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教育技术》2018,(4):95-101
在创客教育评价方面,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已不能满足创客教育的评价需求,如何有效选择评价方式、如何实施评价活动,成为了创客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选择表现性评价能够满足创客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创客教育理念,适用于创客教育的评价。文章在分析创客教育中表现性评价设计原则和流程的基础上,以"创A2.0:力所能及"创客课程中的"远古武器"单元为例,详细分析了表现性评价的设计流程,以期为创客教育评价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技术》2018,(3):120-126
在探索如何构建创客教育评价模式的过程中,"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理论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文章基于对"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理论的剖释,通过挖掘其指导创客教育评价所具有的多重价值,构建了创客教育"鉴赏与评论"评价模式,并在X中学的创客教育综合实践课程中进行了应用。实践表明,这种以质性探究为主要特征的评价模式,能够捕捉到创客教育进程中的丰富信息,不仅有助于发挥评价自身的诊断、鉴定和监督功效,还使评价蕴含了调节、导向和激励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3.
"创客教育"进入小学内部场域,冲击着教育变革的步伐,教育理论与创客实践的交互融合备受关注.生成论为诠释小学生创客教育的生成过程提供了哲学意涵上的理论支撑和理性范导.小学生创客教育的生成过程既是整体性的创新创造事件的聚合体,又是创客本真状态上的意义敞开,并蕴含着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张力的创客形态.小学生创客教育主要境遇着小学生创客的本体异化、创客课程的价值错位、小学生创客的认识偏狭等现实桎梏.为此,应当从小学生创客的本体疏导、创客课程的价值复归、小学生创客的认识矫正等维度驱动小学生创客教育的实践探寻.  相似文献   

4.
创客教育及其在职业院校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创客空间在国内的发展,创客教育也随之诞生,并延伸到职业教育领域。分析国内外创客教育实践,可得出创客教育的理论框架,其核心是"基于创造的学习",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教学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论,支撑条件是创客文化和技术设备,创客教育的目标分为能力、知识和情感态度三个层次。这一框架可与职业教育兼容,但职业院校在实施创客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创客运动与教育的"碰撞",正慢慢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创客教育应运而生。针对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模糊、理论与实践脱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导师团队力量匮乏、创新创业教育认同度不高的问题,将创客教育的"做中学"思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及体验教育融入高职教育,使其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并探索将创客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创客空间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创客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创客精神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变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校企互通打造创客导师团队的高职"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创客理念在时代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我国的创客活动与创客教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但目前创客理念普及程度较差,创客教育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创客教育生态系统构建问题研究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支持。梳理创客教育理念,汇聚中小学、高校等教育科研机构专业力量,吸引不同领域的人才,指导各类创客教育及实践平台建设是合理构建创客教育生态系统、实现创客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活动理论为探索人类复杂的活动提供了分析框架,引入活动理论探索创客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及意义。创客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与活动理论的关系结构存在映射关系,活动理论观照下的创客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基于活动理论推动高校创客教育的策略,主要表现为:完备创客工具、构建创客平台、创设创客课程、培养创客教师、培育创客文化、制定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我国创客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创客教育的缘起、内涵与价值研究,创客教育支撑环境的创设即创客空间的研究,创客教育的跨学科融合研究,创客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等方面.当前,创客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研究范围较窄,现有研究不够深入.未来,开展创客教育研究应着眼于推动多元学科、多元主体融合研究,深入对创客教育体系构成要素研究,关注不同阶段创客教育对象培养问题的系统研究,重视创客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强化创客教育实践中典型模式的提炼,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创客教育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创客教育是高职院校在新的发展阶段,培育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而刚刚起步的高职院校创客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STEM教育"创新与跨界"的理念与"众创时代"创客教育的目标和愿景高度契合。STEM教育以其在国外和基础教育领域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较成熟的实践模式,以"创新与跨界"的核心理念,为高职院校创客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探寻路径。  相似文献   

10.
