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杰  董伟 《现代语文》2002,(2):31-31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一个大隐,非要劳动刘备跑上三次才接见,又不想出山,非得搞得刘备哭哭啼啼才勉强答应。在此,一个文人的那点要求尊重的心理是得到充分实现了。然而事实如何呢?当年诸葛亮和老弟诸葛均避乱南阳时,并非如《演义》中所言就是哥俩,他们还带来了一姊一妹。《演义》中讲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第三十八回)大概是溢美之辞,但《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想来他的姊妹长得也不差。当时襄阳一带有位庞德公,乃天下名士,受其评判者俱可大名骤显。当年布衣诸葛…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 ( 1 81——— 2 3 4 ) ,字孔明 ,号称“卧龙” ,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 )人。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他“亮少有逸群之才 ,英霸之气 ,身长八尺 ,容貌甚伟”。他先帮助刘备建立帝业 ,后又辅佐后主刘禅。曾试图“兴复汉室” ,完  相似文献   

3.
一天,语课上学习陈寿的《隆中对》,当讲到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一学生嘀咕道:“诸葛亮怎么这么高,有两米六十多啊!”课堂上另一位学生说:“这是老尺。”但老尺一尺等于多少米呢,大家谁也说不出。  相似文献   

4.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邹忌修八尺有余”的“修”同,脩”,历来被解释为:“高,长”。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修”字注释⑤为:“高、长”。其例句有:《战国策·齐策一》:“邹忌~八尺有余”。《淮南子·齐俗》:“短~之相形也。”我认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邹忌~八尺有余”的“脩”与“短~之相形也”中的“脩”相提并论值得推敲。“邹忌修八尺有余”的“修”字,中学课本注释为:“长,这里指身长。”这优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注释,因为它注意到了该  相似文献   

6.
《隆中对》以十分洗练的文笔,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正面描写。“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以下都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躬耕是表面现象,自比管仲、乐毅才是诸葛亮的真正抱负,然而“时人莫之许也”。这就从侧面否定了正面。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然后,借徐庶的口进一步肯定诸葛亮为“卧龙”,再次侧面肯定了正面。可是刘备却说:“君与俱来。”可见,刘备还是不以为然,又从侧面否定了正面。徐庶却说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诸葛亮传》称:“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其中“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语,含义并不复杂,但从古到今,看法颇不一致:有的认为诸葛可比管、乐;有的认为比管、乐高得多,是伊、吕之俦或萧、曹之匹;也有的认为自比管、乐是错的,“其所学未免乎驳杂”;独胡寅《诸葛孔明传》论道:“自为幼童,已欲兴微继绝,拨乱世  相似文献   

8.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完美的化身,在作者和后人心目中诸葛亮是一个伟大与崇高的形象,但是历史所赋予他的却是一个悲剧的结尾。以诸葛亮理想的破灭为线,从三个方面可看出诸葛亮生命的悲剧特质。首先,诸葛亮一生追求忠义却无法完成忠义;其次,诸葛亮在书中以一个“补天者”的形象出现,而“补天”的理想却以殒灭告终;第三,诸葛亮是传统伦理下的典范,但占尽伦理优势的诸葛亮却被反伦理一方击败。三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诸葛亮的崇高,而崇高的灭亡以及在灭亡中展现出的“夸父逐日”般的悲壮恰恰是其悲剧的本质和感人之处。  相似文献   

