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以唐宋“悼亡”诗词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唐宋“悼亡”诗词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悼亡”现象所赖以产生的化的,心理的基础。透过“悼亡”诗词,可以窥视到唐床人们的婚姻状况,唐宋“悼亡”诗词的创作情况;唐宋“悼亡”诗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情感真挚性和命运悲剧性两个方面。“悼亡”诗词的产生受到传统化和民族心理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2.
汪婷婷 《考试周刊》2012,(26):29-30
本文由悼亡的典故入手,探讨悼亡文学的起源,然后将悼亡文学分为悼亡诗词与悼亡文赋两大部分,分别描述其发展脉络,分析悼亡诗至悼亡词的发展过程,以及传统悼亡散文至"忆语体"散文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苏梦蝶 《文教资料》2020,(4):15-16,24
悼亡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中独特而重要的存在,其文体可细分为悼亡诗词、墓志铭、诔辞、吊文、祭文等,明末清初又出现"忆语体"新型悼亡散文。悼亡文章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感情抒发方式有共同之处,也有别具一格的魅力与蕴含其中的"无常"观。  相似文献   

4.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较为真实地记录与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先民的生活面貌与思想情感,其中的很多诗篇更成为后世诗词中各类情感主题的滥觞。作为《诗经》中最为人称道的爱情诗的范畴之一,悼亡诗所占比例虽不大,却以其真挚深沉的力量撼动人心。清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后人同样给予至高评价。《诗经》中的悼亡诗与纳兰悼亡词,有其共通之处,亦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悼亡诗词是我国历代文学史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其作品为数不少,颇具特色,引人注目。通过分析苏轼的《江城子》,比较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悼亡之作,探讨那些悼亡诗的内涵,可以发现,不同的悼亡诗词书写哀悼之情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相似文献   

6.
悼亡诗是诗歌中的一种题材,历代都有著名的悼亡诗词作品。宋代梅尧臣的悼亡诗情感深挚浓厚。他所创作的悼亡诗多达三十余首,而其悼亡诗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写梦来怀念亡妻,即“梦怀诗”的创作,来表达对亡妻的沉痛怀念。在写法上用富有特征的侧面描写来抒写绵绵不绝的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灿若星河的诗词海洋中,悼亡诗词作为一颗奇异之星,其光芒在整个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虽然它过早的陨落了,但它闪耀的历史地位和独有的感伤之美却是其他诗歌无法比拟抑或企及的。自西晋潘岳始做《悼亡诗三首》以来,历朝历代都有悼亡作品问世,且名家辈出,悼亡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题材。中国古典悼亡诗词以其哀婉深沉的格调,追悔悲戚的情思,真挚深厚的意蕴给读者带来一种悲剧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8.
悼亡诗寄托和传达特殊情感,表达的是心灵深处的爱,审美价值取向值得借鉴。 关键词:悼亡诗 意象 审美  相似文献   

9.
同为抒发悼亡之情的《葛生》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抒情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然同中亦有异。从第一首悼亡诗与第一首悼亡词之间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悼亡诗词一些共有的抒情模式,及其传承演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从诗歌视域看,王船山不仅在诗歌理论上卓有建树,同时也在诗词创作上成绩斐然。他遗存诗词达一千三百余首,其中悼亡诗虽然只占十几首,但是却不乏其价值。其在哀悼深挚、既言情又言志、诗品与人品合一等方面所显示出的亮点和品位,对人们是具有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史上,伤悼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则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他的悼亡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高,既是悼念亡妻的血泪哀歌,又是词人对自身不得意命运的悲叹,具有深厚的社会人生内蕴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丁远芳 《考试周刊》2010,(27):20-22
苏轼与纳兰性德生活年代相距甚远,诗词风格也迥然不同,但是在悼亡词史上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苏轼是用词写悼亡的首创,而纳兰性德则是他忠实的传人,在继承中又有所发展。两者同写悼亡词,但是创作风格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通过对他们悼亡词作的分析,进一步阐释造成两者创作风格迥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悼亡主题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一直都是引入关注的。潘岳以文人身份首次用诗歌形式直白地表露自己对亡妻的哀思,在文学史上首创悼亡诗之先河,进而在行文结构和艺术手法上都树立了一个典范。苏轼继承了潘岳悼亡诗的行文和艺术,创新性地将悼亡主题引入词中,使得悼亡文学又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文在悼亡诗的领域中选择了向来较少为人关注的韦应物的悼亡诗,从韦氏夫妻的家世和修养探讨了其悼亡悲剧的根源,从其时间季节感悟模式的全方位阐述其内化悼亡悲剧情感的广度,从其悼亡诗审美选择表现模式的多角度论述其外化悼亡悲剧情感的深度,从而彰显韦应物在中国悼亡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韦应物的悼亡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应物的悼亡诗包含悲痛,缅怀,失意三个方面的情感内容,其艺术特色也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象的选择,时序的变化,语言的平淡自然。韦应物的悼亡诗既有对潘岳悼亡诗的继承,也有对元稹悼亡诗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悼亡文学拥有强大的生命,尤以诗、词为最.悼亡词的开山之作当属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尽管这首词有近千年的影响史,但它却长期被词评家所忽略,只有近百年的效果史与阐释史.该词长时间被埋没的原因,缘于该词思想的超越性、审美的超前性以及写法的独特性.直到二十世纪,随着学术界对该词在题旨、词境、风格、音调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深化了对这首词的理解,最终把它推举为"千古第一悼亡词",从而完成了"经典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任露芳 《家教世界》2013,(2):156-157
在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中,诗歌无疑是灿烂的一道风景线。而悼亡诗始终是诗词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古代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演进与发展,而这其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对于悼亡诗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于悼亡诗中的生死观,爱情观及婚姻观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吴戬 《文教资料》2008,(13):8-10
韦应物的悼亡诗成绩卓然,所憾未曾引起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其在妻子形象的凸显、儿女角色的引入、细节表现的深化、物我浑融的象征化尝试诸方面的探索为悼亡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想空间和艺术道路.  相似文献   

19.
悼亡诗由潘岳开始,到唐代蔚为大观.一直以来,探求悼亡诗作的人已不少,然多从个体作家作品人手,或倾向于探讨悼亡诗作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较少有人从其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研究.本文正是试图从文化精神方面人手,通过唐代悼亡诗这个窗口,探讨中华民族对待爱情、生命的情怀和对人际关系的关怀之情,并与西方略作比较.  相似文献   

20.
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悼亡词是我国词苑的一朵奇葩。有清代第一词人之誉的纳兰性德 ,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悼亡词。本文即围绕着这些悼亡词 ,分析其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