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建立新的教师素质观和科学的考评体系,是时代发展向高校及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文中分析我国高校现有教师评价体系的缺陷与弊端,在分析、借鉴国外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能对高校教师的胜任力进行测度和评估,为2010年即将全面开展的普通高校绩效考核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7,(2):109-114
建设新型应用型大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要求,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强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突出新型应用型大学创新力,加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教师胜任力,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水平和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通过项目培训或教育提升大学教师作为教师和学者的胜任力。笔者认为英国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具有服务人性化、项目多样化、终身教育指导思想的特点正为我国高校教师培训所缺失。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应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建立起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成长体系,教师培训过程中要考虑个体教师需求做到以人为本,从而提高整体教师素质发挥教师潜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教育体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对教师职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现实性要求,使针对教师岗位的评价也必须更为科学、客观、准确、有效和公正。以教师胜任力进行评价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鉴于传统评价体系的不足与缺陷,教师胜任力评价必须在严格界定胜任力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出科学严谨、针对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正确认识教师工作要求,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和高等教育的层次与水平。  相似文献   

5.
现行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更多的表现为外在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仍处于被动职业化的状态,如何激励与引导高校教师主动寻求自我专业化发展空间,使其能从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角度体验专业发展的必要与成就,就有待于对当前高校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本文结合实践从教师胜任力的考量与专业发展性理论等方面提出改革设想,以建构和完善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和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评价管理机制创新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更多的表现为外在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仍处于被动职业化的状态,如何激励与引导高校教师主动寻求自我专业化发展空间,使其能从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角度体验专业发展的必要与成就,就有待于对当前高校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本文结合实践从教师胜任力的考量与专业发展性理论等方面提出改革设想,以建构和完善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和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与人力资源管理学、人事心理学和人类工效学等学科相关联的“胜任力”概念开始介入教师评价中,并为之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本文将从胜任力的概念分析入手,探讨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的特点和实施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8.
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对于推进教师工作的专业化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应借鉴工业组织管理的先进技术,采用职位分析、胜任特征模型、模拟测验和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以科学评价高校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  相似文献   

9.
现代高校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表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或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其实质是教师的胜任力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以教学为中心、学术研究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全面优化和提高高校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实现高等本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是现代高校特别是新建教学应用型本科大学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又很突出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师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提升其自身数字胜任力将有效推动学生能力的发展。欧盟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从胜任力发展的视角研制了教师数字胜任力进阶发展模型。基于此框架,洞察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发展契机,构建适合我国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影响因素,提出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的路径,以期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胜任力,解决信息化教学问题的需求,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教育改革举措。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高校教师是否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胜任素质,决定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工作的成败。高校教师的胜任力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教师胜任力的要求,是培养和开发教师胜任力的前提。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可从完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模式、创造创新创业实践条件、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等方面提升教师胜任力。  相似文献   

12.
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从教师职业发展角度,基于ADDIE拓展模型提出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进阶发展模型,将胜任力嵌入于教学系统设计各环节,构建能够表征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状态下的胜任力结构体系。综合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构建胜任力模型,结合教师职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相同胜任力要素达成度的差异,揭示出教师职业发展视角下教师专业胜任素质的动态演化逻辑,有利于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为高校评估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开展教学培训及指导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教师的转型发展.应用型大学教育的高等性、 应用性及教育性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发展要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走双重领域(教育及所教学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平衡、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之路.面对当前地方转型高校教师发展的职前培育缺位、职后发展不适等问题,应在职前培育体系、职后的发展意识与大学文化、发展内容、发展方式、发展评价及教师发展平台与组织等方面建立与应用大学教师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政策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教学胜任力是教师胜任力的核心和关键,强调高绩效水平教师在教学方面所具备的胜任特征。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是民族地区理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对象。通过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不同教师群体的教学胜任力存在显著差异。为此,在高校教师层面要坚守初心、补充知识、提升能力,在学校层面要加强校长引领和教研促进,在制度层面要改革评价、完善培养,以促进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胜任力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方法呈现高校教师胜任力在我国的研究进展及研究脉络,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及方向指引.研究发现,国内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聚焦于胜任力模型构建、思政教师及青年教师群体、胜任力结构的多重角度分析.在当前普遍开展教学评估及教学质量改革的背景下,今后的研究将更多地聚焦于"两个以"模式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师的发展必须与高校的办学定位相一致,随着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对高校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当前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发展的工作思路,介绍了贺州学院促进教师发展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当前有关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主要围绕个体差异工作内容两个方面,本研究认为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应基于个体维度、工作任务维度和发展战略维度,并对这三维整合模型进行了详细阐述。个体维度涵盖教师的人格、效能感、态度等;任务维度即教师工作任务的专业性、创造性、协作性特性;战略维度涉及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应用型等高校的典型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地方行业特色应用型高校教师多维度评价体系具有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多位一体的评价主体和以人为本的评价原则等新特点,是在传统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学校内在发展的实际需要条件下形成的,是对传统教师评价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地方行业特色应用型高校多维度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凸显地方行业特色应用型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关键胜任力及其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由胜任力的内涵入手,通过进一步了解教师胜任力,高校教师胜任力,相关的胜任模型、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当代国内外关于教师胜任力特征、高校教师胜任力特征的研究结果,最后着力于推动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丰富教师胜任力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和访谈解读并分析非学历教育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能力要求,得到高校教师非学历教育胜任力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和权重,从而得到高校教师非学历教育胜任力模型。该模型体现了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非学历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的职称和资历不是最重要的二级指标、高校教师进行非学历教育应“讲准确”“不乱讲”等三大特点,可以广泛运用于高校非学历教育师资的遴选和评价,助力高校进行非学历教育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