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海宁 《师道》2009,(3):29-30
这是吴老师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它是诗,是歌,是画,是梦。为了这“第一堂课”,吴老师精心准备了一篇充满诗意的演讲词。他要让他的新学生在新的学期,对语文学习有一个全新的感受,他要用他诗一样的语言,带领新弟子走进神秘的语文世界。吴老师是有心人,他将本学期语文课本的内容巧妙自然地且合在这篇演讲词里,让他伯学生未读其文先感受文之美,领略文之韵。  相似文献   

2.
饶建中的小说《惊慌·惊愕》,通过对一节语文课教学内容的详细记叙,强烈抨击了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严重弊端:死扣本本的教学理念、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模式。小说中的教师在浑浑噩噩地教,学生在糊里糊涂地学。老师以其昏昏,怎么能使学生昭昭?小说在揭示这个主题时,用笔非常集中,立意十分深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的确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教学重点的确立上,从老师的老师到老师都是教给学生所谓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其实这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不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创意和特色,教…  相似文献   

3.
饶建中同志的小说《惊慌·惊愕》,通过对一节语文课教学内容的详细记叙,强烈抨击了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严重弊端:死扣本本的教学理念、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模式。小说中的教师在浑浑噩噩地教,学生在糊里糊涂地学。老师以其昏昏怎么能使学生昭昭?小说在揭示这个主题时。用笔非常集中,立意十分深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的确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教学重点的确立上,从老师的老师到老师都是教给学生所谓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其实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不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创意和特色,…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最诗意化、最富有情感色彩的学科。语文老师要竭尽所能引领学生去感悟蕴含在语言文字背后丰富的文本意义、情感内涵,要用真情去上好每一堂语文课。第一,深挖教材,备出感情。语文课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影响着一个人对  相似文献   

5.
“啊,四十分钟怎么过得这么快呀!”“老师,要是每一堂语文课都这么上,那该多好呀!”……一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以上的感慨。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听着学生的这些肺腑之言,心里既欣慰又惭愧。欣慰的是这堂多媒体语文课上得很成功,惭愧的是我没能尽可能多地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让这些农村学生早日领略多媒体教学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6.
"我们有必要在高中学语文吗?"   这是一位网友的一篇帖子的标题,这篇帖子是这样说的--   我现在回想起来,一直觉得很奇怪.高中三年,我几乎没有好好上过一堂语文课,所有的语文课都是和小说一起度过的,是那种被语文老师认为无药可救的那种.……  相似文献   

7.
<正>前些日子参加一个高端研修,到当地一所名校听了两堂教研课,一堂语文一堂历史。按常理,这样的课应该是学校精心打磨出来的示范课,用时髦的话说应该是这所名校课改成果的展示,当然值得一听。然而事实让人一言难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且谈一谈对这堂语文课的看法。语文课上的是七年级的《蜀鄙二僧》。这篇文言文,讲的是一个蜀地两个僧人的故事,告诉人们世上事说难就难说易就易,关键是要行动。  相似文献   

8.
激情,是语文的底色。但所有陈述“语文何为”的句子,似乎都没有把激情直截了当地置于重要的位置。我们说,语文是对诗意的追寻;我们说,语文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我们说,语文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可是忘了追加一句,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教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的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语文课往往是靠激情获得力量的。许多人在回忆自己的精神发展史时,都会提到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提到语文课堂的情感温润,甚至他们的生命轨迹,可能就是由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偶然决定的。下文中龙小华老师选择当教师,不就是因为倾倒于大学时代吴老先生课堂上的激情风采吗?反之,一堂没有激情涌流的语文课,是无力给学生的心灵留下印迹的。请回忆一下,中小学时代那么多语文课,哪些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非是流淌着激情的,除非是拨动了你心弦的,你才会梦牵魂系,刻骨铭心。非但语文课,就是其他学科甚至理科的课堂,也同样需要激情的滋润。什么样的教师算是优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以为最简单实用的定义,就是他有本事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如痴如醉,也就是说,他能点燃学生对本门学科的激情。就像心灵只能由心灵唤醒一样,激情也只有激情能够点燃。一个不热爱数学的老师,是难以让学生  相似文献   

9.
中职学校里语文这门基础课程的地位不高,学生思想上也不重视.要想引起他们的重视,让他们愿意学习语文,必须从上好第一节语文课、备好每一节语文课、组织好每一堂语文课三个方面下功夫.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让语文这门基础课成为中职学校里的一棵常青树.  相似文献   

