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著名女作家朱淑真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她的作品里女性意识特别突出,注重自我,用敏慧细腻的笔触抒写女性的真情实感,展示女性在情感、事业等方面的自我选择的思想,独辟了女性的文学区域,彰显了女性坚毅的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2.
"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诗歌发挥了女性的精致和温婉,彰显了女性主体意识和生命价值.诗歌中不仅包含着女性内心隐秘情感的深长寄托,而且还融入了对于女性命运的深沉思考.诗人逆传统而行,唱咏着女性挚真的情感,在心与外界的交流中感知自我,认证自我的存在,发现美的价值,完成人生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女性翻译为背景,提出了女性身份认同和界定的社会问题,并以当代翻译理论和女权主义思想为依据,对女性身份认同进行了阐述。笔者最后指出,女性翻译是女性实现女性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和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英语女性诗歌中出现的镜子意象进行考察。研究显示,使用英语进行创作的女性诗人不仅通过镜子意象反射美丽大自然,更通过镜子意象来书写她们对女性命运、女性心理成长、感情欲望与创作灵感等方面的思考,具有显著的自我关照性,体现了英语女性诗人对自我、主体和存在的强烈认知欲望。女性诗人以诗为镜,真实反映女性的人格心理、生存状态和生命历史。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女性翻译为背景提出了女性身份认同的社会问题。女性一直生活在父权社会的梏桎中,长期受到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歧视。女性以翻译为途径,宣告她们自身的社会价值,体现她们的思想理念,在译作中阐明她们的独立主观意识、独立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并把女权主义的思想理论融入译作中,通过语言表述提升她们的社会地位,改变她们的社会形象,实现女性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和身份认同。该论文最后指出,女性翻译中的身份认同是妇女争取解放,追求女性的自我疆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中的部分女性与以往中国古代学中的女性形象有较大区别,主要表现在物质、精神、贞操方面的主观意志和能动选择上,有了突出的女性自主意识。这些女性虽有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经历,但共同之处在于对传统的封建纲常进行了颠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是对中国女性怎样找到自我、定位自我的初期探索。  相似文献   

7.
"自我认同"是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女性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必由之路,女性认识自我首先是从身体开始的。从现代性的角度探讨了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为女性建立一个独立而坚强的性别主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沦陷区最畅销的女作家之一,可与张爱玲齐名。苏青对现实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了解女性生存的艰难,其作品不仅描写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更关注着女性的社会生存方面。苏青对自我,对女性群体,尤其是都市职业女性的困境有着极为深刻的自省意识,苏青一直寻找对自我的身份定位:作为个体的自我意识,作为女性的性别意识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大浴女》体现了作者铁凝更为自觉和成熟的女性意识。本文从《大浴女》的女性主题、女主人公与周围人际关系的对比联系和女性最终如何成为自由而完善的人等方面,论述女性心灵的自我救赎之路,由此探索女性叙事作为一种整体写作,如何使隐藏于主流叙事之下的女性自我探索渐渐明晰,在话语层面上颠覆了菲勒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和铁凝198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小说虽然体现着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由社会意识层面向自我意识层面的深入,却仍存在着诸多内在矛盾。这无形中消解了女性奋力找回的本体自我,使女性回归自我之路变得雾霭重重。这源自女性写作者自身与传统既对抗又顺从的复杂关系,而女性文学也正是在这种动态矛盾中艰难地探索前行。  相似文献   

11.
日本药妆的成功营销模式,体现出对女性消费心理的深入分析与揣摩。通过迎合女性性别心理和特征的促销,并以符合女性心理要求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全亚洲女性的青睐,从而使日本药妆市场成为亚洲药妆市场的领航者和风向标。  相似文献   

12.
杨祝媛 《职大学报》2009,(2):2-4,14
女性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创作潮流,女作家们纷纷重新解读历史,揭示被传统历史叙事遮蔽的女性生存状况.在新历史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影响下,既有从旧历史观念到新历史观念的嬗变,也包含着从男性历史书写到女性历史撰写的转移.女性作为历史的主角,在叙事立场、叙事方式上对传统的历史叙事都有较大突破;而其构筑的母系史家族史更是展现女性精神困境、心灵冲撞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女性新历史小说还深刻反思了男权文化缺失与女性自我救赎的艰难.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人的解放、个性解放思想潮流影响推动下,日本女性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用她们手中的笔唱出女性的悲欢喜乐。木通口一叶、与谢野晶子等女作家表现女性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追求恋爱与婚姻的自由;20世纪20年代宫本百合子等女作家大胆表现女性追求性爱、婚姻自由、工作自由、离婚自由等;20世纪的80、90年代,日本女性对婚姻、家庭和生育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她们的作品中大量涉及了生育之性与"家族制的崩溃"、"家庭制的解体"等文学主题。她们对生育之"性"充满厌恶,即对"母性"充满反感,对家庭制的解体表现出无奈,同时她们又在构建新的"家庭"。  相似文献   

14.
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我的综合认识与评价,它对人们的行为、态度和自我发展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游泳运动是深受大众青睐的运动锻炼项目,尤其女性更为喜欢.中年女性处于生理、社会心理多反面转折的年龄阶段,因此,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游泳运动对中年女性自我概念的影响.采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对40 ~ 50岁年龄段女性游泳锻炼和非锻炼组人群进行测量,同时测量了年轻锻炼组女性自我概念,对三组人群的自我概念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游泳运动锻炼能够有效地影响中年女性自我概念,使她们的自我概念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5.
艾米莉·狄金森作为美国历史著名的女权主义诗人,其诗中表达了女性意识的崛起,从女性意识的萌芽、女性意识的反抗、女性意识的成熟等三个阶段对诗人诗歌的女性意识进行有效划分,最终得出女权意识的认知历史轨迹,同时对当代女性自我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沫在小说《青春之歌》中探讨女性解放的出路,然而主人公林道静的解放始终都依附革命,依附男性,缺少对自我真正的探求,也迷失了自我,没有实现女性的独立和解放。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主题经历了追寻与发现女性自我价值,批判与解构菲勒斯男性中心神话,对女性个人生命经验进行真实书写三个发展阶段。女性文学审美思维经过了由单纯到丰厚、审美态度经过了由激烈到平和、审美风格经过了由清丽到深沉的曲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自画像做为肖像画中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关注的对象直接是艺术家本人,是他们用来展示自我、审视自我、进行自我对话的方式。体现艺术家对自我的剖析及表现人性的勇气,是指向内在的艺术,同时也是观者探寻艺术家最真实内心世界的最佳渠道。通过研究中国女性画家自画像经由现实的我到画布上展现的我这一深刻的转折,剖析了其自画像作品以及画面之后所承载的更深层内涵。从社会环境、政治背景、两性地位关系等角度深入探究了它们对于中国女性画家自画像艺术的影响。做为“第二性”的女性画家,用自画像还原了她们原本被模糊的面目,表达了中国女性画家独特的东方意象之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9.
小说《恍惚的人》展现了现代女性在家庭和工作无法兼顾困境下的挣扎与呼唤,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敢于承担责任、追求自立、超越自我的非典型日本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谭恩美在其小说《喜福会》中,描述了美国华裔家庭中的母女关系以及两代人在父权社会和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兼容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自我认识。作者通过对东方与西方、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挖掘了形成华裔女性自我身份危机的最大根源,使读者意识到,只有消解了东西方的文化对立,才能重新建构华裔女性的独特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