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采用系统对比研究的方法,从历史背景、翻译的实质、原文、译文、译者及译文读者的地位、翻译原则、翻译的标准与翻译方法等方面对西方两个重要的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和威米尔的目的论分别进行了简要阐述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个翻译理论的不同点居多,在翻译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方面,一定程度上目的论是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杨萌萌 《现代语文》2009,(12):93-97
汉语古诗词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诗词是最具汉语言特色的文学文本形式,不仅凝练高雅,而且意义深远。因此,诗词翻译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准确地使原文意义再现。在翻译诗词的过程中,只有语言功能的对等、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相关同构体才能重现原文意义与风格。这样的同构形式便使得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与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达到了最大化的相似性。诗词翻译也就成功地传达了原文本的信息与意蕴。本文以苏轼词《江城子》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主要针对同构体在其文本翻译中的体现及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力求获得对同构传达意义的功能对等的深入阐释及其在诗词翻译中构建“同感”效果的重要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译者理解原文的主观体验过程和找寻准确语言进行表达的客观描述过程,是突破客观界定,使译者能够自如运用主观思维,并使译文更具风格特色的先驱产物.本文依据翻译目的论,以中国各城市官方宣传资料为例,以翻译目的论的翻译原则为指导,旨在阐释翻译目的论对旅游翻译的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及霍克斯译本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找出两个译本译者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文章以德国的"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对翻译的目的、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最后得出结论:杨宪益译本倾向于异化,霍克斯译本倾向于归化;两位译者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诚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其各自的翻译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功能语法中的经验功能观和隐喻观为指导,首先,对“声声慢”的两种英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并对比,找出译文与原文在小句过程描述方面的异同;其次,从原文中的语法隐喻探讨造成小句过程类型异同的原因,发现并论证译者对原文中隐喻的理解会直接影响他在译文中的小句过程描述。由此说明,语法隐喻是评论汉语诗词英译优劣的标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主义的核心理论,认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准则是"目的准则",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目的论把"对等"视为一个以结果和取向的静态概念,并以为"对等"就是适合目的,即要求译文具有与原文同等的交际功能,保持"原文和译文功能不变"。译文的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合适"才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海事法律英译策略在词法上和句法上体现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7.
选词是翻译的重要步骤,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中。从目的论视角切入,从目的论三原则出发,结合语境分析英文小说《摆渡人》中的选词翻译,并探讨译文是否达到了原文所期望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主张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应局限于"等值"(equivalence)为核心的翻译观,而应该衡量译文是否对某个翻译目的"充分"(adequacy).本文对翟氏译本中译例的翻译现象与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聊斋》译本作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受自己翻译目的的指导,因而翻译策略缺乏连贯性,没有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9.
论述汉语叠字的特点及修辞功能,从互文性角度分析诗词中的叠字英译的可行性及翻译策略.互文理论将文学的理解、阐释和再创造的过程视为双向互动,引入对创作主体的关注,这对于诗词叠字的翻译具有启示作用,译者应当以读者的接受和原文叠字修辞功能在译文中的再现为关注的焦点,根据原作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以使译文同时具有作者与译者的声音,迎合读者的需求,尊重翻译各主体,达到三方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0.
沈宇  胡燕 《考试周刊》2016,(6):16-17
本文以李白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两个译本为例,通过对比分析译者对原诗的理解程度、翻译技巧的选择、译文选词、韵律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可知,翻译目的的不同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不同风格的译本,进而印证译文主要取决于它的目的或任务,但任务要以实现目标而为译者所接受的结论。由此可见,翻译目的论对诗歌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涉及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等多方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角度,以李清照诗词《声声慢》为例,分析在诗词翻译过程中如何达到语言语用等效和社交语言等效问题,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挖掘原文的文化底蕴,选择适当的译词,才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的同等语用效果,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卞之琳与朱生豪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进行总结,大致包括四个主要目的:"为传承翻译思想而译"、"为预期读者而译"、"为赞助商而译"以及"为时代所需而译"。再者,以朱生豪与卞之琳的《哈姆雷特》片段为语料,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目的论出发,在各自的翻译目的指导下,两个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本文从词汇、音律、双关语三个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使读者对原著和译文之间的转译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根据目的论从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原文地位等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两种英译本的翻译目的,阐明了翻译目的对译者策略选择的影响。霍克斯为了使英美读者欣赏小说,享受阅读的乐趣,倾向于归化;而杨宪益夫妇为了介绍中国文化,主要使用了异化策略。最后从宗教文化、习语和典故三个方面为例对比分析了两种译本翻译策略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完关典范,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从目的论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此书的两个中译本,分析译者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保持译文的表达力、再现原文的风格与神韵的翻译技艺。  相似文献   

15.
旅游文本属于诱导型文本,其翻译比其他类型的文本更加侧重于译文的可接受性.根据目的论,旅游文本翻译的原则是:以游客理解为中心,以宣传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为目的,在不违背原文主旨大意的前提下处理译文信息量和表达形式,协调翻译委托人与原作者的关系,协调保留原文文化信息与游客理解译文的关系.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之下,译者可采用增译、省略、类比等翻译技巧来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6.
网络流行语是众多网络语言中影响力较大的一种。目的论在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策略。首先,译文应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其次,译文应尽量保留原文的特点和语境。本文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从以上两种要求出发,研究好的中国网络流行语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宋词与唐诗、元曲一样,都是我国优秀古典文学的代表。生态翻译学理论是近几年来较为热门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和选择,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情感。本文借助生态翻译学理论,从不同维度对林语堂和许渊冲两位翻译家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翻译探究提供新的视角,为中国诗词外译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在西方翻译界兴起.功能派提倡的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者的反应进行.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现对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包括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目的论法则、翻译原则、核心内容以及目的论产生的贡献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出发,针对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对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翻译的过程中为达到译文的目的译者所要采取的一些翻译策略.目的论把目的读者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被接受、被认可,这在指导儿童文学的翻译是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出发,针对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对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翻译的过程中为达到译文的目的译者所要采取的一些翻译策略。目的论把目的读者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被接受、被认可,这在指导儿童文学的翻译是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