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研究对象和方法本文采用录像统计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参加第28届奥运会女子排球赛的10场比赛的8支队伍,以及第9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的12支队伍进行现状分析。2.研究结果与分析(1)后排进攻总体运用情况分析:①去年世界杯比赛上后排进攻运用的良好效果引起了各国对后排进攻的重视,不但加强了后排进攻的运用而且加了对后排进攻的拦防,使后排进攻的扣死率明显降低。②各国拦防后排进攻的水平和能力都有所提高,是使我队后排进攻扣死率下降和被拦死率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③我国运动员后排进攻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是使扣球失误率下降的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后排进攻的特点,从几何图形中证明,后排进攻有较大的过网区域,两翼后排进攻比近网扣球的过网点内移并低44厘米。证明拦击后排进攻时要大胆地将手臂伸入对方场区,因为两翼组织的后排进攻占90%,取位做双人内移拦网效果最佳,并指出拦击后排进攻不可起跳过早。  相似文献   

3.
后排进攻战术的运用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前言后排进攻,已成为现代排球进攻的重要手段。后排进攻是指:扣球队员在本方进攻线以后起跳,扣击二传队员在进攻线前的开网球。后排进攻起源于1977年的第三届世界杯男排赛上,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在这20年的排球运动发展中,后排进攻方兴未艾,目前已被世界各国男、女排诸强所广泛运用,成为90年代排球运动进攻战术发展趋势中的一种不可抗拒的进攻形式。因此,本文拟从后排进攻战术在比赛中的运用入手,揭示后排进攻战术的发展趋势。2后排进攻战术的运用随着拦网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排球运动技战术水平的迅猛发展,后排进攻战术正向着进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后排进攻的技、战术特点分析和对奥运男了排球比赛有效后排进攻球的发动区域的落点的统计分析,找出其后排进攻的特点和基本规律,为提高防后排进攻能力的训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排球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的发展,后排进攻屡见不鲜,当今世界女排球强队都有进攻好手来完成后排进攻。国内少年排球比赛中也有人才能组织后排进攻,后排进攻现已成为一种主要的战术变化。  相似文献   

6.
后排进攻代表了90年代排球运动发展趋势。本文结合我国排球运动的特点,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外后排进攻的现状,认为虽然世界列强都广泛地运用了后排进攻,但后排立体进攻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有挖掘的潜能。目前,中国排球界应认清形势,抓往契机,大力发展后排进攻。本文还大胆提出了后排进攻战术,应以非交叉前排掩护和交叉前排掩护为参照的分类设想。  相似文献   

7.
随着排球运动的飞速发展,后排进攻已经由一种被动的调整进攻手段演化成为由主攻手牵制,快球手掩护、后排游动攻击手进攻的主动攻击形式,以前排进攻为核心,后排进攻为牵制的立体进攻体系已经进入比较成熟与稳定的接点或时期。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2018年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共13场比赛的后排进攻战术运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女排后排进攻战术运用在总进攻次数中占比较低,同时不同场次之间在运用数量上存在明显差距;后排进攻运用存在明显的实施人员、位置分布和打法特征,主要以朱婷六号位无掩护的后排进攻为主;同时,运用效果在位置上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1号位的后排进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从“质”与“量”的变化看后排进攻的发展北京体育大学高峰,黄辅周作为世界排坛最具划时代意义的进攻技术─—后排攻,已成为现代排球进攻的主要手段之一。后排攻无论在进攻数量还是在进攻质量上,都较之原始后排攻时期(1977─1985年)及立体后排攻初期(198...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后排进攻在世界女子排球比赛中的运用情况及与90年代后攻技术的差异,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对世界女子排球比赛中后排进攻的使用频率与效果、后排进攻位置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以及后排进攻运动员掌握跳发球技术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排球比赛的一攻为切入点,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1年第11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与世界强队比赛的一攻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在面对世界强队的高质量发球时,其总体的接发球效果好于对手;二传传球的隐蔽性不及世界强队,分配球战术中,后排攻战术的分配球比例少于欧美强队,在接发球到位的情况下,快攻战术球的分配率高于世界强队;一攻进攻中,快攻是中国女排主要的得分方式,但得分效果差于交手的美国队与巴西队,而在前排强攻和后排攻方面,中国女排表现出前排强攻不强、后排进攻乏力的弱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现场拍摄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15场比赛,对中国女排的各轮次战术进攻特点就行了研究,揭示了中国女排各轮次进攻打法和战术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女排主要进攻战术特点是以2、3号位快速、多变进攻为主,结合4号位拉开进攻的高快结合进攻打法.中国女排强轮是第一轮,第一、二、六轮次主要是以薛明的3号位近体快、短平快为掩护,结合王一梅的拉开进攻打法为主;第三、四、五轮次主要以马蕴雯2号位的单脚背飞、背快为掩护,结合4号位的拉开进攻和后排进攻.4号位强攻、背飞、近体快是中国女排得分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随着排球技战术打法的发展,世界女排强队对二号位的进攻日益重视,尤其是在强力接应战术的使用以后。研究结果显示:中外优秀女子排球强队二号位进攻占其总体进攻体的39%左右,得分占进攻总得分的41.77%左右;中外女排强队二号位进攻落点多处于对方场区的6区和9区,4区和7区之间;中国女排应该加强二号位进攻。  相似文献   

