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 《报刊之友》2013,(7):57-59
本文通过对2010年以来的反“三俗”研究文献进行阅读、梳理、分析,发现我国对于整治“三俗”,加强广播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的研究,重点是从“三俗”成因及如何防制两方面展开的。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反“三俗”工作中,学界还应侧重三方面研究:传媒体制创新研究;界定“三俗”标准的法律规范研究;中西方媒体社会责任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石义彬 《新闻前哨》2010,(10):25-26
近年来,“三俗”文化借助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传播平台大肆风行。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从小沈阳到马诺,从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到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无不闪现着“三俗”文化的身影,已然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毒瘤”。纵观这些“三俗”文化,它们的本质是打着满足受众需求的旗号,行攫取商业利益之实,不仅不能满足受众真正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文成国 《新闻前哨》2010,(10):23-23
“三俗”之风盛行,已经成为影响文化健康发展的毒瘤,抵制“三俗”之风,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而媒体首当其冲。作为公共信息与舆论平台,媒体传播什么、倡导什么,事关重大,需要加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包括抵制“三俗”在内的媒体导向,我认为要从“三论”去形象理解。  相似文献   

4.
谢培 《今传媒》2012,(9):42-43
"庸俗、低俗、媚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发展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针对这种异常现象,本文透过对当下"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的文章梳理,凸显媒体要将自身的社会责任落实,媒体需要回归,需要切实成为一个负责的媒体,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刻不容缓,为我国媒体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活情感类节目的批判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类节目的核心在于聚焦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弘扬人世间的真善美。它既满足了大众的情感需求,又弘扬了和谐社会的主旋律。然而,当前少数情感类节目在社会角色定位上出现偏差,"三俗"泛滥引起公众反感。"反三俗"成为社会强音。生活情感类节目应高扬起"反三俗"的旗帜,彰显节目所承载的积极意义,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6.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2):I0021-I0036
视点1.05.2006应是强化对农宣传的起势之年张振华2.05.广播影视“十一五”发展前景展望黄勇3.05.绿色收视率与媒体社会责任时统宇4.05.也谈克服媒体的低俗化张聪5.05.新闻宣传要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尹韵公6.05.媒体的当下使命及社会责任邵培仁7.05.电视,拿什么内容给人看  相似文献   

7.
方杰 《东南传播》2011,(7):130-131
近年来电视栏目的创新繁荣让中国电视制作进入了升级换代的时期.在受众需求、媒体竞争和收视率指标等多重力量下,一些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的典型电视栏目如:电视情感类栏目、电视养生类栏目、电视法制栏目、电视购物栏目等不断曝光潜在的“信任危机”事件,损伤了电视媒体的公众形象.电视人应当如何重新审视自己在当代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电...  相似文献   

8.
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电视行业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趋势,是电视批评科学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针对当前我国电视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提出并实施的以“绿色收视率”理念为核心的“电视媒体绿色行动”,我国电视批评界理应积极回应这场电视传媒实践领域的深刻变化,认真思考电视批评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社会责任,积极探索电视批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正是由于电视媒体的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我们不得不强调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正确认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增强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于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发表自己的浅见,内容涉及到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以及强化措施等等,目的是引起社会的关注,提升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广播领域出现的“三俗”现象及其危害,对广播节目主持人在抵制‘三俗’’过程中的责任与作用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笔者主持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节目的实践经验,对主持人应如何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履行抵制“三俗”的职责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各类媒体的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形式,近几年,逐渐呈现出所谓“过度”娱乐的趋势,省级卫视表现尤为明显.如何在这种趋势下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我国电视媒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省级卫视的节目入手,观察分析电视“过度”娱乐的种种现象和原因,考虑到受众对电视功能的不同需求,从电视体制改革的角度,提出应当按职能将不同性质的电视台分开来办,所谓的“过度”其实并不过度.另外,提高观众的媒介素养,建设一个电视体制多元、形式多元、视角多元的国家,才是解决过度娱乐现象的最终归途.  相似文献   

