“外洋内中”的空间布局,社会空间演化具有跨国联系的典型特征,文化空间上,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作为其演化的内核;(2)旅游开发介入下,侨乡物质空间呈现符号化,社会空间上以血缘、亲缘为核心的内部社会关系逐渐疏离、华侨与侨眷的情感联系日趋衰微,文化空间呈现家国文化展演、传统与新兴文化的融合并存等变化;(3)根文化与荣耀思想影响下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的互动生产建构了独具地方性的侨乡空间,旅游开发影响下以政府为代表的权力话语主体对空间生产的主导,以旅游开发商为代表的资本话语主体基于利益的追逐而表现对游客的迎合和与政府的合作、当地居民自下而上的认同与顺应、海外华侨“在场”与游客空间想象等结构性力量共同构成了侨乡社区空间生产的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2.
传统聚落旅游是一种回归自然、重温乡土文化的一种旅游体验方式。以靖港古镇为例,以“旅游三阶段”体验模式为研究视角,采用游客感知法,发放360份问卷,调查发掘了该古镇游客在旅游准备体验阶段、旅游游览体验阶段和旅游结束体验阶段三个阶段中的旅游意愿、旅游满意度、旅游偏好等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与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该古镇旅游开发还存在旅游市场辐射半径小,以望城区周边地区为主要客源市场;(2)地方依恋感低,以“半日游”的旅游形式为主;参与深度低,以人文景观、水景生态等的观光与休闲旅游模式占主导地位;旅游产品层次低,缺乏地方风情感强的文化氛围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酒店酒吧等高端旅游产品;传统文化意境感低,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建筑风貌格局缺失、传统性文化服务氛围缺乏、赋予传统文化内涵的营销手段匮乏、旅游主题形象地域性特征不明显等方面等。据此,针对这些被发掘出来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关于该古镇进一步加强在“旅游体验三阶段”中的相关旅游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政策是我国的重大惠民政策,对古镇旅游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对文化旅游古镇品牌建设产生作用力。本文将江西富田古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精准扶贫政策对文化旅游古镇品牌建设模式的作用。在分析精准扶贫政策基础上,对富田古镇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实行SWOT分析,了解文化旅游古镇品牌建设模式中,精准扶贫政策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深化富田古镇文化旅游古镇品牌建设模式,精准扶贫政策在文化旅游古镇品牌建设模式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造血"式扶贫,即通过发展富田古镇旅游产业为贫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发展农业和手工副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帮助贫困居民脱贫致富,打造文化旅游古镇品牌。  相似文献   

4.
怀旧是个人的一种情感自觉,是对过去某种事物和文化"不约而同"的情感认同和亲和.在现代社会快节奏和外来文化对现实家园的冲击下,人们感觉到现实的自我已经与真实的自我相脱节,希望通过怀旧来重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闽的和谐.在总结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云南楚雄黑井古镇为例,探讨了满足游客怀旧情感需求和提升当地旅游发展潜力的物质文化怀旧旅游产品形态、非物质文化怀旧旅游产品形态、生态文化怀旧旅游产品形态、整体性怀旧旅游产品形态和旅游服务中的人文关怀等旅游产品类型的开发,树立了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空间是文化生态的载体。旅游空间生产形塑着社区文化的生存空间,并对文化生态系统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通过分析大理三月街旅游空间生产的历史脉络,探寻三月街空间演变背后的社会动因。田野调查发现,旅游空间生产改变了三月街文化生态所赖以存在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形成了新的社区地理脉络、社会交往脉络和新的文化脉络,从而引起三月街文化变迁。政府、商业资本和村民等多元主体的互动和博弈决定着三月街旅游空间生产和文化生态的治理方向和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浅析城镇文化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千百万个小镇以自己的独特风貌和丰富文化内涵吸引越来越多城市人的关注,这与现代人热衷于古镇旅游的现象不谋而合。本文从界定城镇概念入手,明晰了城镇与乡村和城市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分析城镇物质和社会空间形态,提出了城镇文化双重性是城镇特色的最好诠释,找到了现代人热衷小城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化模式决定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安排的态度,直接影响制度交易费用,进而影响到制度的实现和维持;不同的文化模式对应不同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合作力,影响民族村寨社区自组织能力和模式,进而影响到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不同的文化模式下社区居民对公平的评价不同,直接影响到对效率和公平取舍,进而影响到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其目的是丰富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机制和制度研究理论体系,焕发或增强政府尊重东道主社区地方性知识和乡土传统的政策导向意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镇因其独特的魅力犹如一颗拂去尘埃的珍珠在旅游市场上大放异彩,成为了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古镇旅游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区繁荣和文化进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日益暴露出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束缚了古镇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了大理喜洲古镇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政府主导,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发展;树立品牌,加强宣传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古镇"开发热"旅游热"申遗热"日渐升温,古镇旅游休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古镇的旅游开发已经成为促进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的重要支点。但是在对古镇的开发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当地社区的利益和居民的态度,致使当地社区居民没有机会参与到旅游服务等活动中,从而在心理上抵触当地旅游的发展。以黄姚古镇作为对象,研究其旅游开发现状及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和建立旅游影响监测机制等相应对策,旨在促进古镇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古镇旅游始于80年代的周庄,其后迅速带动了江南以及其他地方古镇旅游的发展。然而古镇旅游在带给当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出现了大量破坏当地文化生态的现象,使众多古镇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古韵"。