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曾执教<最后一课>(现编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学生质疑文中第5自然段"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一句中的介词翻译得不当,应将"在"改为"从"或将"过"改为"着",我斟酌了一番,觉得学生言之有理,遂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2.
一位老教师曾对我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双休日,她上街买东西,碰到了她以前教过的两个学生.一个是昔日精心培养、百般关照的"优秀生",另一个则是曾经三天两头进办公室的"双差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湖南耒阳方言的体貌标记“过1”、“过2”、“哒”的句法分布及所表示的体貌功能,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也对“普-方”之间的差异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型世言》有5例"VO过"5例"V得O过","VO过"的"过"均为经验态表示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的时态助词。唐代《隋唐嘉话》中已有"VO过"的萌芽形态。"VO过"结构多数情况下是和表示过去曾经意义的时间词组合使用。《型世言》时期的"过"已完成了语法化的全部过程,近代汉语时期南北方言都有使用"VO过"V得O过","V得O过"使用范围广,频率高,"VO过"南方话地域特征鲜明。  相似文献   

5.
桑进林 《现代语文》2005,(10):44-4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的一句非常有名的诗 句,其中“汗青”一词代指史册。那么,大家 知道把“史册”称为“汗青”的原因吗? 在造纸技术发明之前,古人大多在简牍和 绢帛上书写。简是竹简,牍是木牍,因原料不 同而叫法不同。简牍在用竹木加工成平面竹条 或木条之前,需经烘烤蒸发水分,才能用于书 写。汉代刘向在《别录》中说:“杀青者,以 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 青,亦谓汗简。”这里的“杀”是除水的意 思。“汗简(青)”中的“汗”是名词的使动用 法,即“使简(青)出汗”。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人都有考试没考好的时候,如果让爸爸妈妈知道了,几乎都是挨一顿打,或者是被家长骂几句,事就过去了.而我妈妈对我"教育"的方法你们谁也想不到,谁的家长也没用过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可把我苦死了.  相似文献   

7.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教给学生的是"是什么"、"怎样理解"、"如何解答",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的教师抱怨"这道题我在课堂内讲过三遍,结果他们还是错!"问题在哪呢?其实这样的教师只注重了讲,忽略了引导学生对"错"的总结、分析和纠正这一教与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活动中,洋洋和小宇两个孩子因争抢体育器械吵了起来,所有孩子都跟着起哄.最后洋洋把小宇推倒在地,小宇大哭起来.洋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仅说了声"对不起",便溜之大吉了.我找到洋洋,他疑惑地问:"我已经说过对不起了,他怎么还哭啊?"小家伙居然用一句"对不起"代替了应负的责任.后来,我特意留心观察,竟发现了不少类似的事件."对不起"这个文明用语被部分调皮的孩子使用得变了味.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了凡四训》中如何看待在人生中的"善"与"过",教会人们怎么样去行"善",怎么样去改"过"。  相似文献   

10.
杨军 《广东教育》2007,(1):23-24
教师听课,如同教师的上课一样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主业务之一,是教师的必修课.教师教学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积极主动的听课及课后的研讨交流.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我的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听课的重要.大凡成长进步快的教师都有同感.教师的工作既需要个体的努力,更需要团队的合作,特别是面对当前的新课改,任何人的单打独斗、孤军作战都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效,更谈不上自己的快速成长.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想获得较快的进步就要巧借"东风"、善借"东风",相互学习.而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学科组织的研讨活动中的相互听课,不失为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一个载体,教师应积极参加.  相似文献   

11.
净恩 《职业技术》2005,(7):30-32
每次采访前,我都有为采访对象"画像"的习惯.当然,这只是根据事先掌握的一些基本情况,在脑子里来一番不用纸笔的创作.每回"画"完像,待见到采访对象之后,我又习惯性地在心中暗自进行比较.有些时候,我"画"得挺准,便觉得采访也顺利、容易了许多.有些时候,则会沮丧地发现"画中人"与现实差得很远,每逢这时,难免就要调整采访计划了.采访莫言迟(化名)这一次,我就又把像"画"错了.  相似文献   

12.
<正> 《论语·季氏》:"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中"过"字作何解释呢?新版《辞源》给"过"提炼五个义  相似文献   

13.
自己也是"追星族"的一员,但是,我追的"星"不是影视明星,而是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孙建锋等名师.自己也曾有幸聆听过他们的课堂教学,总能被他们那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妙的教学设计,纯熟的教学艺术,还有那真诚的师爱所深深折服!当然,每次听完课、取完经之后,我也总会"学"上"一招半式",将名师的教案照搬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很想自己也"过把瘾",然而每次总是事与愿违,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预设相去甚远.为什么呢?我的教学设计与名师们是一样的,甚至连名师们的过渡语、评价语都一字不差地用上了,怎么会这样呢?到底应该学名师的什么呢?又应该如何去学习呢?  相似文献   

14.
一、背景 过了一个暑假,原本一年级的孩子升二年级了,孩子们再次相聚时,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非常开心,两个调皮的男孩子互相抱了起来:"哇,你好重哟.""是啊,妈妈说我暑假每天吃了睡,睡了吃,一下子胖了6斤."这时另外几个孩子听到了也纷纷说:"我好象也胖了2斤.""妈妈说我胖了3千克.""6斤有多重啊?和3千克一样吗?"不知谁问了一句,我一下子想到,这个问题不正是这个学期大家要学习的"千克的认识"吗?"6斤到底有多重"对孩子数、量等概念的形成有帮助,的确是一个必要而有趣的话题,我何不把这一堂课的内容提前来上呢,于是便有了这堂让学生在"做"中感悟数学的课.  相似文献   

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自2006年秋季开课以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首战告捷。回忆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我用五个"多点与少  相似文献   

16.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被发现;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曾讲:"我们有时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我们要让"错误"起到"一石击水"的作用,通过"错误"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智慧的涟漪。  相似文献   

17.
张超 《现代语文》2007,(6):110-110
现今,在中国隐迹了多年的"达人"重新现身于江湖,而传统的"高手"们则因此而遭遇了"下岗"。打开电脑网络,不难发现"达人"的身影,如:(1)要获得跳绳的快感和效果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懒人教你几招轻松成为跳绳达人的方法。首先是手腕用力,...如果这些你都做到了,那么就恭喜你成为了跳绳达人,  相似文献   

18.
刘娟 《现代语文》2004,(3):43-43
"拾级而上"指的是逐级登阶.大多数人习惯读作"拾(shi)级而上","拾(shi)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几个义项:①把地上的东西拿起来;捡.②收拾.用其中的任何一个义项来解释"拾级而上"的"拾"都是不合适的,要想弄清"拾"的意义,我们先要明确一下"拾"的读音.  相似文献   

19.
在单句中,"V过"中的"过"有表示过去的"已然"的绝对时制功能;在复句非谓语位置上,"V过"中的"过"有表"异时"的相对时制功能。"过"在一定条件下可用或不用,与"过"相对应的英语时制标记即动词的"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即非限定小句"V+ed"则不能省略。英语用不同的动词形式表示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而汉语的"过"既可以表示绝对时制,也可以表示相对时制。  相似文献   

20.
动态助词“过”从最初的动词义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词义逐渐虚化,最终失去原有的词汇意义,发展为只具语法意义的助词,实现了一次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