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千年前杨玉环的倾城一笑让我们知道:质量优于数量。一千本武侠,也难比一章《三国演义》,《三国》的质量是孔明羽扇轻摇,扇起赤壁冲天大火的智慧;是关羽独走单骑,奔过寻兄千里平原的忠义。  相似文献   

2.
包利民先生的《一本枯萎的书》有这么一段文字:"她读了几十年的那本书,是《宋词三百首》。每次看过书,她都把书放进一个小木盒里,动作很慢,就像收拾一种心情,收藏一份记忆。那本书,从不让我们染指。"为了说明"奶奶"对"那本书"的珍惜,作者用"染指"一词来描绘"奶奶"不让"我们"触碰它。其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年头,是2004年;有一本期刊,是《教师之友》。要谈论“70后”教师群体,这两个因素不得不说。2004午,《教师之友》第一期刊登了题为《那一代》的长篇文章,执笔人是蔡朝阳(网名阿啃)、卢军、白尘。文章开篇即以批判的口吻,指出中国基础教育界有“三座大山”.分别是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文章写道:“我们也并不完全否认以魏书生、于漪、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王季思校注本《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也就是一般标目为《妆台窥简》那一折。红娘奉张生之命,将简帖压在莺莺梳妆台上,莺莺看见之后,不仅不感激红娘,反而摆出小姐的架势,把红娘训了一顿。红娘回到张生处复命时,心情很不舒畅。对张生唱了一支[上小楼]:  相似文献   

5.
当第一、二届新概念作文比赛成功地将韩寒等推向社会,引出一个充满争议的焦点问题,在这余波未平、余热未消的时候,又一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也已悄悄降下了帷幕。这几届比赛与前两届相比,似乎不那么热烈和火爆,但是对于面前那厚厚的六本记录了三届比赛优秀作文的作品集,我依然充满了感慨和敬佩:韩寒那深刻的《杯中窥人》;如梦呓般却感人至深的《请你康替留》;充满幻想又极为尖锐和反叛的《审判》;还有新新一族的《半小时的上帝》。如诗的散文、另类的小说、深粹的议论,的确是一种超越,一种突破,也只有新概念作文这样的舞台才能让这些独特的演员…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在基督教世界,有一本书是人人必读的,那就是《圣经》;在伊斯兰世界,有一本书人人必读,那就是《古兰经》;那么在中国也有本书是人人必读的,那就是《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全书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部分。  相似文献   

7.
那天,我在电视剧《西游记》中看到孙悟空在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写下了"到此一游"四个字,觉得孙悟空那是何等的威(wēi)风啊,于是也想找个地方写上这四个字。这一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一个人实在没意思,电视里孙悟空题字的画面又出现在了我的眼前,那就让我显示一下"本  相似文献   

8.
利用文末开课。如讲授《故乡》这篇小说,一上课,我说:“同学们,今天学习《故乡》这一课。‘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众多走路者中,鲁迅是走在最前列的人之一,让我们踏着走路者的脚印慢慢地沿‘路’欣赏鲁迅先生的《故乡》吧!”学生刚看完课文,我就发现许多学生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那是他们对我开课的话语的回应,看来他们已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借用文末析课。在全班学生刚读完《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时,我就借用文末一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同学们,请看课文…  相似文献   

9.
《同学少年》2008,(5):33-33
我曾是一只快乐的《蜗牛》,墙边那棵百年老树的树根,就是《我的王国》。我一直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直到那天,我发现了一本神秘的《笔记》。打开这本笔记,里面画着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就在我要扔  相似文献   

10.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乔牌儿》:“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王季思先生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本)云:“和,哄骗也。《来生债》剧第一折磨博士白:‘古墓里摇铃,只是和哄那死尸哩。’……并以和哄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一生反对将自己的作品“炒冷饭”,认为自己的作品文字平庸,甚至很幼稚,不能一再结集出版。早在1951年2月1日,叶圣陶先生在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叶圣陶选集》的“自序”中写道:“这一回编辑《新文学选集》,朋友们说其中有我一本,我感到惭愧。选集已经编过几回,编来编去,总是那几篇自己也不能满意的东西,再来编一本,耗费读者的财力  相似文献   

12.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教参译作;“现在那颛臾,城廓完固,而又离费很近”,其中“今”被译为“现在”,“夫”被译为“那”,这是完全错误的。尹君《文言虚词通释》释“今”时说:“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或篇首,和‘夫’的作用差不多,表示下面要提出问题或设想一种情况来予以议论。‘今夫’连用,作用相同。”《汉语大字典》(第一卷)释“今夫”时说:“发语词。《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书发端之词例》:《礼记·中庸篇》‘今夫  相似文献   

13.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在谈到写文章的方法时,作者连用五个“本之”句来强调他取法五经的体会:“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这种“本之”句课本对此没有作注,教师讲解时往往为此犯难。这五个“本之”句的结构是一致的,“本之《书》以求其质”一句,是一个陈述句,句中的“以”连接“本之  相似文献   

14.
这“颓唐”不同于那“颓唐”湖北朱家林有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含义往往是不同的。《背影》与《一面》两文中同一“颓唐”其含义不同。初一册语文课本《背影》中有这样的句子:“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初二册语文课本《一面》中,有这...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中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一句,相信我们都不陌生。周先慎先生的文艺随笔《简笔与繁笔》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评价说:"这是进一步烘托险恶多艰的社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末尾写道:"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要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人教版对于"这讲义也遗失在内"的注释是这样的:"那本《解剖学笔记》后在1951年从鲁迅家藏三箱书中找到,现藏于鲁迅纪念  相似文献   

17.
叶落归根,说的是返归本源,常用来比喻事物的归宿,也多用来借指流落他乡客居异地的人终究要回到自己的故乡。“叶落归根”可以说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由来已久的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叶落归根”一词最早见于战国《荀子·致仕篇》:“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回,漩流。树,树叶。粪,施肥。本,树根。意思是说,水深了就有漩流,树叶落下来,可以做树根的肥料。如果说“树落则粪本”和“叶落归根”字句上还有不小差别的话,那么《汉书·翼奉传》注的“叶落归本,水流归末”,已和现今的字句大体一致了。《五灯会元》卷一《景德传灯录》五:“众曰:…  相似文献   

18.
圣诞节到了,我的南方朋友从佐治亚——即中国人很熟悉的小说《飘》的家乡,长驱三千英里,开车两天来看我。而他们夫妇写的两本介绍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的书,那一年在中国也上了热点图书排行榜,《历史深处的忧患——近距离看美国》和《总统是靠不住的》,已经为中国读书界熟悉。那两本书写得好,与他们的生活状态有关。抵美多年,他们以当小贩为生,在草根层摸爬滚打,一点没有在美留学生阶层的那些坏毛病。夫妻俩遥闻哈佛大名,  相似文献   

19.
我拥有了一本可爱的儿童书,那是珠海市作协副主席胡的清女士新的诗集《童年巴士》。  相似文献   

20.
一张报纸或一本杂志,有时用“树阴”,有时用“树荫”,这种情况经常出现,这说明编者拿不准,对二者的认识还处于混沌状态。荫,原有二读。读yìn时作动词“(树木)遮盖(阳光)”义,如荫覆;还有“封建时代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庇护”义,如“封妻荫子”;也作形容词“阴凉潮湿”义,如“地下室太荫了,不能住人”。读yīn时作名词“树下的阴影”义,如“树荫”。当时谁若将“树荫”写作“树阴”,那他就是写了别字。可是,现在谁再用“树荫”,那他就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了———1985年12月,国家颁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音表》规定:“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