14.
徐建德  黎禾 《浙江体育科学》2005,27(5):57-59,63
利用浙江女排在两个赛季的临场技术统计数据,对女排四号位强攻个人战术运用的设想与效果进行了有深度的分析,并就强攻时的区域变化、时空变化和手法变化,丰富个人战术运用能力的训练,提出了新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11年世界杯中国女子排球队与德、意、美、日4国女子排球队比赛中后攻技、战术应用优劣势比较,分析中国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后攻技、战术应用现状。运用电视直播、录像回放和数据统计等方法,找出中国女子排球队后攻技、战术应用的优势和不足。以和合理论为依据,从克服组织惯性等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了中国女子排球队伦敦奥运会参赛策略。结论:中、外女子排球队后攻技术应用差距明显,战术实施主要在6号位和1号位,后攻成功率高;群体情感效应受比赛分值影响大,和合创新能力较弱。大胆创新,独辟蹊径,发挥个体优势,形成共生效应等和合效应训练,克服组织惯性,扩展5号位的战术实施,是中国女子排球队后攻技、战术整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日本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国女排输给了美国女排、巴西女排、意大利女排。通过对中国队与这3支世界强队比赛录像进行技术统计及分析,研究表明:在发球技战术的运用、一攻技战术的运用、以及防守反击技战术运用方面,中国女排与3支世界强队存在差距。建议在今后的训练中,从实战出发,多采用跳发球技术,积累大赛经验,坚持全面、快速多变的进攻技战术,同时在执行防守反击与一攻两大战术体系的质量上,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女排进攻战术的特点及轮次打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毅钧 《体育学刊》2005,12(2):105-107
通过对2003年11月世界杯女排赛中国队10场比赛技术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女排进攻战术特点是以2号位快速多变进攻战术为主,并结合4号位强攻和3号位快攻的技战术打法,得分率高,拦网效果显著。中国女排进攻轮次最强的是第2轮,第3轮和第4轮也较强,第5轮较弱,中国女排后排进攻得分不如世界其他女排强队。  相似文献   

18.
新规则下排球比赛规律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排球运动管理中心指导下,分析探讨了实施新规则对排球技战术发展带来的变化。研究得出:新规则实施后,一攻作用得到根本改变,防反仍占举足轻重位置,提高防反能力关系到我国排球市场的前途;比赛中各项技术得分比例发生变化,二传队员压力增大,发球作用影响深远:自由防守队员接发球和防守效果优于其他队员,我国自由防守队员接发球能力与外国队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强弱队之间比分差距缩小,比赛激烈程度加强,胜负偶然性增强;比赛时间相对缩短,比赛强度和难度提高,这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队员运动寿命延长,新人使用风险加大;我国排球技术指导思想的内涵需作适当调整与补充。  相似文献   

19.
采用录像观察与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10—2011年全国女子排球甲A联赛中天津队和广东恒大队的技战术进行分析。解析代表当今中国女排联赛最高水平球队的技战术打法,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我国甲A女排队伍技战术的发展走向,旨在为新一届中国女排尽快形成自己独特实用的技战术风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应对世界女排新格局中的中国女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近10年来世界女排三大赛事的分析,了解掌握世界女排新格局变化中的阶段特征、影响变化的因素和欧美与亚洲女排诸强发展的平衡与打破平衡的若干要素。阐述中国女排训练基本思路和重点攻关的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