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校企深度协同,有效提升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效,论述了校企协同的本质内涵以及相关研究的基本态势。认为关注个性发展、培养团队意识、引领实践探索、激发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特质的核心切入点。探讨了校企协同基本功能、运行机制、方式和内涵,以及校企协同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毛少华 《成人教育》2021,41(1):65-70
目前,在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专业全面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仍面临校企招生招工协同性问题、标准体系对接不畅、双导师团队选拔考核问题、校企教学资源共享度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和校企共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校企双主体协同弹性招工招生,企校对接共建人才标准体系,探索“双师”选拔考核机制,畅通校企教学资源共享渠道,创新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和双主体协同管理育人等策略,为校企合作培养匹配企业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实用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决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校企协同创新有助于促进高校创新意识、学科交叉、科研创新水平的综合提升。浙江科技学院依托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着力校企协同创新、学科交叉融合、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行业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工程人才,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1计划"协同创新要求,提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并探讨其实现机制:对于动力机制,各协同体知识特色是协同体组建动力。对于选择机制,认为协同体选择应该是先验的,应该组建"大学里的企业"和"企业里的大学"。对于风险机制,认为协同各方有义务开辟专门的校企人才培养领域、并建立完善的风险共担机制。对于管理机制,认为需要建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组织,充分放开校企各方知识交流的通道,重新界定人才培养考核体系,建立具备持续供给能力的人才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5.
"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机制可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作用,合理配置资源要素,实现多方共赢。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校企协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优质教学团队和校企共建多位一体实训基地等方式,对"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实践研究,对集团化办学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协同创新的新时代大环境下,为了更好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提供动力源泉和有效支撑,以立足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为出发点,阐明了市场竞争力、政府推动力、利益驱动力以及学生成长力是影响校企协同育人动力机制的外部和内部因素,而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的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是造成协同育人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案例,系统阐述了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动力机制的主要途径和收效明显的实践成果。实践表明,动力机制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动力来源和根本力量;校企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政府、高校和企业相互协调,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热点,校企协同育人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我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平台下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规格,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探索从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建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共建共享特色教学资源、双导师制班级管理、校企联合打造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制定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六个方面,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无论国家发展还是高职院校、地方企业都需要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系统。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较少,怎样的动力机制可以同时激发校企双主体,并能够让系统协同创新呢?谁又是动力系统中的关键主体呢?文章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按照"跨越边界"原则将协同创新共同体重构为校企协同创新系统的主体,协同创新系统成为复杂适应性系统,并建构了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型及校企协同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为动力活力机制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行业背景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所具备的优势基础上,从建立基于合作主体之间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途径提出了相应对策。并结合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实践,论述了学院通过改革创新"内外统筹、五方协同"的人才共育机制、"内培外引、校企互通"的师资共培机制、"内外联动,责权清晰"的基地共建机制、"项目引领,团队跟进"的服务共赢机制,实现了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和谐共赢,显著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严格教师的培养流程和准入制度,规范企业培训师的资格审查,实行严格的教师再进修制度,是德国双元制教育中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有力保障.基于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应通过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协同培育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专兼教学团队、构建能力互补的教学创新团队、健全教学创新团队的协作机制等策略,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就业导向,介绍了校企协同创新"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内涵及构建的重要性,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目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明确校企双导师职责,优化校企协同创新"双导师制"育人模式,以培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双高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推动产教融合深化发展,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展开探讨,提出职业教育融入区域产业的对接机制、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合作机制、高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深化机制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运作机制,从四个方面入手实现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实现企业、...  相似文献   

13.
实施"2011计划"为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契机。针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存在问题,论述了研究生协同创新之内涵与特性、构成要素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最近审批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运作特点,首先说明了遴选有创新潜质的研究生,进入"2011协同创新中心",从事研究,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该机制在培养方案、学术文化、资源共享、人才成长环境和制度改革等方面,对于研究生在团队创新作为和研究水平提升上的优势和实践价值;最后提出了实施"2011计划"、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德州学院实施太阳能利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例,通过创建校企、校地协同培养共同体;构建校企、校地协同育人环境;形成校所、校企协同创新成果;搭建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良性互动为兄弟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做好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得到应用和推广。在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中,校企双方都获得实惠,借助"工作室"的形式和机制运行,实现协同育人目标,对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为企业提供专业对口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校企协同"工作室"运行机制的重要性,分析目前校企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探究新时期校企协同"工作室"运行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创新主要存在创新主体缺乏内生动力、校企联动缺乏外在制度保障、创新系统缺乏支持平台与支撑主体等问题。在职教集团这一新的办学模式下,构建包括动力机制、管理机制、投入与分配机制、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共享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在内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对于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创新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及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技术》2018,(4):88-94
双创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变革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迎合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双创项目与学生团队是双创教育的两个重要构成要素,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双创项目的类型、技术、范围、规模、复杂度、创新性等要符合学生团队特征,学生团队在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方面的互补性、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相容性要符合双创项目特征,实现双创项目和学生团队的有机结合与匹配。文章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企业"5R"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校企双导师与学生团队融合机制,将企业真实环境引入项目训练过程,将企业技术师资融入团队建设过程,创建双创教育良好生态环境,大力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专业化教师团队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可以发挥高水平团队的示范作用,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并助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职业院校需从准入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教师培养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明确"双师型"教师标准,健全团队管理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优化"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19.
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培养企业需求的适用性人才显得十分重要。校企合作是适用性人才培养的最好方式,构建校企"融合式"培养机制:即校企一体化定位机制、课程体系的校企协同设计机制、培养方式的多元化机制、校企交叉任职机制、人才质量评价的职业化机制、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并探讨其对人才适用性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关系,对于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进一步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机制需认真厘清校企协同的基本意涵。当前校企协同培养工程人才存在政府制度规范缺位、企业协同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在建立协同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机制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升责任意识;建立协同联邦,实现利益共赢;行业广泛参与,突破协同瓶颈;主动服务社会,提升协同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