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但当前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面临诸多困境,比如:专业教育中创客教育理念缺失、课程体系脱节致使创客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创业管理定位模糊导致深度融合缺乏有效支持体系等。为此有必要反思高校创客教育未能付诸实践的因素是什么,何以解决?客观上需要高校在传播普及创客文化、嵌入互联网+思维、构建"创客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管理体系等方面"苦炼内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创客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创客教育的缘起、内涵与价值研究,创客教育支撑环境的创设即创客空间的研究,创客教育的跨学科融合研究,创客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等方面.当前,创客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研究范围较窄,现有研究不够深入.未来,开展创客教育研究应着眼于推动多元学科、多元主体融合研究,深入对创客教育体系构成要素研究,关注不同阶段创客教育对象培养问题的系统研究,重视创客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强化创客教育实践中典型模式的提炼,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创客教育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实践路径有两个源头:一是新技术革命与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国际创客运动与全球教育改革互动助推了创客教育的发展,使之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二是国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蓬勃发展,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这将有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祝智庭教授认为,广义上创客教育应是以培育大众创客精神为导向(Make Spirit-Aimed Education)的教育形态,狭义上的创客教育则应是一种以培养学习者创客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从现实看,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开放创新、探究体验"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和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性。在此背景下,国内高校通过优化资源、融合专业、面向创新、兼顾创业,系统开展创客教育,并且从体制机制、机构、模式、课程、教学等不同要素的创新与整合出发,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以创客发展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的创客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复合型教育,强调创客精神培育、创客文化的积累,重视过程性的、发散性的培养实践;上海财经大学以创新创业核心素养为突破口,培育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和青年创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纳入大学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形成创业教育融入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态势;宁夏大学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探索高校创客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实践运行;黑龙江大学确立了"面向全体、基于专业、分类培养、强化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山东理工大学强调创客教育促使受教育者实现由单纯的"知"进化为"知、行、创"的统一;温州大学积极探索高校创客空间建设新模式,构建"1+X"的分布式创客空间,系统推进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专业教育的创客教育教学体系;浙江科技学院构建了由"理念-路径-机制"组成的"343"创业教育体系;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创客精神引领"素养·管理·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创新与创业教育并举、创业与就业相结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体系。为充分展现我国高校创客教育实践的现状及理论思考,厘清我国高校创客教育实践的理论认识,助力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围绕"高校创客教育"这一主题进行梳理和思考,这些观点综述充分展示了不同高校独具特色的创客教育实践,同时体现了各高校在实践中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从多个视角、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剖析创客教育和课程的特点,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是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的共同追求,但两者具体目标的不同会引发不同的教育教学取向,且对创新教育的核心"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也不同;创客课程是创客教育开展教学实践的抓手,但创客课程最与众不同之处是其独特的差异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此外,对目前创客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一些观点进行评析,认为:首先,缺乏健全的教学设计模式使得创客教育发展浮于表面,只有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才会带来创客教育的蓬勃发展;其次,不仅要提高创客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需要发展创客教育的教师团队;最后,作为创客教育必备的创客空间,与其追求设备的完善不如发展出与课程紧密关联的具有适应性和个性特点的创客空间。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技术》2017,(8):109-114
创客教育以其独特的内涵,正在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阐述了创客概念的演变以及创客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探索高校创客教育平台建设机制和路径。清华大学i Center通过建设基于"智能制造+互联网"的产业级创客空间、优化创新创业的制度和服务环境、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营造双创人才培养生态环境,打造高校服务于双创教育的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5.
随着"创客"一词首次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创客运动席卷全国。创客教育作为创客运动的"衍生产品",以其创新性视角及"做中学"的理念而被大众所熟知。文章使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2.0提取国内创客教育相关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并进行词频分析,构建共词矩阵及词篇矩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Net Draw绘制高频词汇的国内创客教育共词网络图,使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进而对国内创客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国内创客教育面临校园创客教育"本土化"、创客教育理论体系及课程体系建设、创客教育优秀师资队伍培养、创客教育实施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四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材料的不断丰富及应用成本的逐渐降低,为人们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与创造产品提供了更多可能,也推动了美国"创客行动"的兴起与发展。自2013年以来,美国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加入"创客行动",实施"创客教育",将"基于创造的学习(Learning by Making)"视作学生真正需要的学习方式。本研究通过对美国中小学实施创客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案例的分析,旨在对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施路径进行梳理与总结。研究表明: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认为"基于创造的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创造是学习的途径,创造的产品即学习成果;全人发展是创客教育的根本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独立或协同创造进程得以实现;技术支持对于创客教育不可或缺,同时技术产品又可成为创造的目标指向。教育目标、情境及资源的整合性,学习过程与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育过程的专业化是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的三大关键特征。此外,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实施主要依托于精心设计的创客项目,教师对学生创造过程的专业化指导,以及来自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多维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创客教育的本质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创造性能力培养。文章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高职院校园艺技术专业开展创客教育的实践:开设创客教育课程,构建创客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客实验室,搭建创客教育平台;设立高职"大创计划",推动创客教育的改革创新;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助推创客教育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技术》2016,(6):13-19
创客教育是以造物的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工程教育。文章简要回顾了创客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本质内涵,提出开展创客教育需要努力做到三个"实现":(1)利用各种科技活动开展创客教育,实现多层次渗透;(2)利用各种空间开展创客教育,实现全方位开展;(3)利用各种师资开展创客教育,实现宽领域施教。文章还认为,普及创客教育需要提供系统的支持:(1)推出创客教育的核心素养、质量评价和条件建设标准;(2)做好配套先修课程的建设;(3)开展教师培训,筹建区域创客教育联盟;(4)开展不同形式的评价活动;(5)开源节流,因地制宜地建设创客空间。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创客运动的推动下,"创客课程"作为"创客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日益受到重视。机器人教育是创客课程的重要部分。文章为了能够使创客课程真正服务于创客教育,遵循趣味化、立体化和模块化三大理念,完成了基于模块化机器人CellRobot(细胞机器人)的三个板块、四个梯度的课程设计,综合培养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计算思维、基于项目的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机器人教育创客课程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技术》2019,(3):112-118
创客教育生态系统强调自身发展的生态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强调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要促进创客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能只关注创客教育本身,还要综合各方面要素审视创客教育生态系统。为此,文章首先通过对创客教育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文章基于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分别从人才特征、技术特征、文化特征、制度特征、实践特征等五个方面剖析了创客教育生态系统的特征,以期丰富创客教育的理论研究、增强创客教育实践的针对性,从而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