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再论南社     
学术界一般惯称南社为"革命的文学团体",这不仅未能揭示南社的文化特征和历史特征,也未反映出南社的近代性及其复杂性.本文在对南社思想政治基础、文化倾向和组织形态全方位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表述:"南社,是20世纪初以民主革命启蒙思想宣传家、文学家为中坚,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共同政治基础,以振起国魂、弘扬国粹为主导文化思想的,全国性、近代性文学和文化社团."南社是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两方面作用的产物,其创始人和中坚都是较早接受近代思想的先觉者,进而成为以传播民主主义、民族主义为己任的觉民者、宣传家;但众多成员觉悟程度不一,在反清目标上一致,而对建立民国后的政治取向和文化期待不尽相同,伏下了分化的根源.南社主张振起国魂,即唤起国民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改造国民品质;同时主张存国学以寄国魂,吸收外来学说而不"醉心"依从,以光大复兴中国文化.肯定"国粹"即优秀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世界地位,包含提高民族自信心与爱国热情,而在传统影响仍很牢固的情况下强调"保存",又掺入妨碍革新的保守性,代表了中国文化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南社集中了当时全国各界一代文化精英,组织运作已初具近代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近代性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文化人社团.  相似文献   

2.
革命文化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的优质资源。革命文化资源的复杂性形态结构、分散性布局、时代久远性、综合性功能等特点,以及新时代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其融合开发提供了条件。革命文化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功能开发为基础,产品开发为主体,产业开发为支撑,形成"功能、产品和产业"有机融合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天然构成,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再审视,更重要的是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扬"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探索其开发策略,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静"、"和"、"群体性"的文化性格表现鲜明.毛泽东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静"、"和"、"群体性"文化性格的合理内核的同时,以革命而辨证的精神,结合了新的理念,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传统文化兼具"动"、"斗"、"个体性"的文化性格.这对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初期建设成就的取得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将世界理念作为他进行共和革命"建设新中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他主张"吸收世界文化","兼取众长,益以创新";他倡导驰骤"世界经济之场",振兴实业,又力戒"以欧美为鉴",谋求社会"均等发展",表现出一种具有世界眼光和时代意识的文化整合思想。孙中山的世界理念,对当今中国"和平崛起",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无疑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客观、直观地展示中国革命文化的研究成果,为未来革命文化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采用关键词分析方法,利用Bicomb2.0和SPSS22.0绘制了关于中国革命文化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革命文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国革命文化理论研究"、"中国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研究"、"中国革命文化思想研究"和"革命老区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创新研究"四个方面。学者们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先进文化相关研究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探究其学理并自觉构建理论体系,倡导理论创新与话语创新,加强对策性研究。持续关注中国文学革命等所带来的文化变革研究,不断重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作用,不断拓展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7.
<正>新时代,深刻理解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必然、意义与路径,对于我们学懂、弄通、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科学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更好地推进"中国之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新时代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理论必然所谓"自我革命",是主体意义上的自觉修复和自我扬弃;所谓"党的自我革命",就是中国共产党通过  相似文献   

8.
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先生就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旗帜鲜明地反对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和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文化热"中,他进一步阐释了"文化综合创新论",其核心思想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汲取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创建一个综合中西文化之长的新的文化体系。"文化综合创新论",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文化思潮,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坚守和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和使命的历程中凝结沉淀而形成的优良革命文化,构成我党精神图谱的基本内涵。它决定着我党的内在品质以及精神标识。燕赵革命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不仅是整个中国革命文化的集大成,而且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在整个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引领全党牢记初心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感",作为社会上的广义的"仁人志士"通常所抱有的庞大的"社会责任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意义,其整体上的思想质地,既有现代性与传统的贯通,又有西学特色与民族文化要素的结合,属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种新气象。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进步知识分子群体中,胡适是最有清醒的、自觉的和鲜明的"文化使命感"的一位,他对于"文化使命感"的反复提出(从"为国造因"到"再造文明")及其践行,实质乃是一种"文化报国",即从深沉的爱国主义立场出发,本着对世界文化潮流的把握,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包括文化国情),而立志以个体的社会文化活动,报效于民族和国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整体的思想文化建设,又集中表现为提高国民思想文化素质)的一种可贵的努力。如果说有什么"胡适思想"的话,此即"胡适思想"的精髓;如果说有什么"胡适精神"的话,这同样是"胡适精神"的最具光彩、也最具深刻文化价值内涵的一面。其实际的社会影响,已经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从‘五四’开始形成的新文化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界关于时间与叙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从此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中国文学的视野,丰富了创作者的表现技巧,也优化了评论者的理论武器,成为中国文坛一道新奇的风景线。陈忠实的《白鹿原》堪称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叙事艺术的经典范本。“时间”对其全书叙事的意义十分重大,作者通过对“时间变形”娴熟巧妙的运用实现了叙事“陌生化”的多方突破。  相似文献   

