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转文化传播的逻辑后,探讨综艺节目出海转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并提出未来综艺节目可通过打造多元主体、传播内容在地化、搭建优质传播平台等方式来实现“出海”,更好地进行转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破解国际传播话语失衡困局的视角,探讨短视频等新传播形态和平台在跨文化语境下的适配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是传播好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以主流媒体、自媒体、普通民众为代表的多元传播主体,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构成了传播“和”文化的内容矩阵,通过价值理解和情感共振搭建审美情境,形成跨文化共情合意空间,自主可控平台的出海则为此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跨文化话语调适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国际舆论场上建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理念,从话语实践出发对冲西方话语霸权的内容池,再逐步过渡到多元文化共存和打破原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认识体系,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罗伯特·福特纳、达雅·屠苏、关世杰、程曼丽等人对国际传播阶段的划分,要么采用纯粹的传播技术的标准,要么采用将传播技术和世界格局发展结合起来的标准,导致国际传播研究对传播技术或者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过分关注,而忽略了国际传播本身的特性。以国际传播功能演变的视角看待国际传播,会发现国际传播经历了知识和文化的复兴、传播革命思想、战争动员与宣传、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斗争、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斗争与发展等不同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赵婷婷 《新闻世界》2011,(10):44-45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大众心目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然而少数民族文化在语言方面的特殊性,使其传播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什么样的传播理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两种不同理念,研究认为,民族文化传播应该采取"两个阶段,两步走"的传播路径:短期内,采取大众化、通俗化的传播方式,使民族文化最大范围的传播;长期的传播方式应该是回归文化本身,传播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尽可能传播原生态民族文化,让大众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思想。  相似文献   

5.
宋慧  王红缨 《视听》2024,(1):130-133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短视频以丰富多样的视听语言展现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乡村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现实问题。在技术的赋能下,“三农”短视频促进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文化传播,丰富乡村文化的传播内容,推动乡村文化的互动式传播。与此同时,“三农”短视频存在着创作主体素养参差不齐、内容创新水平不足等问题,影响乡村文化的传播效果。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三农”短视频应从提高创作主体专业素养、提升内容创新水平等路径入手,提升乡村文化传播效能,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6.
孙顺华 《新闻界》2005,(6):64-65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国际化的今天,营硝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增强,作为商品营销寅传手段——广告的跨国传播也日益频繁。广告的跨国传播实际就是跨文化传播,它是跨越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传播活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背景,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背景下的群体又有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使跨国广告传播难免遇到“文化误渎”、民族情感、国家权力等敏感问题,本文就此试结合耐克“恐惧斗室”广告来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周彦每 《出版广角》2014,(17):72-74
公共文化服务的强农逻辑贯穿于以语言文化为载体的传播进程。文化强农的传播存在多元表征,具体表现为农民交往社会化与共同体传播的困囿,文化惠农的狂热与农户需求错位的隐忧,多元媒介的嵌入与语言环境生成的变异。因此,要遵从"中国梦"的强农信息传播逻辑,依照农户的职业分化进行传播内容的更新,最终达到宣传渠道的多元与传播手段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目前全球化的西方文化中心模式已经无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新型全球化提供理论阐释。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趋同性交织缠绕的背景下,传播学者顺势提出杂糅共生、兼容并蓄的“转文化”理念。转文化传播关注的不单单是文化信息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异质文化流动的可能性,在转化中消解异质文化的冲突和对抗,以和平的方式促进彼此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转文化传播在技术上借助社交短视频平台提升传播速度和效率,在情感上调动受众的共情能力增强地球村的强烈认同感,在内容上打造风靡全球的迷因产品促进文化的创新再生产。这些创新路径为破除文化壁垒、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对外传播形象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樊丽  吴晓东 《编辑之友》2023,(8):43-49+55
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正在以不同方式“出海”,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以自塑的形式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中国文化符号传播一直以来重视古代文化符号和全国性文化符号的呈现,但在针对国外民众的调研中发现,其对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和好感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就需要对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符号进行选择与重组。在全球化社交平台盛行的当下,地方性、具象化、生活化的文化符号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因此,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富有当代意蕴的地方文化符号的传播能量不断释放出来。文章从符号学和国家形象理论入手,提炼既有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兼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在角色定位、传播系统调适、传播内容和方式上进行规划设计,满足国外民众对于中国当代真实生活和具象化文化体验的需求,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符号体系。在地方与国家的互动中,以可见、可亲、可感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传播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0.
