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基于CSSCI数据库对"双一流"大学研究地图进行探讨,发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双一流"大学研究的关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大部分高产研究机构都表现出对"双一流"大学研究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将高产作者群中各位高产作者的"双一流"大学研究成果进行前十年(1998-2007年)和后十年(2008-2017年)数据相比,发现有减少趋势和有增加趋势的高产作者人数大致相当。为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相关建设高校可以考虑在校内组建"双一流"大学建设办公室或者"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心等机构,其专门为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与决策参考服务。基于CSSCI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呈现出八个研究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治理改革、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及其评价体系、"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此外,"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的四个研究热点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议从学科理论、方法路径和实践层面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进而不断完善"双一流"大学研究内容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重点大学建设到"985工程"、"211工程"的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在我国实施"985工程"、"211工程"的过程中,出现了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几对矛盾:一流硬件与一流软件、世界眼光与民族特质、政府支持与大学自治、跨越式发展与大学的长远责任、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等.处理好这几对矛盾,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刘强 《高校教育管理》2015,(3):90-93,119
通过对"211工程""985工程"存废之争的梳理可以发现,此次争论爆发的根源在于"211工程""985工程"的弊端日益凸显,即贫富分化、阶层固化、同质化等现象日趋严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与地方高校力量的不断增强,"211工程""985工程"存在的意义值得反思。后"211工程""985工程"时代,建设一流学科专业而非一流大学,引入动态竞争机制,推动绩效拨款模式改革,将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4.
"985"工程和"211"工程虽带动不少顶尖大学和学科的发展,使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让其面临不少困难:身份固化问题、竞争缺失、教育经费分配不公等问题。建设"双一流"大学,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市场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破除高校的身份壁垒,消除高校的身份固化;把绩效当做杠杆,以效率作为目的,促进高等教育经费分配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质与量的世界一流。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又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高素质、高质量的一流师资队伍是建设"双一流"建设的基本支撑。现行大学教师管理制度下,部分大学教师管理制度功利化价值取向明显,教师管理制度对象相对区分度不够,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优化周期长,教师伦理道德管理监测制度亟待加强。这些问题制约了大学教师自我学术劳动力的解放,滞缓了"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双一流"大学必须建立现代大学教师管理制度,秉持学术至上的教师管理制度设计理念,确保教师管理制度的价值正确;立足教师学术职业、学术劳动的基本特征,建立大学教师分类分层管理服务制度;参照学术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趋势与特点,适时调整优化大学教师待遇激励制度;全覆盖从严大学教师道德伦理标准建设,坚守大学教师履行学术职业的最底线。  相似文献   

6.
重点建设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治理工具,它的直接效果是形成了一批重点建设大学.随着"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实施,重点建设大学数量不断增加,每个省份至少有一所,但是省域分布的离散程度加大,部分省份成为集聚高地.同时,重点建设大学开始通过跨地域流动推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尺度重构.资源流动与权力重构是息息相关的,管理重心的下移、城市发展高等教育权力的凸显成为影响当前重点建设大学发展的关键特征.在"双一流"建设的新阶段,我国应适度改变重点建设大学的遴选与评价方式,扩大城市高等教育管理权限,规范重点建设大学跨区域流动.  相似文献   

7.
当前,各级政府和各个高等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我国"双一流"建设之路.我国大学和学科建设要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后发赶超",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之路.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目标与"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有很多契合点,大学科技园可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提升科研水平与推进成果转让、继承创新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外大学的办学使命在演化过程中创造性继承,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中国古代的"大学之道"注重人文科学的研究和人格的修养,现代大学的办学目的主要体现为一种实用工具,也导致"双一流"大学建设和人才培养产生了系统性偏差.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要增强办学使命的"独特性"和人才培养的"内生性",通过建构起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激活大学发展的内生力.  相似文献   