12.
在作品重点塑造的两个形象的意义世界中,陈忠实既反思传统文化,又透过这种反思寻求到所向往的东西:那就是把人性和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社会责任相统一,个人能从社会的索取中承担一定的义务,且具有坚挺的人格气质的人格道德模式,而这种探寻,究其实恰恰是儒家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论文分析了目前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类型;对高职类“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科目定位,教材切入点的选择,教材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授课对象的需要和授课方法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在论述基础上设计了高职类“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编写提纲。  相似文献   

14.
儒家伦理思想从产生、发展、鼎盛到衰微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儒家内部虽有各种纷争,但它的教化伦理道德却贯穿于学派各个时期的各种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导思想。儒家伦理思想讲究的是仁爱、忠诚、和谐、人伦,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将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中。强调人的素质修养,重视人的素质修炼和培养,教人为人处世。这种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同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就不同程度的在演绎着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元素”的影响日盛。从旅游资料的翻译入手,探讨“中国元素”的再现以及通过中国元素衍射出的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家鼐总结和吸收前人及同时代中外人士有关中西学思想的经验,较早地提出和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他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等主张和实践或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或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他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实践上的主要成果是筹办了京师大学堂,并对光绪帝的变法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90年代小说的扛鼎之作,《白鹿原》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思考在其塑造的诸多女性形象上亦可见出。本文以田小娥形象为中心,通过分析这一"新"人形象身上的传统守旧因素,辨析其中凸显的性别政治关系,认为不仅女性悲剧命运的主因是其传统的守旧性,甚至民族命运的曲折走向也可在其中寻到端倪。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阐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冲淡"品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王维的山水诗创作,对王维山水诗所体现的空灵蕴籍的"冲淡"美进行剖析,并联系王维山水诗的创作思想,探讨其"冲淡美"所蕴含的情思和神韵。王维的山水诗是作者欣赏大自然能使自己的愤愤不平,怀才不遇的心灵得到净化;以达到调整失落的感觉,失衡的情绪,减轻尘世带来的不幸与痛苦。诗人把自然作为知己,向大自然倾诉着生不得志的怨愤。  相似文献   

19.
刘耀辉 《培训与研究》2009,26(10):104-106
陈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位文化名人,曾因与鲁迅展开文学论战,被鲁迅讥讽为"反动帮闲文人"。这样的文化标签使他的历史本来面目被淡化和淹没,其实他那宽厚幽默的文化人格,名列现代散文十八家之一的文学成就,稳健、清醒的行政管理才能,完全有资格跻入现代文化名人殿堂。  相似文献   

20.
“台阁体”不能等同“馆阁体”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从永乐到弘治这一百多年间,文坛上占着主导和主流地位的文学形态是"台阁体"。有关它的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当今学者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即如它的称谓也存在着偏颇的看法:把"台阁"等同于"馆阁","台阁体"等同于"馆阁体"。事实上,明代的"馆阁"和"台阁"的指称有着明显的等级和地位差别,二者之间不能等同和相互替称;且考察"馆阁体"和"台阁体"在明、清两代用法的演变,可以看出,把以"三杨"为代表的诗文文学形态称之为"台阁体",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习惯性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