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理工科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现代女性面临一种从依赖到独立的人生困境转换,作为最具现代意识的女性群体,女大学生是否对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本文通过对理工科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状况及发展机制的分析,指出理工科女大学生现有的主体意识发展水平与大学教育目标相距甚远,明确提出理工科大学应将促进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发展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凸显,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制约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女性就业“隐形歧视”及当前高职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目标定位、自信心、心理承受力、自主就业意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90后”女大学生在女性主体意识方面与“80后”女大学生有很大的区别,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彷徨与迷失。大学是女性主体意识成长的关键时期,社会公共政策、高校、大众传媒要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传统社会性别观念中存在的对女性价值的否定和贬低。使女大学生对创业形成了心理障碍,正确的分析和看待传统社会性别观念中对女性价值的负面评价,从创业培训课、创业绿色通道、女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营、二课堂活动、女性“四自”教育方面入手,为女大学生解除思想包袱,提供演练条件,提供配套服务,解除女大学生创业的心理障碍,鼓励和推动女大学生创业。  相似文献   

5.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代女大学生仍然有自卑自弱意识,极大地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设立性别意识课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具有性别意识的教师队伍,摒弃传统文化中"男强女弱"的不良影响,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婚恋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四自"精神教育,借鉴并吸收世界先进的性别意识教育,形成有利于女性性别意识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中,女大学生存在着女性意识缺失的现象。主要从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意识、女大学生的家庭定位和女性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对女性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通过转变思想、树立新的女性意识等措施促进女大学生女性意识觉醒,帮助女大学生有针对性做好自身的定位。  相似文献   

7.
声音     
《甘肃教育》2011,(9):5-5
女性教育是伪命题 广东中小学将从今年三季度起试点女性教育,从小强化女性人格培养。此举试图从价值教育角度矫正社会上“女大学生、研究生自愿傍大款”,“女性退守家庭甘当全职妈妈”,“女性参政意识薄弱、进入高层领导岗位比例低”等等“经济或人格不独立”现象。  相似文献   

8.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就业率低、从事职业范围狭窄。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主要原因有社会文化因素、就业政策和法律因素、教育因素以及大众传媒因素等几方面。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即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在教育中拥有社会性别视角、从国家政策层面消除女性就业歧视、以社会性别视角完善女性就业法律、大众传媒正确引导女大学生就业、从女大学生自身特点出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期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9.
幸福观是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表明,部分女大学生的幸福观中存在着4种偏颇现象:过分注重个人幸福,轻视集体幸福;过分追求物质幸福,忽视精神幸福;过分追求自我,忽视社会责任;固守传统女性观念,缺乏主体意识.负面的社会环境,有局限的高校德育、微弱的主体意识与女性意识是导致女大学生幸福观偏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师范院校中,女生所占比例历来较高。她们大多未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正常的生理卫生及性别知识教育。带着源于家庭、传媒及社会各方面对女性性别角色定位的陈旧观念,在现实中遭遇着种种冲突和困惑。有针对性地开设女性教育课程,不仅有益于女大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更好地参与社会。更由于师范院校学生的性别意识、社会角色定位和人生选择,还会以教育的名义,通过教育的渠道而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成年人的发展。因此,开设女性教育课程,在师范院校学生中实施性别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历史长河中,女性处于受歧视的地位,她们的知识与经验未受到尊重,现有的中国高等教育史方面的著作也未能客观地反映女子所受高等教育的情况。事实上,中国古代确有女子高等教育存在,并且有其独特的施教体系和课程内容。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的觉醒,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开始了其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个体主客观体验的统一,它与教育有着多方位的关联。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她们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的复杂性,她们的幸福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受,提高人们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而女性教育,较普通教育更贴近女性需要,使女性的幸福追求更为容易。我国的当前的女性教育相对较少,不利于女性的幸福成长,在这方面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西方教育理论中的女性主义思潮以其对性别与教育的独特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与世界教育对话的新途径,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女性教育与妇女解放的互动关系。可以说,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妇女解放的思想并不只是要在两性心理、心理、社会差异等基础上强造一个平等的世界,而是要在两性和谐共处的基础上,争取最大限度的共同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职业女性继续教育之矛盾的表现、成因以及化解,认为职业女性继续教育遭遇了现实与传统、外来压力大与内在需求小的矛盾;女性自然特征和社会价值取向是矛盾的客观成因,女性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取向是矛盾的主观成因;化解矛盾的途径是营造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推进个体性别意识现代化、实施家务劳动社会化、促进继续教育人本化。  相似文献   

15.
论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非常困难,这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女大学生转换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能力,缓解就业难问题。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知识的储备和创业品质的养成;通过建立创业基地、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等路径可以达成创业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20世纪女性文学的误区入手,通过与男作家笔下的乡村女性作比较,论述了新世纪以来王安忆、方方、迟子建三位女作家描写乡村女性的作品。她们同时对当代底层妇女“苦难”命运进行书写,表现了乡村女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性格、心灵及命运的嬗变。王安忆从存在主义的哲学层次,表现乡村女性对自我命运选择的自觉;方方从身体伦理学的角度,反映出乡村女性反抗的自觉;而迟子建则从审美伦理学的角度,提升底层人民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底层妇女审美的自觉。由此论述这些作品对女性文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女性法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法学教育教师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调查发现,女性法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年龄、教龄、职称、学历、教育背景等方面密切相关,女性法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变化曲线随着教龄等的不同呈现明显的变化,如与学历水平成反比例关系,具有留学背景的女性法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明显低,中青年女性法学教师是女性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群体。为此,应建立健全女性法学教师参与院校决策的制度支持系统,在评价的量化标准中体现对女性法学教师的人文关怀,培养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用对比的方式,首先从横向上展示了有着相似成长背景的张欣对王朔在都市学创作中的超越,显示了现代女性对都市生活的把握;接着从纵向上分析了性别意识在女性创作历史上的发展,指出张欣的学创作表明性别意识在女性学中开始复苏;由此,都市生活背景和女性性别体验在创作中的融汇成为张欣学作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凌叔华小说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叔华描写了旧式、薪式两类女性,她从关注女性意识对外的索取和认同,转向对女性自身意识进行反思和内省,对女性深层传统意识进行了剥露和批判,从而对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的实质进行了新的探询和反思,使其关于女性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不能很好地解决女大学生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性别教育相结合,创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内容,开设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目标是唤醒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女大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发展女大学生的道德能力。课程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社会性别平等观教育、婚恋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观教育、礼仪教育、法制观教育、参政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