12.
一、制定背景 2014年年初,中宣部确定全国11家新闻机构为媒体履行社会责任试点单位.2014年6月9日,首批11家试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正式对外发布,对2013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展示.至2017年度,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媒体已达38家. 这是破冰之举,对全国新闻界极具样本意义.4年来,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工作不断完善,报告媒体范围逐步扩大,各媒体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报告质量不断提升,可读性、吸引力、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受到社会各界普遍肯定.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和相对科学、完备的指标体系,除了“正确引导”“提供服务”“人文关怀”“繁荣发展文化”“遵守职业规范”“合法经营”“安全刊播”“保障新闻从业人员权益”8个一级指标外,没有可作参照的更为详细的指标划分和评估内容,各指标也没有量化,导致各媒体对媒体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理解并不透彻,只能凭借各自的感知和感性的认识撰写报告,不够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且不同媒体间不易作比较.  相似文献   

13.
在大众传播理论的视野中,电视媒体要满足社会公众各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即公共利益和责任的诉求.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教授丹尼斯·麦奎尔认为,大众传媒“其目的首先应该服务公共利益,不是仅仅取悦于受众,而是通过满足广泛的传播要求,通过为增进社会福祉做出贡献来实现这一目标”.①但是目前,电视媒体的生存主要以市场逻辑为主导,电视媒体的公共责任越来越让位于商业利益.电视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它的营销方式主要还是依靠广告投放,营销方式的单一限制了电视媒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博弈.  相似文献   

14.
刘慧 《新闻实践》2011,(4):56-56
近期对文化产品中的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媒体和社会再次掀起了抵制热潮。但是,不少媒体和人士并未停止对低俗内容的报道和传播,甚至一边痛批某人表演低俗、不堪入目,一边详细介绍其星座血型乃至泳装艳照。面对“三俗”之风,社会一时形成了“一边狠打,一边追捧”的怪现状。  相似文献   

15.
社交电视:传统电视的社会化生存及其网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形塑观众的收视习惯,也造成观众对传统电视的疏离,但传统电视媒体又借助网络社交视频重聚电视用户.“社交电视”通过社交网络重建电视观众群,其“弱关系”的“信息桥”功能为电视从业者积累社会资本与职业声望,也使电视观看行为不再孤立和封闭,为电视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收视选择、收视体验与技术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16.
电视作为符号和影像生产与消费的重要媒体,迄今为止一直在大众媒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的日渐深化,电视呈现出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发展趋势,电视荧屏充斥着"三俗"的娱乐节目越来越多,电视媒体公信力不断下降。据此,本文试图在当前电视媒体生态下,对电视娱乐节目公益化的合理性进行探讨,以期对电视娱乐节目公益化改革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使其重新回归电视公益性传播与市场化发展并行的正常轨道。  相似文献   

17.
朱传欣在《警惕网络影视“三俗”化倾向》一文中指出,“三俗”,即存在于文艺作品中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近一段时间以来,“三俗”之风在方兴未艾的网络文艺领域死灰复燃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网络影视“三俗”化的成因复杂,包括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社会结构重组、文化格局演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电视等视听媒体,都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责任和使命。有强烈责任感的媒体让受众感受到的应是各种温暖的社会“正能量”、积极的生活态度、人性的“真善美”。然而,有那么一些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择手段增加“可读性”、收视率、点击率,无视自己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杨明  杨可 《记者摇篮》2006,(7):62-62
目前,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重中之重的“一号工程”、“民心工程”、“稳定工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主流媒体,电视媒体应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市(地)级电视媒体如何在就业援助方面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现实,拓展门路,为构建和谐社会当好舆论先行。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逐步成为资产最雄厚、影响最大的媒体.回首中国电视也不胜其力,兼顾意识形态领域的负重、市场经济的搏击.调和二者的对立与矛盾成为从业人员的第一命题.目前比较一致的评价是电视行业性的突飞猛进并未掩盖住电视内容的格调低下,主管部门的无数条禁令并未阻断电视的三俗孽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