9.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此句写邹忌身材高大魁梧,容貌漂亮,可谓美男子。这八尺到底有多高?若用今天的尺子来推算,邹忌竟成了身高2.7米的巨人,就连那身长五尺多的矮子晏婴也不矮了,身高也达1.7米。学生们一定会同:人类怎么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的形象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就是对他最好的评价。然而说起他的论辩艺术来,我想大家未必都熟悉。下面,笔者就《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舌战群儒》来浅析一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7月29日第3版转载了《三湘都市报》的一篇报道,说“我国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考证指出:刘备并未‘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最早出自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此外,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也作了类似的记载。与此相反,三国时魏国史学家鱼豢所撰的《魏略》,还有另一史书《九州春秋》,却都记载是诸葛亮先去见刘备,他见机行事,用激将法去刺激刘备,争得刘备另眼相看。“史式教授认为,诸葛亮在庐之中’有他的苦衷,刘备嘴上说‘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而实际上,刘备对他并没有言听计从。诸葛亮在向扶不…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之妻黄硕是一位有名的丑女,据《三国志》记载,黄硕长得五大三粗,头发黄,皮肤黑,脸上还有些鸡皮疙瘩,让人见了就发凉发冷。而诸葛亮身高八尺(184cm左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大帅哥,可他为什么偏偏娶一个影响"市容"的丑妻呢?纵观《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不难发现,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诸葛亮的年岁已大且家境贫寒。诸葛亮娶黄硕那年,他已经25岁,属于大龄青年。在古代,尤其是在战乱不断的三国,男子一般十五、六岁就已完婚,小的甚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诸葛亮最让人津津乐道.诸葛亮,字孔明,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而使其名声大噪.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被作为“忠贞”与“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对“智慧”,简直神话到了先知先觉的超人地步,即所谓“三绝”之“智绝”,对此,后世史论家有人更多地强调其玩弄权术,诡计多端,如苏轼《诸葛亮证》中就谈到诸葛亮“仁义诈力之杂用”的问题,即使是把诸葛亮塑为智绝贤相的毛宗岗,也在一些杂注中对诸葛亮略自微词,鲁迅更是批评作者“状诸葛之多智慧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然而,这些观点无法改变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诸葛亮的智绝贤能的形象,也无法改变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出师一表真名世”?从《出师表》中向诸葛亮学习什么呢?①文如其人。读《出师表》,我们仿佛就在诸葛亮身边,见到他心事重重,见到他临表涕零,见其形貌,也见其心地。《出师表》是诸葛亮精神的集中表现。有诸葛亮那样的感情,那样的品格,那样的见解,才有那样的《出师表》。学习诸葛亮,须从根本处学。当然时代不同,诸葛亮的精神品质我们要根据我们时代的要求发扬光大。诸葛亮的宗旨是感恩图报,而且二十多年一以贯之,生死不渝。他在那个时代,当然只能有忠君的观念,他是感先帝之恩,报先帝之恩。感恩图报,是良心。他是那样…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谁?哈,他就是我们班上的袁宇凡!说句实话,他一点儿也不像诸葛亮那般气宇轩昂。瞧瞧,稀疏的眉毛,细细的眼睛,特别是瘦小的个头,怎么也不能跟那位叱咤风云的大军师联系起来。但是,人不可貌相啊!就因为他十分机灵,一眨眼一个点子,大家才奉送给他这个小小“诸葛亮”的雅号。他十分迷恋、崇拜诸葛亮。记得上学期的《思想品德》课本上,有一幅《草船借箭》的插图: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风生。周瑜则侧立一旁,像个斗败了的公鸡。袁宇凡见了,心花怒放,兴奋得手舞足蹈。他飞快地拿出一张纸,一笔不苟地偷偷描画起诸葛亮的形象来。从那以后,便一发…  相似文献   

16.
大凡上课前,教师们都要做“诸葛亮”,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法,运筹帷幄,然后方能驰骋三尺讲台,带领学生向知识殿堂奋进,取得赫赫成果。诸葛亮智谋过人,料事如神,未出茅庐,便三分天下;赤壁火攻,大破八十三万曹兵。他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乃是智慧的化身。然而我们一般教师岂能象诸葛亮那样料事如神,没有一点疏漏和失误?一节课上完了,总不免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有要继续发扬的长处,也有需要弥补的短处。古人云:“教然后知  相似文献   

17.
齿如齐贝     
贝是水中有贝壳的动物。成语“齿如齐贝”即指牙齿洁白整齐像海贝,用于形容人物。如《庄子》描绘盗跖: “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又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东家之子:“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相似文献   

18.
细说孔貌     
孔子形象的塑造,必须反映或接近历史的真实。详加考察后,笔者将其体态、相貌之特征,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1)身材高大。《荀子·非相》说:“仲尼长,子弓短”。《史记·孔子世家》更明确地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此后历代凡言孔子身高皆主此说。这里所记尺度当属周制,一尺合今19.91厘米,按此计算约等于今191厘米,就是孔子的具体身高。(2)上身长,下身短。《庄子·外物》描述孔子的体型特征为“修上而趋下”,“上”、“下”是方位词,用于体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三绝”之一,历来被认为是“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本文从唐诗中撷取有关咏写诸葛亮的诗篇,探析唐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  相似文献   

20.
《草船借箭》(八册)以“借箭”为线索,刻画了诸葛亮、周瑜、鲁肃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学习这一课,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比较困难。建议在教学中不要受分段讲读的束缚,可采用跳跃方式的讲读方法,抓住课文重点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可从结尾反溯前文。先启发学生从课文结尾一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入手,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语,在“妙”字上做文章。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