10.
激情,是语文的底色。但所有陈述“语文何为”的句子,似乎都没有把激情直截了当地置于重要的位置。我们说,语文是对诗意的追寻;我们说,语文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我们说,语文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可是忘了追加一句,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教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的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语文课往往是靠激情获得力量的。许多人在回忆自己的精神发展史时,都会提到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提到语文课堂的情感温润,甚至他们的生命轨迹,可能就是由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偶然决定的。下文中龙小华老师选择当教师,不就是因为倾倒于大学时代吴老先生课堂上的激情风采吗?反之,一堂没有激情涌流的语文课,是无力给学生的心灵留下印迹的。请回忆一下,中小学时代那么多语文课,哪些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非是流淌着激情的,除非是拨动了你心弦的,你才会梦牵魂系,刻骨铭心。非但语文课,就是其他学科甚至理科的课堂,也同样需要激情的滋润。什么样的教师算是优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以为最简单实用的定义,就是他有本事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如痴如醉,也就是说,他能点燃学生对本门学科的激情。就像心灵只能由心灵唤醒一样,激情也只有激情能够点燃。一个不热爱数学的老师,是难以让学生  相似文献   

11.
徐璐 《良师》2010,(5):44-46
语文书里的情诗 中学的语文课上,我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在课本的掩护下瞌睡。只有一堂语文课,我是认认真真地听了。 语文老师是个特有激情的老头儿,从前学过俄语,表扬人和骂人时从来都是说俄文。  相似文献   

12.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要充满“语文味”,那执教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就必须要注意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即“文本品读”。何谓“文本品读”?笔者认为,“文本品读”就是要求执教者引领学生对文本重点之处进行反复推敲,对文本的重要语段进行潜心会读,对文本细节之处进行品词析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味’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对关键词句理解后的朗读里,即文本品读里。”那“文本品读”品读什么?又应该如何品读?品读中还应注意什么?笔者就小学高段语文的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文本品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实现的。要在语文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既要把握寓于文中的思想教育的各个侧面和层次,更要抓住贯穿并统帅全文的中心思想,把教书育人结合起来。我在语文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如下: 1.分析关键词语。课文中有些词语是表达中心思想的点睛传神之笔,教学时,我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深入进行分析,挖掘它们饱含的思想感情,以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2.讲清重点句子,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揭示题  相似文献   

14.
读罢“朱老师骗人”这个案例 ,我首先是一声叹息———唉 ,现在的语文课 ,越来越难上了 !朱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转告” ,精心创设了情境 ,可谓用心良苦。可学生却大呼上当受骗。唉 ,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了 ?接着 ,很自然地回想起我曾经执教过的几堂语文公开教学课。在《五彩池》的教学中 ,我对学生说 :“老师有一个朋友 ,是专门负责宣传五彩池旅游的 ,他听说我们今天要学习《五彩池》这篇课文 ,想请我们帮一个忙 ,帮助他设计几条宣传五彩池风光的广告语 ,你们乐意吗 ?”在《智能鼠捕鼠》想像作文教学课中 ,我对学生说 :“最近 ,科学家…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即:这一堂语文课,或这一个教学单元,我们要“教什么”。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或者不突出的。在数学课、物理课、政治课里,我们教什么,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但语文课不是这样。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一个在其他学科里教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传莉 《课外阅读》2010,(10):160-160
今天听课回来,一起等车时,一位语文老师说:“唉,今天上午听了三节没意思的语文课。”“咋没意思了?”一位数学老师说。“咳,三节课都是老师在费力地讲呀讲,生怕学生听不懂,学生默不作声地听着记着。”“我一直觉得你们语文挺有意思的,你看你们语文里有小说、诗歌、散文多有意思呀!  相似文献   

17.
还有一个月就期末考试了,可让人疑惑不解的是每天早晨走进校园却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是什么原因?走到教学楼的走廊一看,才明白:原来老师正在给学生们做练习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这正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声,我们的语文课应以读为主,朗读教学省不得。  相似文献   

18.
作者是位教了二十多年语文课的老师。他说:“之所以不懈地思考语文教学问题,一半是由于无奈,一半是试图找到困扰语文教学的症结所在。”从本文看,他确实在做十分认真而又深入的研究,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语文教学低效率的根本原因不在广大语文老师身上,而在整个语文教学内容系统的设置安排上!”这是关涉语文课改的重大问题,作者和编者均热切期望能有更多的同行和专家参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9.
高三阶段,迫于高考压力,学生们整天埋头于数理化作业而不能自拔,根本没有闲暇去顾及语文。面对这种情况,语文老师要使学生不冷落语文课的学习,关键是要让语文课成为一块磁石去吸引学生,使他们从心底里喜欢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20.
笔者对语文课的新思考是从学生的一篇日记开始的:老师,我真的不喜欢语文课,但我非常喜欢语文课本。每当新学期开始,捧着那一摞新课本时,我最先翻开阅读的便是语文课本。大多时候,我会一口气读完它,并在之后的几天里反复品读喜爱的文章,甚至上书店去购买作者的其他书籍来“悦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