绵阳作为四川第二大城市,古镇旅游资源丰富,但大多至今尚未进行商业开发,本文以绵阳古镇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绵阳古镇旅游资源及特点的基础上,基于文化生态角度提出了绵阳古镇旅游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现代旅游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以云南丽江古镇文化现象为例,以拉康的欲望分析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分析参照,将古镇文化旅游热现象与人的审美需要以及社会性需求连结起来,从而触摸到现代人审美体验的变化和情感结构的危机表征.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镇古村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吸引了众多旅游者。与此同时,它们多数坐落于乡村地区。因此,本文立足于古镇古村旅游对其所在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积极,探讨古镇古村遗产旅游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并且认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将古镇古村旅游发展与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旅游区环境改造整治与周边乡村村容整治结合,并通过社区居民参与当地古镇古村旅游开发活动,于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地方资本:一个乡村旅游研究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参与、社区获益、利益相关者等居民主体相关问题研究是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与主流,形成了诸多理论成果。文章以布尔迪厄"场域-资本"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乡村旅游语境下资本的"场域化"问题,基于乡村旅游场域提出了地方资本概念,阐述了地方资本的构成与特征,分析了地方资本的变迁与再生产。研究发现,社区普通居民作为承载主体的地方资本与游客消费资本对接,具有资本的典型特征,成为乡村旅游场域赖以存在的基础。在乡村旅游研究情境中,地方资本概念在居民话语权、乡村意象、社区获益等方面具有较强研究与实践意义,为现有乡村旅游研究理论体系做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随着非遗旅游的兴盛,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对非遗保护提出的要求。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非遗保护的新理论武器。以谷雨祭海节为例,运用文化空间生产理论,在“资本—权力—地方”三维逻辑框架之下分析了非遗文化空间生产逻辑与生产路径:在实现资本增值与权力渗透的逻辑驱动之下,资本主体与政府分别作为内在动力与外在因素推动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地方主体作为非遗文化空间的使用者,虽然在内外力作用的挤压下处于非遗文化空间生产的弱势,但其对于非遗文化空间生产效果的情感认知、态度认知对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反馈调节作用。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为非遗文化生存与活态传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值得研究与提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湘西古镇旅游开发研究入手,以龙山里耶为研究重点,首先,对国内外古镇旅游开发研究现状、相关理论作了概述;其次,对湘西古镇的演变、地域空间特征以及旅游文化资源进行评价。再以,湘西古镇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特征、旅游者对旅游资源偏好分析与资源评价进行调研,对于湘西古镇的客源市场以及游客偏好进行一个大致的分析,为湘西古镇旅游开发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节事旅游文化资本开发与运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对节事品牌及其可持续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整合与提升节事旅游,需要开发由空间、人文、历史及经济构成的文化资本,构筑良性互动的政府部门、企业、非政府机构和民间等社会资本框架,并通过激活与整合旅游资源、创意与革新节事模式,开发传统节俗与文化、强调民间与公众参与等策略加以充分运作,以弘扬传统民俗、节庆与文化,促进现代节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镇旅游经历了起始、发展到成熟的三个阶段,国内古镇旅游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古镇历史文化、古镇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上。古镇旅游开发主体的不同,开发模式也不同,文章通过比较国内外的古镇旅游开发模式,分析了古镇旅游同质化明显、古镇的旅游超越了环境承载量、古镇的文化和原真性受到破坏、商业气息过于浓厚以及产品单一等问题,提出了保护古镇、创造性地开发古镇,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突出古镇的历史和文化,避免同质化,充分考虑游客旅游需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藏旅游社区的田野调查研究其旅游生计方式,同时借助空间生产理论,对西藏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由于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从而使西藏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得到多元化方向发展。西藏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社区群众的参与,调研过程当中发现社区新的生产关系,在当地的旅游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对旅游社区的群众进行了访谈与调查,分析和探讨了目前旅游社区存在的现状,对西藏旅游发展的生产关系重组与建构提出几点意见,旨在推动西藏旅游社区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红色旅游是文旅融合典型代表。以东至木塔乡传统村落为例,在调研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基础,运用布迪厄场域理论,考察差异化的红色文化旅游的场域—资本—行动逻辑。研究表明,传统村落区内外红色旅游资源是建立空间载体场域的物质前提;政府、开发商、居民、游客需建立合理的场域结构和场域关系,以文化资本为中心,引导权力合理配置下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消费资本的有序转化;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存在时空上的叠合,场域—资本—行动应以时间为轴线、以空间为平面,进行适度的时空拓展延伸,丰富红色传统村落文旅产品及项目的多样性和可参与性。  相似文献   

20.
以湖笔小镇为例,探讨在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中,公众地方依附对其社会动员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中,公众地方依附包括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地方熟悉感、地方归属感和根深蒂固感五个层面;公众社会动员包括认同动员、共识动员、动员网络、动员框架四个层面。(2)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中,公众地方依附的五个层面与社会动员的四个层面间存在低度或中度关系的显著性相关。(3)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中,公众地方依附对社会动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地方认同和地方归属感较强的公众易于被动员参与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