9.
"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辩证统一。"双一流"大学建设与文化自信具有耦合关系,大学的基本职能和"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任务决定了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文化自信作为支撑,而文化自信又在"双一流"大学的文化价值取向中得到体现。需要在文化自信引领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革命文化为重要来源,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时代指引,实现中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历史性跨越具有全局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应用技术大学是现代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科学技术更迭的重要技术技能支撑。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立足一流学科、创设一流专业群、构筑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进一步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有利于为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形成扎实牢固的"塔基",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1.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经历校区大建设、规模大扩张、布局大调整之后,推动高校发展向质量大提升转移的重要战略决策。目前,"双一流"建设已经完成总体方案设计、实施办法制定、入选名单筛选等制度层面的规划,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然而,相关部门并未对外发布遴选"双一流"的具体条件和认定标准。"‘双一流’的标准要义是什么""如何建"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省级层面如何有效推进"双一流"战略的落地实施尚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模式。江苏有着十年实施高教强省战略的发展基础,高等教育规模大、质量好,是最有条件率先建成"双一流"的区域之一。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江苏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瞄准"世界一流",参考标准与行动框架兼顾国际性与本土化,既有普适性又有区域特色,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省域"双一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对其他省份的"双一流"建设具有引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大学办学基础与条件具有鲜明的局域性特点,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持续推进的新时代,立足自身特质,充分运用"内强"和"外引"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举措,培植自身发展所需的有益资源和力量,是提升自身办学水平的应然之举."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大学国际化发展应制定切合实际的特色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凸显区域性与特色性;精心谋划国际化发展组织运行管理,突出组织性与协调性;深化国际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区域性科研国际化建设,不断完善国际化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3.
"双一流"建设作为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承载着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然而,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身份固化、恶性竞争、资源集中利用、不公平加剧、同质化、教学与科研矛盾异化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需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合作共赢为理念、以评价为手段、以卓越为原则、以自信为动力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高校。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在高校建设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为探究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文章分别从国家、地方、高校等三个层面和打造优秀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高校建设步伐等三个方面阐释了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统筹"双一流"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西部地方院校因其办学水平及地域环境的特殊性,在"双一流"大学建设新形势下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办学活动。西部地方院校需要参与"双一流"大学建设,这既是"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实施的需要,也是这类院校自身发展水平、自身比较优势及地方政府外驱推动的需要。从战略发展角度来讲,西部地方院校需要采取变革理念、提升质量、凝练学科、寻求政府支持、面向实践、创新制度等措施参与"双一流"大学建设,并赢得新型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6.
<正>近20多年来,各种形式的高等院校升格、升级的行为或工程一直是中国高校发展建设的主旋律之一,学科组要变成系、系要变成学院、大专想升格为本科、专业性学院想变为综合性大学,而原本目的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等高等教育建设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被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不可否认地存在某些概念混乱、边界模糊、理论研究与实际需要之间难以沟通等问题.在高等教育研究中,不少人只注意到"大学"与"高等教育"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文章通过对"大学"和"高等教育"概念的内涵、提出时间、质的规定性等方面差异的辨析,力图为"大学"和"高等教育"划分必要的边界,以此引发我国"大学"和"高等教育"本原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双一流”建设之初的学科裁撤等事件给高等教育学科带来危机,使高等教育研究陷入了较深层次的自疑。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双一流”建设的逐步推进需要自疑精神,更需要坚定自信。应在研究情感上增强学科自信、在研究目标上增强话语权、在研究方式上倡导问题导向,全方位提升高等教育研究质量,助推“双一流”建设和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学制度"一词是高等教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目前,对其界定存在多种研究视角,且在使用中也存在不规范现象。在宏观方面,可把"大学制度"看作整体概念解读,是根本原则上的大学制度研究,而一般性的大学改革问题,则不应轻易使用"大学制度"这种宏大话语,以避免学术误解,而应用"体制""机制"以及"治理结构"等替代。在微观方面,应该基于"关于大学的制度""为了大学的制度""在大学中的制度"三个方面对大学制度的具体范畴进行限定,并以此为基础,就大学制度与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体制、高等教育机制、大学治理、大学理念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等的关系问题进行相关辨析,以进一步厘清大学制度的概念内涵,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出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卓越计划"是德国政府意图重新振兴高等教育的一次主动尝试.在这一过程中,"卓越计划"立足本土,设立符合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探索第三方评估,充分发挥全社会力量提升高等教育实力;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打造结构合理、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严格审批,形成良性退出机制;注重跨学科和高等教育教学使命的实现等措施,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研究德国大学"卓越计划"对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