王耀民 《新闻知识》2023,(8):50-53+95
在国际社会中,文化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在文化领域自主表达声音、立场、主张,并通过话语传播使自己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文化主张为他国所理解、接受、认同,进而影响舆论走向及世界文化发展的集权利、权力、能力的统一体。文化话语权与传播能力息息相关。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国际话语权有所提升,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强化整体战略布局、搭建多元立体话语网络,主动实施“议题设置”、积极回应国际关切,创新话语传播内容、多维设计传播形式,加强国别研究,推动“一国一策”精准传播不失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夏丽丽 《新闻传播》2012,(9):164-165
本文通过对佛教在中国扩散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利用了人际、组织、大众等多元传播方式,并随着时代变化有着不同的侧重。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是历史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成功融合的范例,在传播中,传播者努力寻求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相似点切入,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更顺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陈鸿瑶 《传媒》2020,(10):90-92
有效的文化传播,关键在于使不同文化主体间形成“第三空间”,找准跨文化身份、寻求文化接口,促使文化主体形成对待不同文化的“第三种视角”,所以,在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中,还需要我们从小处着手,构建共同经历、关注共同情感、聚焦共同价值观,搭设共情桥梁,通过文化产品构筑文化交流的“第三空间”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13.
孙志伟  郑琨 《今传媒》2013,(5):63-64
在"微时代",城市文化传播应依据微传播的种种特征,依托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介,探索符合"美丽中国"发展方向的微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传播主体、传播路径、传播效果三个方面,探析涉诉舆论的传播机制。多元传播主体以及其背后不同的法律文化,传播路径的网络化,形塑了涉诉舆论的样貌和特征,并造成一些负面社会影响。只有厘清涉诉舆论的传播机制,才能有针对性地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5.
新疆地区的多元文化传播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交汇、碰撞和交融的地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各民族保持着各自鲜明的文化个性.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相互交融中发展与渐变,从而造就了新疆民族文化鲜明的多元性特色,和多元文化传播特质.本文旨在通过对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现象的分析,研究新疆跨文化传播,探寻新疆特殊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传播"一直"构连"在文化研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构连"既体现为"传播"在文化研究生成语境中的结构性影响,也反映在文化研究不同阶段代表人物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式中。通过运用人物图片式扫描的方法,经过对"传播"与文化研究学术渊源、文化研究经典阶段以及后续发展阶段"构连"方式的详细分析,实现对"传播"在文化研究发生发展史中历史地位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跨国传播的流言由于传播网络复杂、信息畸变严重、不易溯源等特点,与国内流言的传播相比有很大不同。在日常生活中,跨国流言往往存在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广,辟谣更为困难。本文以"Momo事件"的传播作为研究对象,从路径和内容两个方面探析流言的跨国传播过程,总结传播特色及事件造成的后果,并探究流言跨国传播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祝建华 :本文描述的“传播机体”理论是“媒体依赖”理论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用于分析媒体、个人、社群乃至社会各层面之互动关系。陈力丹 :鲍尔 -洛基奇是前任《传播学研究》的两主编之一 ,她与德弗勒的合著《大众传播诸论》1 5年前就在中国出版了中译本 ,因而被我国传播学界知悉。她在理论传播学方面与时俱进 ,现在已经将她早年论证的“媒介依赖论” ,以美国洛杉矶不同文化区域的传播生态作为研究对象 ,发展到了现在的“传播机体论”。本期发表的是她发言的理论部分。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文化全球化,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的开拓者,其广告传播体现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的的主因在于西方强势文化介入并压制本土文化,而本土文化因其地方性知识的特质并不能被外来文化取代。因此,跨文化传播应以多元文化的视角进行,采取对话性传播策略,进而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共赢。  相似文献   

20.
吴琦 《中国出版》2023,(24):16-19
近年来,青少年群体作为全球社交媒体的新兴力量,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发凸显。中国企业开展青少年国际传播,对助力国家发展、塑造国家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企业在面向青少年开展国际传播的实践中,持续推进精准传播,打造传播平台,创新传播手段,营造话语共通性、情感共通性、价值共通性,建立多元逻辑、多元共生、多元共识的青少年话语方式,以青少年视角开展国际传播,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