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陈童 《东南传播》2016,(9):80-82
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所再现出的留守儿童形象大体是三方面的趋势,一是正面的好儿童形象;二是"问题"式的负面儿童形象;三是中立客观的"沐恩幸福"的被关爱形象。从主流媒体到地方媒体对留守儿童形象建构的倾向上分析,媒体对于"留守儿童"形象的建构趋于群体化、类型化,倾向于负面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标签化报道并展开探究论述,分别从留守儿童的学习层面、心理层面和道德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尽管在这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但并不等同于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媒体报道应秉持专业主义精神,客观中立、理性发声;发掘留守群体的积极因素,为留守儿童去污名,打造一个正常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至今,因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农村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主要是指父母外出打工,孩-y:留在农村,只由父母中的一人进行照顾,或由祖父母甚至是其他亲戚代为照顾的孩子们。留守儿童属于“需要保护的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每个公民的保护。档案作为实现对留守儿童关爱的有效工具,亟需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分析国内地方媒体如何建构与呈现"留守儿童"相关议题,分析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重庆日报》"留守儿童"议题的新闻内容与呈现方式.分析资料显示,《重庆日报》"留守儿童"的报道以在要闻/综合版面为主;新闻呈现方式上,主要是以消息为主、通讯/特稿/深度报道为辅,其后是评论;消息来源上仰赖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教师与学校领导、留守儿童及其家人;报道的语气以正面为主,中性次之,负面最次;在报道主题呈现上,以改善留守儿童教育及管理为主题的报道最多,其次是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怀与重视,再其次是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在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呈现上,中性形象报道最多,正面形象次之,负面形象最少.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独特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群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批真实记录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纪录片,也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本文对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具有三个方面的社会价值:反映留守儿童真实生活原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通过参与式传播,赋权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具有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使得大批未成年孩子被迫留在家里,脱离了父母亲的直接监护,成为一种新型社会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留守儿童的数量一直在增长,据调查。这些儿童的成长,教育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个管理难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亟待引起政府及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通过对新化县农村中、小学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发现新化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生活上自控能力差,学习成绩欠佳,心理问题较严重。并就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找到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曹钦 《东南传播》2013,(1):105-108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青年报》上以"留守儿童"为标题的153个文本从发表时间、报道体裁、报道倾向、报道切入点以及再现出题进行分析,得出媒介上留守儿童的形象多以被关爱的弱势群体及问题儿童为主,辅之以励志向上的正面形象,并进而给出了在日后报道中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制造大国”身份的确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奔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们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一农村留守儿童。为了了解大众传媒对于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报道情况,我们对南充日报近一年来关于本地留守儿童的报道情况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殷文  李思怡  甘雨柔 《新闻大学》2024,(2):44-56+118-119
研究以留守儿童的新媒介使用为研究对象,将一起玩手机视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与同辈群体的“嬉戏”(play)方式,致力于讨论媒介与同辈群体这一社会化机制的关系。研究发现,“一起玩手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起关键性作用,是他们的同辈群体社会化过程(媒介嬉戏),同时也是他们抗争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份轻视、建构个体尊严的个体化过程(尊严游戏)。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讲述了“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的特殊生活环境给他们的身心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面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社会问题,基层图书馆应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11.
孙苑  高婧  孙秋 《大观周刊》2011,(37):77-7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是本文主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王源 《大观周刊》2011,(17):33-34
在媒介化社会,“媒介形像”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渠道和参照。现实生活中的客体经其“过滤”报道和“框架”叙述,最终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报纸对“女博士”这一群体的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报纸形象建构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还原“女博士”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增加,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并被重视,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对这一问题的逐渐解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今,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已逐渐成熟,新闻报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无论如何,对于此类社会问题的报道,媒体都应该保留负责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谭皓 《大观周刊》2011,(31):198-198
改革三十多年,在农村服务城市的格局下,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当2亿多农民工挥洒着汗水建设服务城市时,也因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这一群体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产生的背景、留守儿童教育的困境和对问题的现实性对策几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张婷婷 《大观周刊》2011,(44):14-15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得到普遍关注的弱势群体,而青春期的留守少女则比留守的男孩更弱势,也面对着更多的问题和困惑。本文关注留守少女面对青春期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呼吁更多的人给留守少女这一特殊的群体更多的关怀。  相似文献   

16.
生态移民工程是宁夏一项重大扶贫工程.随着移民新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成为生态移民地区的主要群体.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对留守儿童课外阅读中的性别差异进行描述和分析,探讨留守儿童阅读产生性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维护留守儿童平等发展的文化权益保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刘蔚然 《今传媒》2015,(1):37-38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腾飞,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去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导致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人民日报》2003年至2012年有关留守儿童的报道作分析,从报道的数量、选用体裁、报道立场等方面考察《人民日报》对留守儿童问题报道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而梳理《人民日报》留守儿童报道的特点,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对电视的接触情况,分析了电视这一大众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报道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制造大国"身份的确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奔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们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为了了解大众传媒对于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报道情况,我们对南充日报近一年来关于本地留守儿童的报道情况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发挥市县公共图书馆优势服务农村留守儿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全社会都应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市县图书馆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可行性、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