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过去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单边治理模式已造成诸多弊端,需要推行新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的基础是市民社会发展,考察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市民社会发展背景是必须的。在深入探讨市民社会组织参与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政府、社会和大学自身三方面的努力,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创造条件。具体路径是:加强政府主导,积极营造大学组织自主治理的外部社会环境;加强社会联动,大力培养和发展第三部门性质的教育中介组织;加强大学自治,推进大学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2.
权力与责任失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真实现状,各种法律关系的不明晰导致高等教育的失序。高等教育秩序的构建,可借助新的治理理论"法权理论",依赖于新的章程"衡平法则",重申高校与政府以及其他各类主体的权责边界。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应以法权为中心,重点关注权利和权力等法现象,探寻法权主体的良性互动,在共同参与的理念下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通过制度和程序控制权力,并通过权力监督和权利救济等方式,保障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3.
朱涵 《江苏高教》2012,(3):59-61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新理论,在其理论观照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产生以"去中心"为基础的治理范式。多中心治理框架下社会参与力量的培育包括:加强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建设,在依法办学中推动社会参与法制化;构建现代大学运行服务体系,在自主管理中促进社会参与常态化;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在民主监督中引领社会参与透明化;学习借鉴西方成熟经验做法,在吸收创新中实现社会参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在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多元价值"教育评价思想以及博洛尼亚进程的影响下,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纷纷出台了有关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通过对学生参与质量保障的权利给予立法保障,吸纳学生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和各级质量保障机构,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等政策措施,欧洲国家在质量保障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充分参与。  相似文献   

5.
耿建 《江苏高教》2005,(3):30-32,36
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政府以资源控制的方式管理高校体制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弊端,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等的应用,提出建立高等教育公共治理模式的设想,介绍了这种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存在的环境条件和优势特点。文章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共治理,改革的途径就是逐步建立适应这种治理模式的社会环境。文章从制度和法律建设对该模式的建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论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的参与协商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中心体制是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过去 ,政府的单中心治理已难以解决日益复杂的高等教育问题 ,必须通过分权或联合其他社会力量实行多中心治理。文章认为 ,为了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共同利益最大化选择 ,使参与协商各方的合作伙伴关系制度化 ,有必要构建参与协商机制 ,并对机制的具体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公平的多中心治理孕育着全球化、分权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职业教育公平重建的一种规划,昭示着矫治工具理性支配下"政府中心化"、"政府主导化"职业教育发展态势。文章以对职业教育公平治理困境的透视为逻辑起点,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职业教育公平的多中心治理概念,并对其内涵、表征及实现路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论以学习为中心的成人高教质量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逐渐凸现,质量保障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对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中盛行的"管理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提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中心在于学习,并就如何确立以学习为中心的质量保障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层次的战略抉择。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面临着"碎片化"、"表面化"、"短期化"、"壁炉化"、政策法规"缺失"以及政府"缺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导致校企合作的效率大打折扣。校企合作存在着多个权力中心,"多中心治理"为破解校企合作困境提供了有效的理论范式。为了改善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必须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导,以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来推进校企合作的有序运行。通过对合作共治的理念重塑、价值融合、法理依据和利益保障机制构建,以实现多元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治理协同。同时,还要加快合作共治的制度体系变革,为校企合作提供"官、产、学"三重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以及知识经济的来临,高等教育与社会各界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学日益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由此,社会公众和各界组织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效益和公平问题日益关注,政府垄断高等教育运行和管理的合法性不断遭到质疑。社会各界对参与和介入高等教育管理的欲望日益强烈。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西方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治理理论为社会各界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根基。治理理论建议对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的管理实行一种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中心治道”的思想。治理的最佳…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在欧美国家蓬勃兴起,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构建以"学校为核心、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中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必须坚持"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原则,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内部管理与外部监控的有机结合;必须切实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念,发展多元保障主体,学校、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分工负责,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全程保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教育评估为主要手段,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制度建设,重视理论研究,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沿着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康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2.
吕亚 《考试周刊》2012,(45):24-25
多中心治理理论不仅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在实证研究领域中也对各国的治道变革有指导作用,其核心理念是在纯粹的市场化与单一的政府主导之间存在一种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中心的治理模式。本文对多中心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并结合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公民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本存量的分析初步研究了多中心理论对于我国的适用性,同时指出要结合我国国情,审慎地借鉴多中心理论,建立有我国特色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治理的视角探讨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责任的内涵,强调政府在管理民办高等教育中的宏观协调者和监督者角色,提出了政府的主要责任是主导并构建民办高等教育的多中心网络治理模式,在政府、民办高校、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间形成平等对话、相互协调、上下互动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的根本责任在于维护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及其在与公立高校市场竞争中的公平性,从而实现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最后,笔者提出了具体实现以上政府责任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政府中心模式、学术自治模式以及市场导向模式是高等教育治理的三种理想模式,在不同的治理模式中,大学自治权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治理本质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对程序性自治维度和实质性自治维度的经验观测,可以衡量高等教育治理变化的程度和方向,为我们进行高等教育治理的国际比较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及平等参与,强调自主治理与自主组织,与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思路有重要的契合,此契合为开展研究生质量保障实证调查提供了理论支撑。调查发现,研究生质量保障出现了错位的"中心—边缘"结构,本应发挥核心作用的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本人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本应起指导作用的政府对培养过程干预较多、管控过严。为矫正这一错位的结构,应激发研究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充分赋权;应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保证各保障主体的平等地位;应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各保障机制的冲突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6.
民办幼儿园治理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中心—边缘"的治理模式下,由于单一的治理主体、落后的治理逻辑和僵化的治理路径,导致民办幼儿园治理陷入了治理成本过高、治理效果不佳以及教育风险增加等困境.为化解这种困境,可以引入"多中心治理"理论,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协商合作治理和构建动态治理网络实现治理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质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通过介绍世界上几种典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现状,从政府、保障主体、中介组织、高校定位等方面对我国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乡村资源治理贯穿于基层政府对乡村资源分配的全过程,具体包括自给自足型、资源汲取型以及资源赋予型三种资源配置类型。乡村资源的整合是政府服务与农户诉求嵌入的善治回应,其目的在于建构政府服务与农户需求衔接过程中"取予相等"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资源重组过程中,村庄精英掌控着村庄资源治理的分配基础,并通过中央顶层设计的民生建设来加强农村公共政策的服务性保障。村民行动与村庄精英之间的博弈有效诠释了政府治道变革的执行逻辑。乡村资源的整合必须在党委领导下,实现社会管理、政府服务、社会融合、社会统筹的多中心公共事务治理模式。最终建构以资源整合为中心,在惠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实现资源下乡配置的服务性回馈。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治理不仅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亦责无旁贷。高等教育治理地方化的路径在于地方统筹,地方统筹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新思维。政府在统筹治理地方高等教育过程中不能缺位,其角色应从服务直接提供者向使能者转变。当前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地方统筹需在整体搭建纵向多中心治理结构与横向多中心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协调好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构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治理 ,已成为许多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高等教育的治理 ,首先意味着政府的角色或功能将发生重大变化 ,政府不再是高等教育产品的惟一提供者 ,政府对高校的管理由“政府控制模式”向“政府监督模式”转变 ,在资源配置方面 ,将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 ,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存在着权力的依赖和互动 ,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发生重组。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征是非国营化、去中心、自治和市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